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丝到白发,他用一生书写一本笔记
在温州洞头,一提起总是戴着毛主席徽章访贫问苦的董绍新老人,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我知道,建行的退休干部嘛。”是的,董绍新,建设银行温州市洞头支行一名普通离退休党员,在他的“好事之路”上一走就是68年,足迹踏遍了洞头大大小小的偏远渔村,也照亮了无数困难家庭和个人的明天。
一元捐款:“好事人生”第一步
“做人感恩之心不可忘,爱民之心不可无。我是从苦水里长大的,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海岛群众扶持了我,决不能忘恩负义”。21岁时,一个宏大的理想在年轻的董绍新心中逐渐成型:这辈子要为有困难的人做100件有益的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54年,满怀为人民服务激情的董绍新迈出他“好事人生”的第一步。当时,洞头刚解放不久,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他每月工资也只有20多元钱。一次,他在走访中得知一户家庭生活极度贫困,没钱、没粮票,孩子和大人一起挨饿。董绍新便带头捐了1块钱,继而发动干部、群众凑了30多块钱,帮助这户家庭渡过难关。
他在生活上一向对自己要求苛刻,对于需要帮助的对象,却始终慷慨。他这辈子没有穿过好的衣服,唯一的正装是两件中山装;40分钟以内的路程坚持步行,他的牛皮厚底鞋为此每年要补上三次底;平日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费钱”的“娱乐活动”,也从不舍得旅游。
一张存折:毕生践行助贫济困
从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到区财政局领导,再到建行基层机构负责人,董绍新的工作岗位在变,但他的善心善行始终没变。他坚持每月拿出工资的固定比例作为专款做“好事”,从最初的一两元,到现在每月八百元,为此,董老还专门办了一张“助贫残基金”存折。大多数困难家庭或个人都不是自己找上门的,而是被董绍新听闻,主动登门把善款送到他们的手中。
多年来,为贫困孩子捐款上学、助力困难家庭谋生计、为岛上乡亲垫钱修建房屋,出钱为老人看病消疾……数不清的好事,都让他悄悄做了。到目前为止到底捐助了多少钱,他自己已记不清了,但我们从老人一页不起眼的工作小结中可窥一斑。上面写着从1998年到2011年,以关工委(即洞头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义筹资33.39万元,个人捐款4.9万元,帮助大学生70人。
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心理负担,他帮人从不提自己,每次都是借助组织的名义,他总是对大家说,这是建行支部给你的,是党给你的。“过去讲关心党,关心群众比关心个人更重,这样才算一个共产党员。”董绍新如是说。
一本笔记:一生善行纸短情深
在董绍新的家里,珍藏着一本已经褪色的印着“光明”二字的红色缎面笔记本,里面的纸张、笔迹也已泛出岁月的痕迹。扉页,是他年轻时写的一首自勉诗:“为人民多办好事,是做人应尽义务。为人类多施好为,一世人真算稀奇。”
诚如诗中所言,本子上记录了他60余年来做的100多件好事儿—1956年,把自己新婚的棉被赠予贫困“五保户”;1961年,渡轮上遇到带孩子的晕船妇人主动让出雨伞;2008年,为贫困大学生筹集学费……他说,把自己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并不是炫耀,而是作为一种督促,时刻提醒自己当初的志愿。
2012年7月18日,董绍新此生要为困难群众办百件好事的承诺已经实现,那本被岁月抹去光华的红色缎面笔记本,完成了自己光荣的历史任务。在笔记的最后一页,他写道:“日记本已无纸可记,今后再为贫困群众再尽义务小事均不记录,自己将继续余生甘为孺子牛而努力!”
“学会感恩,学会做人,这就是我留给他们受用一生的最大财富。”80岁寿辰那天,董绍新将他的“善行笔记”郑重交给了孙子,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好事人生”。
一生烙印:始终不变心系建行
“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关心,我永远是一个建行人。”每当见到分支行领导的时候董绍新都会这么说。
1994年,董绍新从建行洞头支行退休,一方面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访贫问苦,一方面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建行的发展。有事没事都会到行里转转,了解行里的发展情况,当行领导的参谋。有时候他还会坐着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辗转到温州市区向市分行建言献策。
很多时候,董绍新会给新入行的员工讲建行的历史,勉励他们好好工作;支行发展党员时,他总不忘提醒党员纯洁入党动机,要想着为老百姓谋幸福,要为人民服务;在他的带动下,多任行领导都加入了关爱帮扶志愿队,有时还以建行洞头支行党支部的名义进行捐赠。
“这么多年,一直是您一个人出钱,怎么能行呢?”在他“好事人生”的感召下,不断有人加入到做好事的队伍中。2013年,在董绍新和5名爱心人士的牵头下,洞头区关爱帮扶志愿队宣告成立,小组成员每月上交200元作为帮扶基金,帮助有需要的人。如今,当年的5人小组已经发展至130人。其中有普通群众、退休员工、单位负责人等,还有曾受老人帮助反哺社会的大学生。
68年的坚持,68年的无私奉献,68年的好事之路,照亮多少贫困孩子和老人的明天,也照映出一名普通建行离退休老党员董绍新不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