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周五刊登时评文章称,中国应托底民生,多措并举稳就业,在关注短期总量的同时,还应理顺就业结构。千方百计、多管齐下,用好人口素质提升所孕育的新一轮人才红利,就业不仅稳得住,也必将推动经济蓬勃发展。
文章指出,疫情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限,使稳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同时也要看到,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是短期的和局部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也没有改变。很多就业岗位只是暂时受疫情影响,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岗位也将逐步释放。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要谨防全球需求下滑,对出口型中小微企业造成冲击。中小微企业贡献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但抗风险能力较弱,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难关。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需随时调整工具箱,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力争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文章提到,疫情期间,新经济成为亮点,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云服务中新业态的发展,保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在疫情中的有效运转。加快推进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鼓励新经济加快发展,就能培育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文章认为,稳就业在关注短期总量的同时,还应理顺就业结构。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在供给端,2013年劳动力人口总量到达顶点,劳动供给出现拐点;在需求端,现代化的生产体系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替代劳动力方面影响深远。
受疫情影响,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用工需求等都在发生变化,健康消费成为新热点,线下场景加速线上化,非接触型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意味着对劳动者岗位技能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必须加大在职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加快调整劳动者队伍技能结构,进一步提升技能素养。从长远看,还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就业优先政策,使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更好匹配。
截至去年末,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
来源:路透中文网202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