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金融监管层正着力推进实体融资成本下降,而如何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成为其中关键之所在。央行近日发文对银行存款产品的“中坚力量”--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进行规范,以减少高息揽储恶性竞争,助力银行存款成本降低,不过实际的效果可能较为有限。
有知情人士对路透表示,央行最新下发通知,称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同时,将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通过微观监管、自律机制和宏观审慎监管,协同推进存款降成本。”中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肖斐斐等在报告中称。
报告进一步指出,结构性存款作为创新存款品种,未受自律机制关于存款利率上浮比例的限制,此次将保底收益纳入每月自律监测范围,将实质封堵目前部分银行借结构性存款变相规避上浮比例限制的做法。
天风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亦认为,此规定能够促进结构性存款转向真结构,避免沦为高息揽储的工具,预计未来结构性存款的实际保底收益率有望明显下降。
结构性存款爆发增长于2017-2018的严监管时代。一方面,资管新规下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市场;同时,银行负债端压力与日俱增,而结构性存款凭借高收益特征,逐渐成为各类银行吸储利器,但这也变相抬高了银行负债端的成本。
为对结构性存款进行规范,中国金融监管层已多次发文。如2018年9月的理财新规中,对结构性存款的管理以及开展此类业务的资质进行明确;2019年10月银保监会进一步下发通知,打压市场上“假结构”存款的生存空间,还采取设置过渡期和“新老划断”的政策安排,确保业务平稳过渡。
路透1月中旬从消息人士处获悉,中国央行地方分支机构对辖内银行进行窗口指导,对结构性存款利率进行限制,要求其区间下限不得超过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的150%;此举意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引导贷款端利率下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约9.6万亿元人民币,为2019年1月以来规模首次跌至10万亿以下;不过,受银行年初冲存款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今年1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环比增12%至10.79万亿元。
**降负债端成本效果料有限**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央行此举有望降低结构性存款利率的保底收益率,但并未对产品利率的设计进行限制,对银行存款成本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过,随着整体市场利率趋于下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定价也会随之走低。
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央行此举对控制负债成本的作用较为有限,与直接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相比,对结构性存款的规范是种幅度较小、较为缓和的模式。
“央行的通知只是要求结构性存款的最低利率水平跟着自律机制对应,并没有限制这个产品的利率设计,而银行最后付出的利息成本并不一定是最低档的,最终对负债端的影响并不确定。”兴业研究宏观团队金融监管分析师何帆对路透称。
她并表示,结构性存款的利率水平最终会与同类产品对标。在当前的利率环境下,市场整体收益率趋于下行,加上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影响,结构性存款的定价也会趋于下行,不过,下行幅度可能较为有限。
“目前结构性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管理,而监管在流动性匹配率等指标中对一般性存款的强调,使得银行为改善监管指标也愿意付出较高成本来吸收结构性存款,因此前次市场利率虽然整体下行,但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却居高不下。”何帆称。
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市场化方式计息的存款占比将逐渐提高,对商业银行负债成本造成压力。
有国有大行人士对此表示认同,“现在普通的存款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了,他们都想在保本的基础上有更多收益,结构性存款算是零售产品中的中坚力量了。”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20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