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早上,广发证券新发布的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研究报告迅速引起了市场注意。这份报告将医药行业评级从“买入”下调至“持有”。而就在10天之前的 如此迅速的“变脸”是否意味着医药行业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机构纷纷加入“甩卖”大军 自6月上旬发改委下发《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来,医药板块便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下滑,“绿肥红瘦”的趋势逐渐蔓延,个股轮番登上领跌榜。 从交易所公开交易数据来看,机构成为了几只领跌股的出货主力。 某深圳券商分析师表示,基金应该是本轮“甩卖”医药股的主力。由于医药股在基金仓位中占有的比重平均达到10%以上,因此减仓压力颇大;而在一些个股跌幅过大损失过重之时,基金经理就把目光投向了之前跌幅不大的个股。 从2日跌幅来看,片仔癀、达安基因、昆明制药、天坛生物、双鹤药业、云南白药、鱼跌医疗等排名较靠前的个股莫不具有机构重仓持有的特性。 研究员意见出现分歧 从医药行业研究员这一个月来发布的研究报告看,最初研究员们普遍维持了“增持”、“买入”等评级,并且认为政策的影响暂时尚未显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券商加入了调级的行列。 华泰证券是较早降低行业评级的券商之一。不过该券商 广发证券是大型券商中首个降低医药行业评级的券商。该券商在 除了广发证券,尚未有其他大型券商研究员下降行业评级。中信证券还于 一向被喻为券商分析界 “老大哥”的申银万国在 招商证券、海通证券等大型券商距离上一次发布行业研究报告,已超过半个月以上。 研究员对于行业的看法是否出现分歧?被采访者均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不过他们也纷纷表示,分析界对于医药行业长远发展趋势的总体看法仍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短期看法意见不一。 某位未改变评级的券商分析师表示,目前下调评级的券商普遍都是新财富排名靠后的,而像申银万国、中信证券、国金证券、招商证券、中投证券等新财富排名靠前的分析师都没有变动。“我们一般看市场都是半年至12个月以上,下调评级的行为可能只是短期内博一个噱头。” 对于后市的看法,这位分析师表示:“作出投资判断实际上要看市场负面预期是否已经完全反应,而从现在来看,显然还未充分反应。有关部门出台的调控措施可以说是一个接着一个,很难讲后面还会不会有新的措施出来。就算是目前已出台的措施也尚未在行业里完全体现,所以最快要等到三季度业绩出来后,看看政策是否对业绩增长出现影响。如果三季度业绩增长下滑,市场可能会预期四季度会更差;如果三季度比想象的要好,那可能市场负面预期就被基本消化了。” 兴业证券的王晞与湘财证券的叶侃则认为,政策对药企利润增长的影响将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间显现。 三类药企或受影响 上述分析师认为,如果国家将医药行业反腐政策落实,几乎每一家生产处方药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医生的灰色收入是公开的秘密,上市公司也都是这样做的。” 湘财证券的叶侃认为,三类医药股最有可能成为本轮国家打击的重点。第一类是普药企业,因为普药是以量取胜,往往采取底价代理的方式销售,流通差价率较大;第二类是新药与仿制药的生产企业,这些药品的推广需要投入大量费用;此外,利润率过高的药企也将成为药品管理办法限制的对象。(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