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中,最让人舍弃不下并心生沉沦之情的恐怕当属甜味了。连一向严肃的鲁迅先生都在《弄堂生意古今谈》一文中提到薏米杏仁莲心粥与玫瑰白糖伦教糕等甜点,或明或暗地解释了这些甜品中所带来的幸福心情。秀色可餐的外形、细腻柔软的心思、柔滑爽口的韵味,摇曳在这个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丝丝甜美的夏日,蓦然间,想起了加菲猫的名句:“欧迪,我们去吃冰淇淋吧!不过,你得看着我吃。” 据说,在19世纪前,当糖在西方社会还未被普及之时,食用甜品被视为是贵族的象征,所以在西餐中,作为饭后必不可少的收尾程序,甜品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如今,经过科学的推论发现,人对甜味的偏好与生俱来。当人吃了甜味食品后,甜味将通过神经传导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而且坏情绪也会被这些甜美的食物代谢殆尽。这样的论点和论据,于红男绿女来说,无疑更多了名正言顺地在炎炎夏日里歌颂甜点的理由。除了大自然中带有果糖和浓郁香气的热带水果之外,用面粉、鸡蛋、巧克力与咖啡或各色豆馅儿组合而成的各种甜点都是让人爱不释口的美食。 在老北京特色的夏日甜点中,最让人舍弃不下的是酸梅汤。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说:“暑天之冰,以冰梅汤最为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这其中,以琉璃厂附近的信远斋为代表,除了来源于宫廷内秘方而成的酸梅汤外,各色果脯蜜饯、冰糖葫芦、温朴(带汤的蜜饯红果)也是夏日不可不品尝的甜味。尽管现在的信远斋已经淹没在两排灰色的民居之间,但站在门前,还是能依稀听到当时的叫卖声,放在大青花瓷罐里冰镇着的冰糖酸梅汤,则依旧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其甜点也有着独特的意境。新年的菱葩饼、初春的樱花饼、初夏的水无月、秋分的牡丹饼,都是实与虚的结合,在看与吃的过程中都带着丝丝“禅”意。这些蕴含着浮世绘风格的和果子才是日系甜点的真正灵魂。 作为今夏甜品领袖的港式甜品当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典型汤汤水水的中式甜品,讲究慢火细熬、外形与营养搭配。既有千锤百炼的蜜炼龟苓膏,也有朴素实惠的绿豆沙。最典型的特点是这些美食都隐藏在街头巷尾,往往一个小门脸、一处不吸引人的招牌里飘出的香味都会引人垂涎。香港著名老饕蔡澜所选择的代表港式甜点之所也多是街边转角的那些小店面。 很多时候,一部好看的电影或一场精彩的演出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让时间停止,让自己停留在美好幸福的境遇之中,美味的甜品也如此。时值七月,浓烈夏日绵绵缱绻,品一客自己喜欢的甜品,等待与自己一起分享的人,让炎热和烦恼都消失在美美的甜蜜之中。 甜点,一件“幸福感”艺术品 在西方的餐饮传统中,甜点是正餐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今,甜点已不再是单纯的充饥之用,更像一件件艺术品,以造型和美味俘获人心。 爱上甜品师这般浪漫的职业 童年时期的每个周末,外婆会带着我做甜点,因此回忆中的童年总带着一股甜蜜的飘香,漫长而慵懒的下午因为有了美味的甜品变得丰富起来。自那时起,我就对甜品产生了巨大的兴趣,14岁时我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甜点培训,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甜品师。起初的学习过程非常辛苦,每天在路上奔波3个小时,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每21天才会有一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对于甜品的热爱和作品出炉时的成就感给予我极大动力,即便是难得的周末,我也会跑去其他甜品店学习。 法式甜点的诱惑 法国的标签是优雅和浪漫,这样的文化同样渗透在法式甜品中。法式甜品追求精细,不单单要具有绝佳口感,外形上也追求迷人的视觉效果。风靡全球、被大家熟知的法式经典甜品马卡龙、可丽饼都有着完美的外形,马卡龙鲜艳可人的糖果色,可丽饼奶油和水果的绝美搭配都让你无法抗拒。将法式甜品引入中国,我也进行了一些改良,传统的法式甜品口感甜而腻,用大量的鸡蛋、牛奶、黄油,但中国人的口味相对清淡,所以我们减少了糖和奶油的用量,保持口感又倡导了更加健康的饮食风尚。 从生活中找寻灵感 甜品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不单单可以饱腹,更可以带给你心灵上的幸福感。每一次甜品制作都是一次艺术创作,现在我依旧保持着原始的敬畏感,每一个环节都不得怠慢。好的甜品基础是高品质的食材,只有新鲜的食材才能保证甜品的最基本口感。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甜品也不例外,要不停地创新。我喜欢北京,尤其是后海、南锣鼓巷和798,这种极具北京色彩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元素赋予我更多灵感,独特的茶文化让我大为惊叹,也开拓了我创作新甜品的思路。(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