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需求端的剧烈冲击已开始在通胀数据中显现,中国3月CPI和PPI同比均创下五个月来最低。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海外疫情仍充满不确定,但随着未来猪肉价格稳步下行和基数抬升,国内通胀高点大概率已过,而PPI则可能继续受海外需求低迷拖累仍处负值。
通胀趋缓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空间,央行官员此前已强调调整存款基准利率要充分评估,综合考虑物价、经济增长和内外平衡等多因素;而分析人士多认为近几月通胀仍处于较高位,仍是制约存款利率调整的因素之一。
“综合来看,CPI的年内高点已过,未来整体会趋于下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货币政策跟CPI的关联度还是比较高,前期CPI较高对政策有一定制约,但涨幅逐渐回落将提升货币政策的可操作空间,为宏观调控提供一定条件。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指出,因疫情对于终端需求的巨大冲击,国内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矛盾,反映消费品物价的CPI应该已经见顶回落,工业品物价PPI快速回落到负值区间,显示上游商品再次进入通缩区间。
“结合前两个月的数据,经济进入短衰退基本得到确认,物价走势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得到缓解。”他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数据显示,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同比上涨4.3%,涨幅为五个月来最小,低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4.8%;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同比下降1.5%,降幅为2019年10月以来最大,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下降1.1%。
3月CPI环比下降1.2%,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为-0.7%;PPI环比下降1%。3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3%(上月为21.9%),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上月为0.9%)。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3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据测算,在4.3%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1-3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4.9%。
她指出,3月复工复产逐步加快,交通物流逐渐恢复,保供稳价措施持续加力。从环比看,CPI由上月涨0.8%转为下降1.2%。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涨4.3%转为下降3.8%,影响CPI下降约0.90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中,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下降9.7%、10.5%和4.3%;疫情期间出行大幅减少,飞机票价格下降28.5%。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彭绍宗此前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生猪产能稳步恢复的情况下,猪肉供应将得到改善,猪肉价格也会随之回落,而中国工农业产品供应比较充足,服务业发展迅速,物价保持平稳运行的基础牢固,预计今年CPI涨幅会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全年物价运行总体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通胀高点或已过**
在内外需求疲软、食品价格高位回落、以及基数走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分析人士多预计年内的通胀高点已经过去,未来将呈现逐渐下台阶的走势。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表示,随着猪肉价格回落,食品对通胀的拉动开始减轻,而疫情后内需尚显偏弱,当前CPI虽仍处高位,但有望逐月降低。海外经济遭受疫情冲击,二季度外需或大幅收缩,导致工业品价格低迷,PPI可能进一步走低。
“通胀出现略超预期的下行,自上而下来看,就是需求不振对价格的影响开始逐渐超过供给冲击。”光大保德信基金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邹强称,蔬菜随着春夏到来季节性回落特征比较确定,猪肉持续面临供给问题,可能持续处于偏高位置,但基数决定了CPI不断下行的方向,特别是三季度的回落会比较快。
PPI方面,他指出,目前来看会全年转入通缩的象限,甚至可能出现全年PPI不断下行的情况。
交行的刘学智表示,PPI的降幅扩大,最根本因素是需求减弱,特别是海外疫情带来全球工业品的需求减弱,整体预计PPI未来一段时间还会走弱;CPI中原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也传导到国内工业品价格。
不过,PPI还是有国内的积极因素,就是稳增长特别是基建投资的加码,会对工业品的需求有一定带动。他判断,二季度PPI可能会扩大降幅,到三季度随着积极政策的实施和需求的改善,加上全球疫情形势可能向好改善需求,PPI有望逐渐企稳回升。
国家统计局董莉娟表示,据测算,在3月PPI 1.5%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新涨价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4%,降幅扩大1.4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2%,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1—3月平均,PPI比去年同期下降0.6%。
光大保德信的邹强认为,接下来要关注,目前的信用扩张是否会比较通畅的传导至通胀,当下的信用派生偏强,能否导入实体有不确定性,主要看需求端政策的力度;其次是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前期央行领导强调了CPI和存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关系,目前其测算CPI回落到3%以下要到三季度,当然基准利率接下来调整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总需求的压力。
对于市场热议的存款基准利率调降问题,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表示,存款利率作为工具可以用,但要充分评估,综合考虑物价、经济增长和内外平衡等多因素。总的来说,存款利率作为工具是可以用的,但是用这个工具要进行更加充分的评估。
面对疫情和世界经贸形势急剧变化的冲击,中国稳经济的一揽子举措正鱼贯而出,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包括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并力争二季度发行完毕,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引导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
来源:路透中文网202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