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群体 远离诈骗行为
随着“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为进一步关爱老年群体,提升老年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建行重庆市分行为老年朋友梳理了最常见的六类诈骗行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保健养生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免费旅游、VIP体检、夸大保健品效果,安排“老人”现身说法,忽悠老人往销售公司存钱等方式进行诈骗。
风险提示:面对保健品诈骗,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如果患有疾病,要主动到医院就医,保健品不能治愈疾病。
2.角色扮演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冒充政府工作人员、燃气公司或水电公司员工等方式进行诈骗。
风险提示:遇到自称政府工作人员来访时,应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工作证,必要时向其单位核实其身份,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
3.收藏品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夸大价值骗取“标的费”,承诺高价回购收藏品行骗,免费鉴宝“局中局”诈骗。
风险提示:老年人参与收藏品鉴定或拍卖,一定要到专业部门,不要轻信电话、网络、电视推销。谨防所谓“拍卖公司”“艺术品公司”的诈骗陷阱。
4.虚假广告类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消费返本复利、广告诱惑、免费旅游、网络理财、高息回报等方式诈骗。
风险提示:老年人在投资贵重物品、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当先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通过正规渠道咨询专业的从业人员,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谨慎的选择,以免被虚假广告骗取钱财。
5.骗婚骗财类诈骗。
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或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地炫耀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虚构婚姻不幸福、自己拥有雄厚财富等骗取同情心或博取好感,进而谋财。
风险提示:老人在遇到此类情形时要明确对方身份,如遇对方多次索要钱财,都要谨慎对待,可同子女商量。
6.电信网络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国家相关工作人员调查唬人;冒充亲友请求“汇钱救急”;虚构中奖;电话推销等。
风险提示:预防电信诈骗,要做到“五不要”。不要轻信不明对象及可疑信息;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息诱惑;不要拨打短信息中的陌生电话;不要向陌生人汇款、转账;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