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4月下旬在庆春路上某银行营业厅内发生的真实场景。 那天投资者张平(化名)拿着身份证件、这家银行的借记卡,在早上9点准时赶到该银行位于庆春路上的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银行刚刚开门,但大厅里已经有不少人在办理业务。 “18日晚上我老婆和我说,这家银行发了一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有7%,一年期,30万起步。叫我一早就来买。”张平取了号,前面有18个人,他算了算窗口,一共5个,大概轮三轮,就可以到自己了。 可5分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前面有人懊恼地丢下了号子,骂骂咧咧地出去了。张平凑上去,才知道,他要买的理财产品已经在购买通道开放7分钟后卖光。而他前面的18个人,大部分都是冲着这个产品来的。 这天,张平无功而返。不过,他还是长了一个心眼,和营业厅的客户经理打了招呼,留下电话号码,以后还有这类产品,让银行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 从18日开始,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正式下调0.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16.5%。存准率下调将适当放松银根,缓解目前市场流动性偏紧的现状。而受资金面宽松的影响,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在持续走低当中,对于普通客户来说,以往随手抓抓一大把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的产品已经很难找到,多数中短期产品收益率已跌破5%这条标准线。不过,在理财收益普降之中,银行却唯独留了一片“净土”,收益依然惹人注意地高,当然,门槛也惹人注意地高,50万的资金门槛已经算是很普通的水平,100万的起步金额也比比皆是。 当然,这些出身“富贵”的理财产品,受欢迎程度自然也相当地高,几乎一放开购买,就被秒杀,为了避免得罪客户,银行在发售此类产品时,显得异常低调,就怕一张扬,买的人一多,顺得哥情失嫂意。 普通理财产品收益降成既定事实央行于 近日,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能达到5%的几乎难觅踪影。统计数据显示,1—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多在4.7%以内,3—6个月产品则以4.8%—4.9%居多,能达到5%的产品寥寥无几。 以某银行一款理财周期同为103天的债券型保本收益产品为例,今年3月底发行时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4%,而在4月底的发行中,收益已降到4.0%。 实际上,从今年春节过后,银行理财产品就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尤其是短期产品的收益率更是一路下行。 据普益财富数据,今年1月份的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大概在5.2%,而4月份只能达到4.9%左右。 产品收益率下降得比较快,主要和目前理财产品的投向构成有关,目前银行理财产品,40%以上投资于货币或者债券市场,所以利率变化对其影响很大,而今年的货币政策持续宽松,3月货币市场利率开始下滑,这从中期的银行间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上看十分明显。 5万和50万资金 收益正常差值在0.2%左右虽说随着国内降息预期的增强,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已普降,但是一些门槛较高的“专属理财产品”收益则还维持在5%甚至6%以上,相当诱人。 光大、民生等银行近期发行的高门槛理财产品收益均在5.8%-6.8%之间,认购起点分别在100万-500万元之间;而中国银行近期发售的一款96天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4.4%,认购门槛却在“200万元”以上,令普通百姓望而兴叹。 一般来说,同样一款半年期理财产品,如果投资门槛是5万起步的,那么目前的收益一般会在4.8%左右,另外,银行也会设置10万投资额及50万投资额,10万元这档一般可以做到4.9%—5.0%,50万元的可以做到5.1%以上。 理财师表示,5万元和50万元的起步金额,年化收益率正常差距就是0.2%—0.3%。 不过还有更夸张的。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家银行,据了解,该银行会在下周发售新的一款理财产品,年化收益更高,达到“7.5%”,这个收益虽然如果放到信托类产品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如果从银行理财产品这个角度来看,在如此形势下,能越过6%这条线已属不易,更不要说到7.5%。 而这家银行这几天已经通知客户经理,筛选出平时关系比较好、对银行贡献度高的客户,将此产品的发售信息告知他们,如果有意向购买,那么就要尽早到银行来填写申请表格。 “根据我们前几次这类高收益产品的发售经验,一般全行申购系统一开放,额度就马上被抢光,所以一定要把很多工作做在前面。”该银行一位姓张的客户经理说。她说的“很多工作”,指的是产品申购表,证件的复印以及相关文件的签名。 “我们会让客户提前一天到行里,把这些表格都填好。然后第二天早上,让他们在系统开放前过来排队。”不过,就算这样,也不能保证一定能买到,4月下旬的那次发售,每个网点基本就做了一两单,全国的额度就抢光了。 据了解,这家银行发行的产品,其资金投向为银行间市场资产池,利用资产池内不同投资工具,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商业银行次级债、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和公司债等,这些投资工具的不同配比来实现高收益。 小散户想到“抱团”购买高收益产品不过,随着国内降息预期的增强,目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已普降,但是一些门槛较高的“专属理财产品”收益则还维持在5%,甚至6%以上。目前这个阶段,各种投资渠道的赚钱效益都不明显,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反而更容易受到青睐。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推销银行理财产品,但是在收益普降的背景下,要想买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却要背负这么高的投资门槛,根本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得了的。 于是,一些想获得理财产品收益最大化的小投资者们想到了以“抱团”的方式联合购买高门槛理财产品,然后再根据各自的投资比例平分。 投资客孙女士之前已经有过抱团买理财产品的经验。而因为每次都是由她牵头操办此事,她现在已经是某家银行的贵宾理财客户。 “同样的产品、相近的期限,收益却要较一般产品高出1%-2%。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把自己的钱跟朋友的钱凑起来,以我的名义来购买高门槛的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收益后再根据投资比例分给大家。” 孙女士的第一次团购,是和自己的亲戚凑的,买了一款100万元起步、预期年化收益率6.5%、投资期限90天的产品。到期后收益了1.6万元,两人平分。 初次“抱团”成功后,张女士开始把这个经验广为宣传和发扬光大,和更多的朋友采用这种“凑份子”的理财方式。 这种“团购”虽然能获得较高收益,但银行业内人士倒有不同看法。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贵宾理财中心的资深理财师丁志毅表示,他其实知道很多客户用这种方式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但从银行合规操作和客户资金安全角度,他不赞成这样做。 “首先,监管部门要求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必须是用自有资金。如果是凑份子购买,那肯定违背这一原则。”丁志毅说,“另外,一般这些高门槛高收益的产品,要求客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抱团客户显然不具备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使前期投资都没问题,如果所投资的产品风险较大,那在到期后收益万一达不到预期甚至亏损,也很容易产生纠纷。(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