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物价上涨,连公募基金也在缩水,市民理财保值真的有点难。放眼金融理财市场,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但其暗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觑。目前银行降息处于下行通道中,CPI仍居高不下,不论有钱人还是蚁族们都战战兢兢,一不理财就会不安,担心需要钱时口袋中没钱。 调查发现,上至千万富翁,下至初入社会的90后们,都在处心积虑地积累财富,期望将财产保值升值,以防财富蒸发,理财焦虑正在城市中蔓延。心理专家王冠军对此表示,投资者一定要控制好理财心态,用平常心理财,否则理财焦虑若蔓延至全社会,便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而会成为一个不得不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理财焦虑症正在蔓延 理财是一项“只享受过程,不在乎结果”的活动吗?100个人中估计找不到一个同意这种说法的。当我们抱着虔诚的心投入理财怀抱时,它真的会带给我们带来好的结果吗?近日,随机采访了10名朋友,他们的家庭财富从3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询问他们对自己理财状况的满意度时,结果有6人很不满意,因为“总亏钱”或“没什么收益”,其余的4人财富虽小有增加,但也认为财富增加速度也没达到自己预期目标,接下来他们将无一例外地继续走在拼命追逐财富的路上,在心理专家看来,他们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理财焦虑症。 采访发现,在利息跑不过CPI的时代,百姓纷纷把手头的资金投入不同的理财渠道,期望保值增值。不料一些理财机构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却最终演变成啃噬财富的陷阱。不少人炒股亏、买基金亏、买白银亏、买理财产品也亏,如今投资者理财是“步步惊心”,长此以往就患上“理财焦虑症”。 据了解,“焦虑”在心理学上解释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适且无法指出不适原因的一种典型症状。而“理财焦虑症”则是指对经济发展的高低波动、市场的风险收益过分担心、忧虑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焦虑症状。“理财焦虑并不是存在于单个投资者,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有这种情况。”青岛邦顿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杨顿如是说,他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低迷,财富增长速度远比不上个人需求增长速度,由此导致整个社会投资者皆为理财忙,可结果却“事与愿违”,理财收益并不理想,而且如今CPI仍居高不下,所以投资者往往容易产生理财焦虑。 焦虑症有五种类型 经过多日和不同类型的20名投资者交流,和青岛市市立医院副院长、心理专家王冠军一起,根据每个人的理财焦虑表现症状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出目前理财焦虑症的五种类型。排行第一的当属无休止型理财焦虑,这类人身价上千万元,在普通人看来绝对算富翁级的成功人士,但这类人却总是感觉财富不够,更担忧财富缩水。“这类人患有财富缩减恐惧症,积累财富已变成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每天都在处心积虑地寻求理财方法。”王冠军这样说。 理财焦虑症表现最明显的是中年危机型理财焦虑症,这类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都在为房贷、养老和子女教育发愁,期间还伴随着强大的工作压力。王冠军介绍说,这些人虽然积累一定财富,但是害怕天灾人祸,担心万一家人得大病或遭遇意外等问题,所以不得不考虑如何让手中的钱变得更多。 据王冠军介绍,强迫型理财焦虑症也是理财焦虑症的显着类型,这类人每天都在强迫自己关心和操作理财,大家都清楚手机强迫症症状,这种人一旦将手机放入家中或丢了手机,会感觉整个天塌下来了,个人工作和生活都没法进行,而强迫型理财焦虑症也是如此,一不理财便非常痛苦,担心自己落在别人后面。 此外,还有阵发型和创业型两类理财焦虑症,前者理财属于冲动型,有时觉得理财无所谓,有时觉得理财最重要,去理财也总是凭个人一时冲动而为之;后者主要是挣得少开销大,刚毕业工作或刚创业,挣钱有限可花钱地方多,这类人天天处心积虑琢磨如何找到“生财之道”,但因手中财富有限而无法实施。 人物故事一 巨额财富日益缩水而发愁 人物:林建伟(化名)年龄:51岁职业:货代公司老板 林建伟今年51岁,住所是东部一栋高档别墅,座驾是135万元的奔驰豪车,拥有一家货代公司,而且也是一家国有银行私人银行固定存款1000万元的大客户。住豪宅开名车,不愁吃不愁喝,银行里还存着巨额财富,林建伟真没啥担忧的?不过前天和林建伟闲聊时,他说自己也很焦虑,比他有钱的人很多,他还需要拼命挣钱,而目前用于理财的钱增值有限,而且不少投资还在缩水,这让他很头疼。 “2008年都说炒股会挣大钱,我往股市里投入300万元,结果亏损近一半。”林建伟郁闷地说,那可都是他多年拼命打拼挣来的钱,想想就心疼。由于对风险把握不足,也为了挽回股市亏损的钱,去年林建伟拿出400万元投入一家公司的理财计划,不料这家公司效益一直表现不佳,这400万元也差点被套牢,幸亏林建伟发现得早,费尽周折将钱拿出来。“ 。“这两年全球金融危机,货代生意很不好干,我们公司也受到很大影响,这两年我很点背啊。”林建伟叹气说。 林建伟表示,这两年经过一番折腾,自己的财富没能增加多少,这让他感觉很失败,而他很不喜欢这种状态。“别人天天在挣钱,而你天天在赔钱,这种感觉真是很糟糕。”林建伟如今感觉将钱存在银行最心安,但是他又不满足于银行的利息。投资艺术品不知何时会升值?投资房产不知道何时会解除限购令?投资黄金白银又压根不懂?现在林建伟活得很纠结,虽然他知道“知足常乐”,但就是快乐不起来。 人物故事二 投资房产成鸡肋进退两难 人物:吴凤英(化名)年龄:45岁职业:一外企公司销售总监 吴凤英是一家外企公司销售总监,今年45岁的她和丈夫经过多年打拼,如今已成功晋级 “富人”行列,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且经常出差,选来选去,她最终选择投资房产作为财富保值手段。目前吴凤英在全国各地拥有多处房产,在青岛也已拥有3处高档住宅,自住一栋住宅,其余两栋住宅暂时闲着。“当初买房是想挣点钱,没想到限购令出台,我买的房子价格没涨也没降。”吴凤英本想投资房产大赚一笔,不料现在放在手里成了鸡肋,要卖的话不上算,要租的话不舍得,这让吴凤英进退两难。 由于家里所有资金全部用来买房,自己和丈夫挣的钱还要拿出一部分还房贷,这让吴凤英有点着急。“当初真不应该把所有钱都用来买房,但是幸亏也没用来买股票和基金,不然现在还要惨。”吴凤英现在准备将一部分房产卖掉,用卖房的钱进行投资理财,可观察很长时间,她发现现在投资股票基金不明智,黄金白银风险也很大,投资信托等收益有限,这让她也非常焦虑,现在她只要见到懂理财的人便会商量怎样投资最赚钱。 一边是物价上涨、股市下跌、银行存款利率始终难以跑赢CPI;另一边,从黄金到白银乃至苹果、PVC,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投资公司雨后春笋却前景难明。在长期负利率背景下,基于对财富“蒸发”的担忧,大家都在扑朔迷离的理财棋局上摸爬滚打。双向的忧虑情绪相冲,导致“理财焦虑”逐渐成为了一种普罗情绪,从刚刚创业的年轻人,到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再到已进晚年的老年人,脑子里时时刻刻都牵挂着“理财”这根关系自己生活质量的生命线。 然而,这场草根化的“钱袋子保卫战”,并不是由人来决定成败,在理财这个大舞台上,不管你是“焦虑”还是“豁达”,事实是,你的“钱袋子”正在缩水。 理财预期: 多数人只想跑赢CPI 早几年间,理财就已经逐渐充斥了各类媒体、大街小巷,然而理财俩字真正深入民心,还是2011年的事情。“我感觉就是从去年开始,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多到眼花缭乱。”池舜华说,他与理财产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发生在2011年。 对于2011年,池舜华最大的感受就是物价飙升。“感觉2011年是物价涨得最快的,猪肉一斤涨到十五块多,1块钱以下的蔬菜就没有,葱姜蒜和大豆轮着番地发疯。”虽然护舒宝青岛销售代表的工作,让池舜华在2011年保持着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水平,但看看银行的存款利息与CPI之间的巨大反差,他决定理理自己的财。都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理财是一本糊涂账。股票基金、期货黄金、文化产品、券商理财,在2011年里,理财产品的种类进入了一个量上的爆炸期,但真正给大众带来的实惠却甚微。“我一开始选的是基金,可是半年以后,买的基金就成负收益了,为了止损我都卖掉了,然后就买的银行的理财产品,可换了好几个品种,感觉收益都不高,都没有理财顾问介绍的那么高。”池舜华说,2011年,被赋予特殊含义的“杀鸡”成为了热词,也让一大批像他一样依赖基金公司理财的人,成为了典型的理财焦虑者。“每天下班打开电视,先看经济台,虽然也看不明白大形势对我的基金有什么影响,可如果不看心里就不安稳。”池舜华说,当时他只要一听说股市大跌,就给基金公司打电话,或者登录网站,查询基金收益率变化,后来时间一长,池舜华也就麻木了,用他的话说就是,“拿着小亏,卖掉大亏,就放着吧。” 在采访当中,像池舜华这样拥有一份稳定收入、能够保证家庭日常生活,但并没有买房、移民等巨额支出的大众人群来说,“理财”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他们宁愿选择购买2元钱的彩票,也不会选择这种“钝刀割肉”的方式,煎熬自己的财富心境。“我理财就是想让自己的钱别缩水,只要我的财产增速比CPI要快就行,最起码跟物价的涨速一样。”池舜华说。 理财选择: 保卫钱袋子各显神通 股市低迷、楼市限购、存款缩水,老百姓理财的方式也开始各显神通。孙琪是青岛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员工,但她并没有选择自己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而是将黄金作为了“保卫钱袋子”的法宝。“我去年年底买了两根金条,一根50克另一根100克。”孙琪说,虽然在银行工作但她也对银行理财产品缺乏信心,而根据她所接触的专业信息,在通胀背景下,最为安全的理财方式就是购买黄金,“收益率肯定要比银行存款好点,而且还不用像买股票和基金那样整天心事。”孙琪的选择是正确的,在2012年,黄金走出了一波明显的牛市行情,尤其是欧债危机更是让国际金价一直保持震荡上扬的整体格局。孙琪表示,她目前在黄金上的投资已经超过15万元,现在理论收益在9%左右的收益,“买黄金不可能像买股票那样,让人一夜暴富,但在现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还是比较理智的理财方式。” 面对着传统理财方式日渐乏力的情况,人们的理财需求就像泛滥的黄河水,到处寻找宣泄的出口,而这也被有心人所利用,产生了诸多带有泡沫的另类理财。“我感觉理财并不困难,只要你选对理财的方式。”姜涛是即墨一家小型服装厂的负责人,他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是红酒,“我一瓶2008年的拉菲,买的时候才3888元,现在能卖到两三万,这个回报率多高?”姜涛说,现在他的酒窖里,单瓶售价超过1万元的红酒就有十多瓶;进口的新酒还有六十多箱,“这些将来都是钱,收益率绝对超过50%。” 红酒只是在最近两年涌现的理财方式之一,在这场风起云涌的理财混战当中,古玩字画、旧版人民币、宝石玉器、名贵兰花、普洱龙井、高档白酒乃至小人书等,都曾经成为红极一时的风云角色。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诸多打着各类实体投资计划的理财公司,在投资理财市场里翻云覆雨。而相对缺乏财富认识、理财素养的普通人,有一个算一个,只要落入这个圈内,就肯定“五迷三道”无法自拔。“现在很多理财方式,但我都感觉不靠谱。”市民朱鸿翔表示,他曾听说养出租车很赚钱,后来又听说去平度存大姜赚钱,还听说养日本锦鲤最赚钱……在经历了种种“传说”之后,朱鸿翔到现在也没确定到底该如何理财。(青岛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