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生一家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儿女,哥哥9岁,妹妹6岁,他们均在当地有名的双语学校上小学。有一天,全家受邀参加哥哥同学的生日会。生日会期间,赵太太无意中看到一个场面。当时,哥哥的同学在他的房间展示私人物品,从iPad到配置齐全的大屏幕游戏机、从昂贵的滑雪板到潜水镜,应有尽有。面对男孩子们的羡慕,这位同学漫不经心地说,他爸爸的公司也是他的,他有着大把钱,想花就花,想买就买。回家后,赵太太不无担忧对赵先生说:“说实在,我们家境与他们不相上下,可我们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败家子!”赵先生提出民间智慧“穷养儿、富养女”是有道理的。但赵太太则说,无论“穷养、富养”,无论男孩女孩,都要培养孩子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 随着家庭财富的不断增加,孩子的消费额也逐渐增加,韩国某经济研究所近年进行一项估算显示,韩国青少年的年消费额约为10兆-15兆韩元,比1990年足足暴增5倍以上。孩子接触钱的第一件事情是消费。适当引导孩子的消费,能培养他们的理财态度。若孩子从小不懂得合理消费,以后就很难说把财理好了。美国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亨利.大卫.梭罗有句名言:“几乎所有人都会赚钱(指:只要找到工作),但是真正会花钱的人,只不过是百万分之一。” 孩子对如何消费,是需要长期实践的。良好的消费习惯是通过教育才有可能形成。由于兜里有钱,对于家境富裕的孩子来说,有着更多花钱和购物的机会,怎样花得好使消费更像一门艺术。而对富有的父母来说,引导孩子如何使用金钱,无疑是一种挑战。许多父母倾向于让孩子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要什么给什么,这种做法并非明智。自小得来容易,孩子会缺失一种心理历程:设定目标—产生动力—想办法努力完成—目标实现带来自信与成就感—从而感知幸福。没有经历这个心理过程,孩子会欠缺成就动机、自信与感知幸福的能力。 除了内在的动机,消费还会受外在的影响。俗话说:“先敬罗衣、后敬人”,这种以外在物质拥有量来判断个人价值的思维也存在孩子的群体中。正如赵太太儿子的同学,就是典型的炫耀性消费,通过拥有比同辈小朋友更多名牌商品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获得群体羡慕的眼光与认可。但这种以物质丰富获得社会认同感是不持久的,一是物质的富有不是靠个人自身努力拼搏而来,靠父母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二是自身价值更多依赖他人的眼光与判断标准,容易失去自我的肯定与幸福感。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些孩子会买更多的东西来填补心理满足的空洞,但越填补,这个空洞也越大。所以,过度的物质富养不是爱,而是在磨蚀孩子的幸福能力。我们提倡适度的富养,既让孩子不会对物质过度追求,也让孩子学会精明消费而不是奢侈性消费。 第一关键 要培养孩子成为“聪明的消费者”,第一关键就是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世界的“慧眼”。消费首先是理性的,但我们周围都是消费现场,出门是商店,上网是网店。广告无处不在,即使像赵先生儿子参加的生日会,攀比也会成为购物指南。我们对购物习以为常,自以为了如指掌,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以“消费者的眼光”来看待,容易受到商家的诱惑。但如果带孩子以“生产者”的立场来看待商品,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建议亲子之间进行名为“隐藏身边的经济学”的沟通游戏。家长通过周围的经济现场,向孩子不断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例如出外就餐,可以问孩子为什么有些菜会有特价?在孩子们喜欢去的汉堡店,为什么人家会免费送玩具?是不是真的免费?为什么会有一个区域专门给孩子举办生日聚餐?从餐厅到百货商店,为什么换季的时候,商场都会进行促销,如果要买,什么时候买比较好?这些问题随着周边消费场所的变换,也会越来越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问题的深度不断加深。这不但促进孩子持续思考身边的经济现象、提高思考的能力,辨别出广告的有用信息,还让日常的生活成为体验企业营销竞争的最佳教育现场,随手拈来。 赵太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生日会结束后,赵太太在家中和儿子展开对话,问儿子对同学展示私人物品的想法;是否有自己也想买的念头;想买是为了自己用、还是因为同学也有;如果买了,放在家中又不用的东西还有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如果要买、该怎么买。随后,赵太太和孩子们上街,都会有的放矢地问开放式的问题,兄妹俩总是很踊跃地去思考去回答。赵太太更是带孩子参与校外普通孩子的活动,让孩子们拓宽社交圈子,让他们不囿于狭窄的富裕阶层消费模式,观察别的孩子是怎么消费的。这将使孩子视野更宽,也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通过长时间的亲子沟通,孩子们再也不是单纯地购物,而是培养了“生产者”的眼光和思考角度,一点一滴去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孩子,父母本身也发生变化,通过参与讨论问题,从而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一双观察消费世界的慧眼,更培养孩子正确看世界的眼光,可见理财教育就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第二关键 明智消费的第二关键是学会购物预算。许多人会认为富有的小孩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哪里需要做预算。事实上,预算教育在富有家庭里极为被看重。如果说购物构成了教孩子如何消费、如何看待金钱以及如何过富有生活的入门课程,那么这门“消费基础”后还有更高级的课程。富有的爸爸妈妈,更关心孩子如何把钱花在哪些方面,他们还和子女共同制定大笔开销支出计划,甚至还包括一起作出意义重大的家庭财务决策。 据美国一个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受访的富有父母中有三分之二指出,让孩子做开销支出计划不是去商店买个毛衣或买包咖啡的简单事,而是全家去哪里度假、买什么样的车、买什么样的电脑,小至家用电器、家具的消费,大到新房子的选址和家居装潢。超过一半的富人告诉调查机构,富有家庭的内部运作看起来越来越像公司企业的生意运作,讲究开支预算。四分之三的富有家长曾经制定出详细步骤来教孩子财务决策方面的知识:他们往往在度假前,让年龄大的孩子仔细做预算报告,在度假时,共同思考家庭当下的主要任务、规划生活,甚至作出重大财务决定。 编制预算,是培养合理消费习惯的基础。预算是根据现有财务资源,对将要支出的项目、金额和时间,事先做好计划,合理安排支出。在收入范围内编好预算是67正确理财的基本原则。编制预算的最大优点,是能够预先制定计划并合理调整支出,从而达到人调控钱的目的,而不是让购买的欲望和想买的商品牵着鼻子走。 预算后实施,实施后还要进行总结。这正如企业运作一样,没有人能一出生就能办好企业,也没有孩子能第一次做预算就做出分毫不差的结果。将所花的钱与事前的预算进行对比,会很容易找出错误的地方和需要修正的思路,以待下次做得更好。只有经过多次的家庭预算,孩子才会掌握消费的“量入而出”及“物超所值”。 做预算,也是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鼓励孩子从中学习正确的支出之道。长大后,积累的经验已很丰富,错误的概率就很低。一个葡萄酒厂老板就认为对孩子的消费教育就像葡萄藤上长葡萄:假如孩子是葡萄藤,教育的结果是葡萄。给葡萄藤浇太多水、施太多的肥料,以至于长得枝繁叶茂,挡住阳光,结出的葡萄是松松软软的坏葡萄。意思是对孩子保护太多,给予太多金钱,结出的果子大部分是坏的。反之,故意不给葡萄藤足够的养料,让它偶尔遇到风雨与虫咬,结出的葡萄反而更大更甜。 第三关键 要孩子精明消费的第三个关键是让他们学会辨识奢侈品的消费与奢侈性消费的区别。奢侈品的消费购买的是卓越品质,而奢侈性消费更多的是挥霍浪费,追求过分享受。家境富裕的青少年要学会从品质、设计、工艺和科技水平来甄选奢侈品。 一味追求奢侈品与“追求品质、合理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消费态度。久居德国的汤女士是一位古堡的女主人,对其女儿的教育,就是从小认识珠宝,灌输“珠宝不在多、在于稀有、独特、适合自己、当然还在适当的价格购买”。她认为孩子应该学会驾驭品牌,而非被品牌所奴役。“好的奢侈品品牌会给你所买的东西带来投资的价值。”上海一位收藏家谈起祖父的教诲,“祖上家境殷实,但祖父却教育我们,每一分钱都要用得恰当。他收藏手表,教我们认识各种牌子的好手表,带我们去博览会,看人家如何鉴别古董手表。给我深刻印象是,祖父从不超出自己的预算去买心仪已久的手表。他认为如果超支去购买,拥有这样高价买回来的东西,心里是没有享受的感觉。相反,这个手表带来财务的压力则影响生活,得不偿失。因此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也成为我以后收藏的准则”。 无论购买日常用品还是奢侈品,学习合理购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让孩子拥有聪明的消费习惯,就让孩子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参与、体会和领悟吧。正如拥有卓越特质的品牌需要时光雕琢,让孩子成为聪明的消费者也需要时间打磨。(私人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