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田国立:从心出发

发布时间:2023-08-17

有人说,金融源自“金币之融通”;也有人说,金融是“偿还借债”的意思。从公元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出现的类似银行性质的商业机构,到我国周朝时期的官方借贷机构“泉府”,北宋的“交子铺户”,清朝拥有存贷汇功能的票号,再到19世纪支撑着大英帝国走向繁荣的商业银行;从意大利伦巴第区的货币兑换柜台,到威尼斯可以实现账户汇票结算和资金转移的“书写的银行”;从蒸汽机引发的工业化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到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步完善资金筹措的相关制度,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逐步完善。那些服务于人们的基本生活、生产、迁移、发展需求的交易活动,随着生活需求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长成一个庞大的行业,日趋密切地融入一切经济活动之中。经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商业模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一股巨流,它沉稳而有力地推动着整个社会前进。

由于现代商业银行逐渐聚集的金融能量日益增长,对社会生活来说,它像大自然一样,送来雨露阳光,也伴有风暴雷霆,它载舟也覆舟,被赞美也遭痛恨,但从未被忽略。在新的技术革命时代,与其他行业一样,由于互联网的出现,金融科技颠覆传统金融生态,让金融的力量更加强大。政府在监管上不断发力,期待通过调整方向,修正航道,让它平稳前行,推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新技术赋能的市场力量被新的需求推动着,不断寻找突破,探索用新的模式替代这些“大而不倒”的传统商业银行,“银行的消失”成为一种预言,而且显然也符合很多人的期待。

对于大银行的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顺应时代的变化,让自己进化成为有益于进步的新势力,可以造就一个行业的新辉煌,成为时代的宠儿;而落后于时代变化,则会真的成为一个“故事”,诉说市场变迁的无情无义。公平地说,所有商业银行这些年来已经进行的创新和变革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还是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抑或内部流程和智能化管理、人力资源等,对于银行从业者来说,变革和创新的进行并不陌生,变革本身就是传统,这是金融业过去走来的强大之路。从业者的工作从来如此,只不过这次的变化,由于数字化时代的缘故,一切都是如此快速地发生,甚至被称为数字金融“革命”。在这个时代,如何寻找不同以往的进化之路,显然是所有经营者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大行,意识到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仅仅脚步匆匆地用产品和流程的变革解决社会变化带来的新需求和新问题,无法摆脱追随的疲倦和被动。对于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如何找到新时代的发展方向,还要从服务社会的大维度上思考,或者说从金融服务的本质和初心出发,也许能帮助我们从纷乱的变化中理清思路。

我们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 这一理论非常熟悉,这是指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从个人自身利益出发能创造商品供求的平衡。“事实上,亚当·斯密对《道德情操论》一书中的思想更为自豪。”“他论证说,‘人,无论被认为有多么自私,天性中显然还是有着某种情愫,会促使我们去关心别人的命运,从而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市场看不见的心’。”从金融业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它确实不是少数人制造财富的数学工具,它的发展是因为一直提供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改善人们生活的解决方案。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不均衡,让市场经济的“手”与“心”逐渐脱离,金融机构关注自身效益多过社会效益,加上技术工具的局限性,使其服务越来越不尽人意,风险逐渐聚集,大多数人的需求得不到响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应胸怀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之心,越是在变化之中,越要听从这颗心的召唤。

从这样的初心出发,我们就会看到:数字化时代是“普惠”的时代,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当网络公平地覆盖所有人的时候,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令人称奇的可喜变化。我们看到数字时代可以带来资源的公平,那么,金融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公平这个被诟病的老大难问题,也将随着金融科技赋予的服务大众能力,而得到解决。如果让二八定律颠倒过来,让金融服务全面普及,成为“大众金融”,金融机构的进化方向就会变得清晰。抓住这个进化的本质,回归金融的“服务”特性,回归市场经济的公平性,那么金融科技的强大力量将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不仅考虑本身的经营效益,而且有能力站在社会进步的道德高度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也因为如此,在坚定数字化金融的实践中,把通过数据共享平台解决社会急迫问题和为大众提供服务便利作为首要任务。简单地说,我们的方向是让科技的力量造福大众,让算法服务大多数人的利益,避免仅仅少数人获利而让社会承担金融风险。

基于道德和技术的基本考虑,建设银行以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三大战略”作为路线图开启了进化之路。从规模上讲,排行世界第二的银行,它的探索是一种“大象跳舞”。不得不说,它的动作笨拙,跳起来费劲,也容易错步。但是它一旦跳了起来,则是一种内生动力的体质提升,成为一种“物种”的进化,因而带来更大的影响。

举例来说,普惠金融是国际上无数金融人和经济学者苦苦追求的金融公平,但是规模小是商业模式的难点,即使最受赞誉的知名小额信贷银行,也因为不得不用高利率维持机构的生存而留有遗憾。而建设银行的数字平台上千万级的客户群实现了真实的普惠——小额、低息和快速,同时银行风险下降,效益得到保证;还可以看到“双子星”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再造了渠道、场景和服务的多样化,让银行从里向外给人新的体验。更多的产品层出不穷,一一解决服务触达和服务便利化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大银行的服务,让金融变得亲切和有温度。这个实践结果令人兴奋。

基于同样的初心,针对房地产金融的风险问题,作为房地产金融大行的建设银行率先启动“住房租赁”战略,推出住房租赁金融产品,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让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改善居住环境时有多样化的选择。面对市场的考验,社会痛点问题也可以变为新的市场机会,相信金融可以作为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在解决风险的过程中提升银行服务的社会价值。近年来,建设银行在各地尝试不同的方法,虽然距离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但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处在数字金融革命的时代,大商业银行数字化的本身又推动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建设银行秉持服务大众需求的初心,依托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将金融变得更多元、更综合、更便利。科技摆脱了高冷生涩的面貌,融入一项项充满温度的便利金融服务,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银行服务大众的最有效依托。因此,建设银行没有止步于自己的数字化进阶,在大量的实践之后,不仅自己在金融科技上获得优势,还为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从数字技术角度推动金融业的更大变革。

展望商业银行的未来,当银行把为大众服务作为使命,不难看到它不是消失,而是变为更多的不同的炫目场景:

银行不再只是高楼大厦和保险柜,它好像在更高维度上,成为巨大的数据平台,存在于无形的云端和网络中,似乎无处不在,无论人们身在哪里,招之即来……

银行不再只是财务管理的资金报表,它可以俯身融入实体经济的运行中,在它的平台上,所有客户相互构成了供应链,所有数据都参与生产、销售、运输、仓储的各个环节……

银行不再只是因为与货币有关联而严格安保的业务空间,它的大门变得更宽了,成为人来人往的社区共享服务中心。这里有多种功能,老人和孩子乐享生活,居民互帮互助,劳动者也能歇息片刻;还能办理证照,处理政务……

银行不再只是大客户的理财顾问,它是所有企业和家庭的管家,无论贫富,客户都是独立的个体,平台上的需求千变万化,客户的体验和它的风险防控同步提升,人们会更安心……

银行不再只是精英人才的工作场所,它是年轻人学习和创新的平台。数字化金融将彻底改变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形态。在数字平台上,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以往那些严格管理的日常流程工作。银行将成为用金融资源支持和参与创新的平台,解决社会问题的平台。需要人的工作将是定义和发现新问题,解决个性化新需求,因为这些工作需要人类的智慧、良知和关怀。为了承担这个责任,银行本身也必须成为强有力的学习平台和研究平台,我们看到这里将聚集更多的优秀学习者和创业者,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

这些都是正在发生着、正在搭建中的场景。那只勤劳的“看不见的手”,还有种种来不及记住名字的新技术,让我们的服务场景变化万千,挑战应接不暇。然而此刻,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纷乱多彩中不迷失方向,让这颗为大众服务的心得到安放。

金融是一份服务社会的美好事业。我们做的一切,是在实践为大众服务的使命。

——摘自《大众金融——商业银行的进化之路》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