【据《21世纪经济报道》22日报道】建设银行两大香港业务平台建行香港分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正经历重大重组。 去年至今,建行香港分行副行长陈铁军、建行亚洲执行副总裁黄涛、建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林樵基等多名高管相继离任或调职。近日,香港分行另一名副行长张骏也被悄然派往美国。 消息人士透露,重组已近尾声,建行亚洲和建行香港分行或将合并成立新的境外子公司,解决历史遗留的资源整合难题。 记者就此向建行亚洲和建行香港分行求证,发言人都以不便评论母公司决策为由,拒绝正面回应,一切人事调动以总行公告为准。 没有完成的合并 建行香港分行成立于1995年,是迄今建行在境外规模最大的分行。张骏在离任前曾披露,分行去年完成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3370亿元,占到香港整体人民币结算的15%。跨境人民币业务贡献了43.8%的利润,去年税前盈利倍增至17.55亿元。 巧合的是,建行亚洲同样视人民币业务为业务扩张的主要增长点。该行年报显示,客户贷款、人民币贸易融资推动2012全年的利息收入按年净增23.3%至20.76亿港元。 建行亚洲的前身是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银亚洲。建行于2006年8月斥资97.1亿港元,收购美银亚洲,改名为建行亚洲。2009年10月,建行亚洲又斥资5.43亿港元收购了AIG信贷(香港),2年后成立了建行(亚洲)财务有限公司,一举成为香港地区最大的信用卡发卡机构之一。 “建银亚洲本质上是一家非常本地化的外资金融机构。Miranda(现任行政总裁郭珮芳)一手将美银的企业文化移植过来。自2010年起,建行不断从总行‘空降’高管,普遍任期较短,内部合作出现不畅。离岸人民币业务兴起后,建行亚洲与香港分行的业务重合越来越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离职高管表示,受法规限制,香港分行不能进行零售业务。举例来说,多名分行的企业客户去年在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债券包销必须依托建银国际,机构客户认购又归属建行亚洲,三家机构虽是“同根生”,但有时难免在利润分配时产生分歧。 翻阅年报,银团贷款、企业贷款和贸易融资为两者重合的部分,三者同时指向人民币业务。 交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李珊珊接受本报专访时分析:“建行的企业架构属历史遗留难题,除了企业文化上的协调,商业银行不同平台间独立运作,不利于业务的规模效应。作为内地企业跨境金融服务的补充,香港分行与建行亚洲的服务对象趋同,两者合并可提升海外战略的执行效率。” 高管换任 “每次和建行谈生意,都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国泰君安国际董事总经理袁军平感叹:“建行的香港分支机构似乎一直在重组,部分高管任期不足半年,希望新机构早日尘埃落定。” 频密的人事调动始于去年初,黄涛2010年由董事会秘书升任建行亚洲个人银行业务主管,并获委任为替任行政总裁。不料任期未及2年,就收到总行一纸调令,返回总行。去年底,黄正式被上海银监局核准成为上海银行首席风险官。谈及“老东家”的重组,黄涛婉拒了采访请求,只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香港分行副行长陈铁军同样在去年中被调回总行,接任者是前建行深圳分行副行长刘占义。交接前,刘占义以建行香港地产公司董事的身份买下九龙东全新写字楼共十层楼面,作为未来附属机构的后备基地。 至于建银国际,内部人士证实最少有近20个管理人员先后从去年10月起离职,成为母公司重组投行业务的“牺牲品”。 消息人士透露,母公司对投行业务近2年起伏较大的业绩颇为不满。继去年9月裁员精简后,有意趁机构重组进一步加强建银国际与商业银行的联系。 2011年,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致使公司上市交易类股权投资估值大幅下跌,建银国际全年净亏损达16.09亿元。2012年,PE二级市场遭遇寒冬,建银国际所投资的汇力资源和航标控股,在港上市后的账面回报率仅为0.38倍和0.42倍。 某离任高管对本报透露:“建银国际最少一半以上的IPO及PE项目来源于商业银行客户。鉴于客户往往与母行或分行业务往来10年以上,投行往往疏于尽职审查,部分资质较差的民企着实让投行损失惨重。” 接近建行的人士指出,由于投行与商业银行分属香港证监会和金管局监管,两者不可能直接合并。但母行希望新成立的机构与建银国际有更强的互动,分拨资源投资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避免投行因过于依靠IPO和PE业务“过度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