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国:建行搞事情!将普惠金融升格全行发展战略,田国立分析大行危机,“坐在灰犀牛背上狂欢”
“我们可能还在灰犀牛背上狂欢。今天,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正站在发展和衰落的关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五一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5月2日),建设银行召开普惠金融战略启动大会,正式宣布实施“双小”(小行业、小企业)战略,将普惠金融确定为总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业务方向,着力全面布局。
这场启动大会可谓声势浩大,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行长王祖继、副行长章更生出席并发表讲话,建行总行各部门负责人、各省一级分行主要负责人、多地区分支行主要负责人分别通过参加主会场会议,或是观看电视直播等方式参加大会。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会上,田国立发表了超50分钟的讲话,深入分析了当前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大行)所面临的经营挑战、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以及建行自身实施普惠金融战略的具体“打法”,金句频出,不时脱稿即兴发挥,内容务实中肯。
尽管四大国有银行均已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下大力气发展涉及小微、双创、扶贫、涉农等领域的普惠金融。但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建行是去年四大行中唯一一家达到央行普惠金融最高激励目标的大行,在今年年初实行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中,建行降准1.5个百分点(其他三家大行为0.5个百分点),释放的存款准备金超2000亿;建行也是大行中首家明确将普惠金融上升到全行未来战略发展高度的银行。
大行的现状:坐在灰犀牛背上狂欢
在田国立看来,将普惠金融上升为银行发展战略来举全行之力推进,不仅是因为普惠金融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大行责任担当,也是国有大行面对当下宏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顺势而为。
田国立表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行契合于短缺经济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在向商业银行转轨的过程中寻找新定位、谋定新战略,在优势比较中提出实施以依托大行业、大企业为核心的“双大”经营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成为推动建行繁荣发展的立行之本,成就了建设银行20多年的辉煌。
然而,现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金融格局也不断改变,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已经成型,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带来了市场新变化,在互联网和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之下,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在很多领域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在此背景之下,建行的传统优势正在被蚕食或者消失。
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田国立作出了四方面的重点分析:
第一,国民经济投资拉动的格局正在发生演变,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近几年不断下降,在高储蓄率的背景下,消费驱动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对大行来说,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我们依赖的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减少,且持续产生的增量有限,房地产业也已发展到一定地步,余地可判。
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会持续保持,但对我们来说,银行同业竞争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意味着收益空间会不断地快速收窄。今年,财政部出台了23号文,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政府信用业务再次受到较大冲击。
第二,金融新生业态在互联网技术的催生下快速诞生与迭代,其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和数据的运用能力,使其快速介入与颠覆,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很大,对我们来说“消失的银行”绝不是危言耸听。
第三,目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出现严重偏差。我们计量的黄金比例关系是16.7:1,现状是1:30左右。而虚拟经济主要包括房地产和金融,在国民经济校正过程中,实体经济呈现生机,而双小战略是支持实体的金融服务,正逢其时。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快速成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无数实体经济的新兴主体和成长主体。
第四,大型银行的竞争主要是体系型竞争,过去更多依赖同质化量级对抗,而未来,能够胜出者一定是战略性差异化竞争者。
“我们应该认识到,大趋势有时是很残酷的,我们做’大’的业务已经习惯了,当大的风险向我们投放了阴影,当一场危机正一步步走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可能还在灰犀牛背上狂欢。今天,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正站在发展和衰落的关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田国立说。
从“双大战略”到“双小战略”
正是基于上述银行业外部现状的分析,田国立表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面向蓝海、面向大众、面向草根,在巩固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做出战略调整。
为此,建行正式对外提出普惠金融战略行动计划——即迅速实施“双小”战略。用“双小”与“住房租赁”、“金融科技”相互形成战略支持。——用“双小”连接和承接“双大”,用住房租赁连接和承接住房按揭,用金融科技连接和承接对公对私业务。
田国立强调,“双小”战略指小行业、小企业 。
这个小行业,是指行业细分行业演进状态下的小行业,是细分市场基础上的小行业,这是专业化精细化的结果,并不是说是容量小的行业,因此并不代表小众市场,而是大众市场。
而小企业,是指海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这里面既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有代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创新的,还有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这些目前相对弱势的企业是没有被金融满足的领域,但这里面商机巨大。
“从最近的中兴事件,以及我此前对中小企业的接触让我认识到,高科技的未来其实是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中,而不是大公司。未来的金融,必将是得草根者得天下。不过,向“双小”转移是战略侧重点的转移,而并非放弃“双大”优势,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捡。“田国立说。
发展普惠金融靠什么?平台、数据最关键
在当天的大会上,田国立也谈了自己对于银行应如何发展普惠金融的看法。在他来看,普惠金融战略的落脚点和实施核心就是平台经营、数据经营,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由单一提供金融产品到搭建外部交互开放、内部充分整合的平台,进而为市场和客户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和认同,产生流量和交易,拓广拓深经营空间和未来市场。
田国立称,“双小”战略与“双大”的根本不同还在于平台建设。“双大”更多是个性化服务,而“双小”则在于平台上的资源整合。要以金融科技应用为支撑,通过客户聚合、场景接入、数据集成,输出产品,实现服务。
“这个平台一定是开放的,将普惠客群、银行同业、地方政府、核心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均迁入到普惠金融平台上来,‘多位一体’,实时交互。要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与住房、购车、餐饮、出行等服务应用连接,挖掘潜在商机。”田国立说,平台可以集聚客群,经营“内容”,生成“流量”,从而实现数据的积累,再把数据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产生更多的流量,实现良性循环。
不过,开放式平台的应用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田国立说,普惠金融平台的载体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后台支撑的是全方位打通的系统,以及开放式接入的各类数据及数据挖掘应用。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入平台,均能实现客户信息同步整合,集成管理。平台内沉淀积累的数据信息是未来建设银行的重要资产,支持客户精准营销、产品创新优化、精细风险管控、客户维护与价值创造、流程效率改进等多维功能。
建行如何落实普惠金融战略
田国立表示,建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化态势。普惠金融战略确定后,要迅速业务扩面,产品连线,要全行做起来,建立一套适应普惠金融战略实施的责任机制与政策体系。
一是建立适合的业务经营机制。加强与普惠各类市场客户的衔接,强化中后台支持保障,深化客户关系管理。
去年,建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搭建“三级”垂直组织架构,落实“五专”机制,将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向一、二级分行以及县域、乡镇延伸,全部37家一级分行、超过120家二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110家网点升级成为普惠金融特色支行。
对此,田国立强调,目前,总行、分行、支行“三级”普惠金融垂直组织架构已经形成,但是要注意,机构设置不能停留在挂牌上。总行已责成有关部门近期下发文件,明确职责和经营定位,强化责任落地,确保建立结构完整、职责清晰的普惠金融组织架构体系。
二是充分整合人力资源。金融科技的发展节省了大量柜台工作人员。而普惠金融客户群体分布广泛,且多扎根在基层,因此,前端营销渠道要铺开,正可充分借力网点人员的释放,提高复合型客户服务能力。
三是配置战略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在落实银保监会“五专”(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统计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整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
首先是专项配置普惠金融贷款规模,各行不得挤占挪用,对超出分行规模部分,总行要统一调度,有效配置,要强化考核约束,按季对用不完的规模及时收回。
其次建立起符合普惠金融业务特点的专项绩效考核制度,横向考核方面,将普惠金融业务纳入协同部门进行共担考核;纵向考核方面,要加大“普惠金融”在一级分行KPI中的考核权重。同时,考核导向上要向平台建设倾斜,总行各部门、省市分行一把手,要多使用平台,多连数据,多拓客户。
“能不能运用互联网思维,能不能迅速把普惠金融抓出成效是衡量各位一把手具有现代银行的领导素质和责任心的重要指标。不仅是年轻的员工,老员工也要抓紧学习,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田国立说。
四是加强风控管理,确保业务高质量发展。田国立表示,做好风控工作,需要换一种打法,过去传统的那套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是控制不了风险的。银行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贷前审查和贷中管理,一直是不能有效实施的难题。“双小”战略面对成千上万的客户,没有大数据技术及新一代系统应用就是一句空话。大数据和互联网、智能技术提供了零售业务新的风控技术的条件。事实上我们的平台建设才是解决风险管控全过程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与“信用中国”等内外部信息平台对接,在场景服务中全面收集各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