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巴德在瑞典乃至整个欧洲都是明星人物。他最辉煌的音乐经历是BWO 乐队,而除了音乐方面的成就,巴德还是个作家兼哲学家。 亚历山大-巴德 在中国,知道亚历山大-巴德(Alexander Bard)这个名字的人可能不多,但在欧洲流行音乐圈,他却是个明星级人物。 巴德1987年创办的“爱人大军”(Army of Lovers)组合,出过20多首全欧畅销单曲,包括《痴迷》(Obsession)、《性革命》(Sexual Revolution)等等。他后来又成立“真空”(Vacuum)乐队,处女作《呼吸》跻身瑞典和意大利最畅销单曲。 2005年,巴德加入BWO(无器官身体)乐队,首张专辑《原型》(Prototype)独揽北欧20大畅销单曲中的7席,在东欧同样风靡一时,销量突破百万张,达到白金唱片级;第二张《宁静的日子》(Halcyon Days)再添4首冠军单曲。巴德的歌曲也在华语歌手中传唱,蔡依林的《日不落》就是他作的词。 除了会写歌、演唱之外,巴德还是个作家兼哲学家,出过三本对互联网时代进行哲学思考的书:《网络贵族:后资本主义新权力精英与生活》(Netocracy:The New Power Elite &Life After Capitalism,被译成15种外语)、《全球帝国》(The Global Empire)和《身体机器》(The Body-Machines)。他还不时应邀在欧洲各国演讲。 与巴德的成就一样有意思的,是他的奇特人生:有一个黑人哥哥;曾游学美国和荷兰;在阿姆斯特丹期间,为了挣钱,他甚至当过4年男妓;他信奉的宗教并非瑞典最主流的新教路德宗,而是从古代波斯流传下来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即祆教或拜火教。这样一个奇人,性取向不同于常人也在意料之中—他是个双性恋者。 7月底,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区的一个公园中,笔者与巴德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 瑞典特色:文化不设防 现年49岁的巴德,身材在瑞典人当中不算高,外形基本符合预期:剃光头,留着络腮胡,身穿简单的格子衬衫和深色牛仔裤。这是一个理想的采访对象:有问必答,回答详尽且流畅,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重复或自我更正,逻辑性极强,英语非常准确。 笔者为巴德准备了数十个问题,除了围绕他的音乐、哲学和人生经历,也涉及瑞典和北欧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 这是一个文化不设防的国家。每次到瑞典,它在文化方面都给人留下这一印象。 酒店电视里的影视频道几乎都带字幕—放的都是美国片,而且都不配音;摇滚音乐会演唱的大多是英文歌,台下听众也几乎人人都能跟唱。其他北欧国家的情况大同小异。在那些对外来文化入侵忧心忡忡的人看来,北欧民族文化似乎已经到了存亡关头。 出人意料的是,瑞典人毫不在乎。他们继续对美国流行文化敞开大门,不设任何人为限制,听任民众去痴迷。其结果是,这样做并未影响他们文化的成功。 除了出过像英格丽-褒曼和葛丽塔-嘉宝这样的大影星,英格玛-伯格曼这样的大导演之外,瑞典尤其以流行音乐闻名于世,是ABBA、Roxette、Europe、Ace of Base和Cardigans等著名组合的故乡;该国是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大音乐出口国;很多美国巨星如Britney Spears、Lady Gaga、Bon Jovi、Backstreet Boys的不少专辑,都是在瑞典制作。 文化上的成功,还只是瑞典和北欧成功的一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它们同样是世界“模范生”:经济富甲全球,福利保障制度完善,政治民主、透明且清廉,社会平等、自由且宽容,少数群体权益受尊重,对内对外都一片祥和,保持中立,犯罪率低,国家和民众都极少诉诸暴力,生态上非常绿色、环保但就在一个世纪之前,北欧还只是一个地处欧洲边缘、寒冷荒凉的穷乡僻壤。这些维京人的后代,如何只用了不到百年时间,就取得今天的骄人成就,创造出“北欧奇迹”?这些都是笔者希望与巴德这位瑞典音乐家兼哲学家探讨的问题。 我没有叛逆的需要 巴德1961年3月出生于南非,母亲是瑞典人,父亲是荷兰裔南非白人。“我的姓氏其实拼作Baard,荷兰语‘胡须’的意思;Bard是瑞典语拼法。”他们家在瑞典算大家庭:育有四子一女,其中大哥是父母在非洲领养的黑人。两岁那年,巴德才回到瑞典。 一生与众不同的他,小时候并不叛逆,“因为我父母非常开明自由,我从未有过叛逆的需要。父亲会告诉我:你这些疯狂的想法很好,很有意思。”他父亲是开建筑公司的企业家,母亲是教师。 12岁时,他发现自己对男孩女孩都感兴趣,便告诉了父亲。父亲的反应是:“哦?你起步很早嘛!”第二天,他开车带着巴德,来到离家不远一对女同性恋者住的地方,说:“我们可以过去和她们喝杯咖啡,你好了解她们的世界。如果你决定尝试这种生活方式,选择这种选项,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对这样的父母,巴德非常感激。日后他经常被人问起:你怎么这么自信?他总是回答:是在童年时就形成的。 在荷兰游学期间,巴德为了挣钱,当过4年性工作者。 从24岁起,他重新回到瑞典定居,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主修经济学,同时开始了音乐创作。原因一是喜爱音乐,二是生活上花销很大(主要用在泡吧),他打算通过为唱片公司写歌来挣钱。 1985年,他出了第一张冠军唱片“The Way You Are”,由ABBA中的阿格尼塔(Agnetha Faeltskog)演唱。“有了这样的成功,后来的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1991年,巴德创办了斯德哥尔摩唱片公司,旗下乐队包括著名的Cardigans(羊毛衫)。而他在1987年创办的三人组合“爱人大军”在欧洲和部分亚洲国家十分走红;此后他创建和参与的几支乐队,也都获得很大成功。去年,巴德又组建了一支Gravitonas乐队,它已经与全球最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签约,作品将在上百个国家同时发布。 对于自己的音乐风格,巴德总结说:“我的音乐商标是:旋律性很强,非常电子化。” 对话亚历山大-巴德 社会将既变得更加透明,又出现更多围墙。 当然,我也信仰这一哲学本身。在祆教中,火象征着静思。它不相信投胎转世,认为我们只拥有今生今世,因此应该过得有意义。这种哲学基于伦理而非道德:你做的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一切事情都是原因和影响。他们不用善恶来考虑问题,而是考虑一件事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在这方面,它很接近中国道教。我认为你们没必要进口祆教到中国,因为你们已经有道教了。 祆教是一种非常国际化的宗教,全球信徒约有300 万,多数不在伊朗,很多都迁往美欧等地,印度也有不少,如塔塔集团老板就是祆教信徒,他们被称为“印度犹太人”,虽然比例很小,但经济、文化影响力很大,而且极其富有。(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