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变盘以来,中国债市先后遭遇“经济预期差”和“政策预期差”双重打击,收益率水平急速上行,尤以中短端为甚,不到2个月的时间,1Y、5Y收益率分别累积上行97bp和83bp,这样的跌幅,即使是在典型的熊市周期中也极为罕见,但债市跌出“性价比”了吗?
招商证券固收团队从债市绝对收益水平、相对比价以及与基本面的“匹配”度等几个角度分析后指出,债市暴跌之后,反弹必然会出现,但关键是位置和时机,2.9%附近可逐步关注。当然本轮利率低点大概率已现,反弹更多应以交易思维参与。
以下是该机构发布的研报《债市跌出“性价比”了吗?》内容节选:
这轮下跌有点急!5月变盘以来,债市先后遭遇“经济预期差”和“政策预期差”双重打击,收益率水平急速上行,尤以中短端为甚。不到2个月的时间,1Y、5Y收益率分别累积上行97bp和83bp,这样的跌幅,即使是在典型的熊市周期中也极为罕见。
大跌之后,再看债券的“性价比”。踩踏之后,收益率水平与4月末相比已经上了台阶,市场是否跌出了机会?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观察。
首先看绝对水平。4月末,各期限收益率基本都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处于较为危险的“未知空间”之中;调整过后,各期限收益率在安全边际上有不同程度的回补,短端相对更充分一些,1Y国债品种基本回到2010年以来1/4分位数附近。
从全球横向对比视角看,现阶段美国、英国、韩国、印度等收益率基本还滞留在近一年以来最低点附近,中国较早走出疫情后,收益率分位数在全球处于中性偏高位置。
其次看相对比价。与信贷相比:4月以后,债券实际收益率和信贷实际收益率(考虑税收、资本占用、信贷隐含价值)呈现非常罕见的倒挂形态,目前看,随着信贷收益率滞后下行和债券急跌,二者比价关系有所恢复:5Y国债和贷款“显性价值”的利差回到60bp,与历史均值(100bp)相比仍低,但回归到疫情发生前的利差水平。
与商品资产相比:①从绝对水平看,长端利率处于2010年以来17%分位数附近,而大部分商品价格(除金属外)分位数均低于该数值,静态看,相比于商品价格利率定价没有出现明显的“高估”。②从期限利差看,债市在“熊平”之后期限结构已经回归“常态”,国债、国开期限利差分位数与海外商品(铜、原油等)远期升水分位数大致相当,但低于国内商品(螺纹、铁矿等),也就是说,债市隐含的名义增长预期,介于国内商品和海外商品之间。
与负债端相比:去年三季度以来,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陷入“刚性区间”,以3个月期限品种为例,基本在4%附近止步不前,这使得资产端收益率与负债端一度呈现“倒挂”的尴尬局面。5月以来,负债端“刚性”有所松动,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约20bp,而资产端收益率快速上行,反向交叉后,资产负债关系有所修复。但静态看,3年AA+城投品种仍难以覆盖负债成本。
最后看与基本面的“匹配”。结合5月经济、金融数据看,表征货币需求的“名义增速”较4月略有下滑(工业增加值回升0.5个百分点,但PPI环比下滑0.6个百分点),同时表征货币供给的M2与4月持平,意味着货币供需关系与4月大致相当,并不支持利率水平的大幅波动。只不过,从货币供给结构上看,“宽信用”部分取代了“宽货币”,货币乘数增速提高至9%,而基础货币余额增速下滑2.4%。
从货币政策同步指标(工业企业营收增速与财务费用增速差)看,5月缺口有所收敛,指向政策存在边际收紧需求,但指标仍停留在负值区间,意味着政策只是在“宽松程度”上切换,明确转向概率不高。
“熊平”以后的方向。总体上,大跌之后,市场的极端倒挂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被消除,5月宏观环境的变化似乎也不支持利率“颠覆式定价”。若以“牛市思维”定价,市场短期存在“超跌”迹象;但若以“熊市思维”来定价,市场的安全边际(特别是长端)还不能说充分。
货币政策的态度仍是核心矛盾。随着生产进入季节性“淡季”,高频数据强度近期有所放缓,加之市场对经济体的预期抬升,数据向下,预期向上,基本面因素“逆风”短期不会更强。
另一方面,根据我们的久期模型,大跌以来市场久期快速下降,目前已经低于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市场微观结构亦明显改善。矛盾的焦点仍停留在货币政策取向上:上周,国常会再提“降准”,从历史经验看,大概率会被兑现(历史上国常会13次提及降准,最终均落地),但资金价格上行动能似乎仍有余力,关于“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的提法亦令市场心存顾忌。
总体我们仍认为,暴跌之后,反弹必然会出现,但关键是位置和时机,2.9%附近可逐步关注。当然本轮利率低点大概率已现,反弹更多应以交易思维参与。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20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