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撰写工作论文更新今年宏观经济年度指标预测称,维持全年GDP增速为6.8%的基准预测不变,并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上调0.2个百分点至为11.0%,出口增速预测下调4.1个百分点至-1.0%,CPI涨幅预测则上调至2.4%。
央行网站周三发布该工作论文并指出,从国内来看,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房地产投资复苏能否持续,制造业投资能否如预期企稳。尤其是,民间投资仍然低迷,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有待增强。从国外来看,美联储加息的步伐是否会加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冲击方向。
工作论文称,如果信用利差上升过快,可能对融资产生负面影响。随着去杠杆、去产能政策的发力,刚性兑付逐步打破,僵尸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债务违约风险可能逐步增加。
具体来看,一方面,打破刚性兑付有助于防范再度出现僵尸企业过度融资,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加速市场出清;另一方面,如果短期内违约事件过于频繁,也可能造成信用利差上升过快,降低企业融资,使得刚刚显现的脆弱的经济复苏态势难以为继。
虽然最近几个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有较快反弹,但各方对该轮增速回升的可持续性的判断还有较大分歧。工作论文预计,短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或略微超过目前增速的可能较大,但中期能否持续则仍面临不确定性。
一方面,商品房销售增速回暖传导到投资一般需三个季度左右,而过去九个月内房地产销售继续加速,表明短期内房地产投资保持目前增速或以上的概率较大。同时,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产生外溢效应,提高一些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预计会拉动当地的房地产销售。
但是,另一方面,部分一、二线重点城市由于房价上升过快,已经开始收紧限购政策或加大限购政策的执行力度,将导致这些地区销售降温并对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加之许多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仍然高企,当地开发商对投资前景仍十分谨慎。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趋势也意味着未来购房需求增速会呈逐步弱化趋势。
多举去杠杆
工作论文指出,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总水平(包括企业、政府和居民负债)与GDP的比例仍在可控区间,但企业部门债务水平却明显过高。
不断攀升的企业杠杆率水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工作论文认为,企业部门去杠杆的可能路径包括核销部分“僵尸企业”不良贷款,发挥好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破产重组和债务处置中的作用。
同时,大力发展多层次股权市场,加快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提高权益融资的比例;对高成长性企业积极开展“投贷联动”降低其杠杆率水平;对部分产品具有市场、生产成本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按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由银企双方自主协商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债务水平。
此外,加大改革力度硬化国企和地方平台类企业的预算约束,通过减税等办法将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部分转移至政府部门。
工作论文强调,企业去杠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国际经验来看,去杠杆一般需经历6-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减税等相比,“债转股”、清理“僵尸企业”等方法可能在短中期内看到效果,但效果是否显着取决于各类改革的力度和部门间的协调。
实证表明,在去杠杆过程开始前2-3年,往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此后几年经济增速会逐渐反弹。但如果对“僵尸企业”的清理能够做到有序可控,股权市场的融资功能能够得到较快恢复,“债转股”所面临的制度障碍能够得到顺利解决,“投贷联动”试点能够取得积极成效并逐步扩围等,则去杠杆的短期负面影响或能得到有效控制。
来源:路透中文网 201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