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致受控,加上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强力刺激,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在首季收缩百分之六点八后,次季展现V弹,录得百分之三点二增长,胜过市场预期。虽然喜出望外,却不应忽视复苏格局存在不平衡,正是投资强而消费弱,这问题必须处理,才能令经济回稳,而民众又能感受到实惠。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昨天公布第二季数据时,形容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然而,在记者提问下,该发言人承认“供给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主要体现于投资快步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跌幅由首三个月的百分之十六点一,显着收窄至上半年的百分之三点一,意味第二季强劲增长。可是消费步伐严重滞后,六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下降百分之一点八,未如预期由跌转升。
投资强而消费弱会衍生不少问题。首先,虽然中央强调投资要集中于“两新一重”(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及水利等重大工程)和公共?生设施,但在短时间内急步增加,会否令重复建设、过剩产能、债务等老问题卷土重来?而且,投资增长主要来自国企,是官意主导,资源未必得到最有效配置。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已逐渐迈向消费带动,若消费不振,定必拖慢复苏。事实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上季仅增长百分之一点九,远低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百分之四点七增幅。服务业向来是创造职位的主力,现在只怕反过来拖后腿,例如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五百六十四万人,表面上完成全年目标近六成三,但主因是中央早前把目标下调,若与去年同期相比,实际少了一百七十三万人。监于形势严峻,中央已千方百计推动就业,周三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便提出,“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
基建投资可以由政府话事,要振兴服务业便必须靠消费,可惜说易行难。过去几年内地经济增长不断减速,提振消费的政策一个接一个,却受制于结构性因素导致效果难长久,民众面对社会保障不足,自然不敢乱花钱,当楼价持续上升,往往要节衣缩食才能置业,又哪有余钱消费。一场新冠疫情更令问题雪上加霜,上半年内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质下跌百分之一点三,而且这已是受惠于转移净收入大增百分之八点二,否则情况更差。
归根究柢,催谷消费不外乎几道板斧,最直接是让民众买得起。中央推出的相关措施,诸如深化市场改革发展消费金融,藉此鼓励民众买车、换车。这样无疑有助释放民间购买力,但信贷放宽之余亦须管好,既要避免过度提前消费透支未来,也要处理坏账问题,否则弊多于利。
再者,还要扫除另一遏抑消费的大敌,就是居高不下的楼市。当局得从稳定供应入手,若楼价持续上涨,只升不跌的预期心理无变,民众会倾向把更大比例的收入储起来作置业首期或供楼,消费便很难动起来。
当然,收入增加也可促进消费,而且更加有效,惟必须循正路,勿借助投机取巧。近期中央似有意利用股市制造财富效应,官媒不约而同唱好所谓的“健康牛”,营造炒股赚钱氛围,但股市毕竟有其规律,更非稳赚不赔,好像A股近期连日下挫,如民众听从号召入市,恐已得不偿失。
短期内较能见效的始终是财政补助,即是中央经常强调的各式直达基层转移支付。民众手里实实在在有了钱,或多或少会增加消费,对于捉襟见肘的基层更是立竿见影,不但可帮助百姓渡过疫下艰难,还可改善复苏不平衡的格局。
自年初爆发新冠疫情后,中国的应对方法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分别,除了举国封城抗疫,也没有像欧美直接向民众或企业派钱,主要是依靠宽松信贷及积极支持基建投资,经济很快恢复增长,打胜抗疫第一仗。不过,要让民众的生活回到疫前,重建对经济及社会的安全感,相信还得不断摸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20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