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建行副行长:下半年信贷投放要考虑灾后生产 |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各金融机构都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特事特办,保证金融服务的畅通。如何看待金融机构在当前抗震救灾时期推出的创新性措施?这些措施的风险如何评估?如何评估这场地震对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 朱小黄目前仍兼任建行首席风险官,此次地震发生后,他担任建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风险与收益是相匹配的 《21世纪》:地震发生后,银行机构纷纷推出了抗震救灾的“绿色信贷通道”,这个通道与原贷款审批通道相比有哪些不同? 朱小黄:为灾区提供的“绿色信贷通道”,在这里不是环保的含义,是快速通道的意思。快速通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银行功能性服务进入紧急状态。我们要求所有的分支机构,进入快速操作的状态,包括优先,快速办理。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尽快把款项汇到抗震救灾机构去。 快速通道的另一个方面是信贷资金的快速审批。例如,建行自股改上市以来,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信贷投放都要把持一定的底线,不容突破。但银行的经营和风险控制不是简单的用尺子去衡量企业的财务指标,而是要用战略的眼光做出理性的判断,类似当前抗震救灾信贷需求,就不能用正常市场状态下的风险控制标准来衡量。 绿色信贷通道实际上就是快速审批,特事特办,打破常规,我们承诺2天之内资金要到账。 《21世纪》:抗震救灾贷款的风险是否可控? 朱小黄:虽然从客观来讲,由于受灾,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些客户的经营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交通、运输、通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虽然遇到了暂时性的问题,但我们相信这些行业能够恢复,未来的经济效益和风险承担能力是足够的,对银行来讲,风险与收益是相匹配的。在这样的判断下,我们应尽快地投放贷款,减掉环节,放松一些细节技术上的标准,快速审批,快速办理,我认为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既是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是银行把握经营时机,营销和维护客户关系的具体体现。 《21世纪》:银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行动迅速,但如何保证总行的措施真正得到落实? 朱小黄:由于灾情事发突然,有些事情必须特事特办,比如,捐款一律免手续费的问题,虽然总行的政策要求下去了,但有些分支机构反映原来开发的系统会自动扣款,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有,如准备点现金,当系统扣了多少钱,我们再相应地把扣捐赠者的钱返给客户。各地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总的要求,必须实现不收费。 建行绿色汇款通道和减免手续费方面的文件签发后,我又让有关部门打电话给各分行,检查网点收到没有、执行没有。在确信总行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之后,我们才比较放心。所以整个操作,是比较有效的。 灾备中心已发挥作用 《21世纪》:银行对灾区的资金需求特事特办,但银行又要承担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受信贷规模的限制,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 朱小黄:关于信贷需求,下一步我们还得评估。目前来看,恢复生产肯定还会有一些新的资金需求。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政策下,从全国经济来说,还是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我们还要根据经济的大环境和灾区的恢复生产进程来考虑我们下半年投放的规模。我们相信央行也会研究这个问题。但不论央行对投放规模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在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肯定要在总的信贷投放规模之内,拿出一部分信贷资源,优先满足灾区恢复建设需要。 《21世纪》:在这次地震中,银行的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都可能遭受不幸,如何处理这些客户在特殊时期与银行的关系? 朱小黄:现在对个人客户,我们还没有作评估,分行也还没有报来公司客户具体损失的信息资料,因为现在主要精力还在救灾。救灾之后,我们逐步根据事情的进程加以清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依法合规做好相关工作。目前针对一些具体的情况,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法律上的研究。如,个人客户全家死亡的,像这样的款项怎么办?债权债务的继承人的问题,如何处理?等等。 我们建行的数据是全国集中的,客户的信息资料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灾备中心的建设一直在进行当中,已经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对客户进行核对,现在暂时还做不了,要等救灾工作结束之后。 《21世纪》:地震对中国宏观经济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对信贷调控、对金融机构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否对此做了充分评估? 朱小黄:现在评估这种影响还为时过早。从总量上讲,直接受到损害的地方,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灾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是比较小的,灾区主要还是农业地区。灾后的恢复生产和生活,肯定会带动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比如说,灾区的基础设施和道路的重建,会带动一些投资,所以从经济全局来讲,会带动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一些投资需求,当然也会带动一些消费需求。总之,现在评估这场地震的影响还为时过早,还得视灾后的具体情况来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