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借力金融科技 建行小微申贷获得率达92%
出于解决小微企业在融资时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成本较高、效益较低的需要,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发力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看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信息、缺信用。”建行小微企业部副总经理张为忠日前告诉记者,该行运用金融科技打造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小微快贷”自去年推出以来,已累计为6.5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近500亿元。
据悉,“小微快贷”是建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出的小微贷款产品。“小微快贷”可以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全流程网络化、自助化操作,在客户信息完整的情况下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贷款所有流程。
张为忠告诉记者,“小微快贷”业务是建行将小微金融服务与 “互联网+”深度融合,针对小微企业和企业主个人资产及信用高度相关,企业、个人账户资金往来密切等特点,通过分析企业及企业主在建行的金融资产、信贷融资及其他产品服务等各项数据,以大数据为基础批量挖掘潜在客户并测算意向授信额度,向小微企业发放全流程在线办理的流动资金贷款。从网银自助申请到贷款资金到账全流程用时约5分钟,企业主无需向银行提供任何贷款材料,最高贷款额度500万元。该业务正成为破解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利器,为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升级和创新注入了活力。
在风险管理上,“小微快贷”业务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系统整合,分析客户在建设银行的金融资产、个人贷款、企业流水以及外部的征信、纳税信息,对实质性风险进行判断,自动批量获取客户相关数据,解决财务报表不规范、难以准确反映小微企业风险状况的问题,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并且减少了客户信息采集、录入、调查、验证等人工操作,实现零售标准化、模块化。
目前“小微快贷”业务针对不同客户类型及需求场景,形成多个子产品体系,具体包括:基于企业主的金融资产及存量房贷信息发放的线上信用贷款“快e贷”;基于可抵押资产发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e贷”;基于可质押金融资产发放的线上贷款“质押贷”。后续,还将有更多符合“小微快贷”模式要求的新产品在“小微快贷”平台发布。
如何进行数据挖据?张为忠告诉记者,主要是集成小微企业信息,搭建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将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变无规律为有规律,变不可考为有据查,缓解信息不对称,打开小微企业融资“玻璃门”。一方面,挖掘银行存量数据资源,以小微企业在建设银行资金结算、交易流水、工资发放、存款投资等数据信息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创新免担保贷款。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在人民银行征信信息的基础上,引进税务、工商、海关、法院(诉讼)等外部数据。如借力与国家税务总局首家合作的优势,以小微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信息对客户进行评价。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仅仅通过银税互动累计服务客户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425亿元。
据悉,建行还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小微企业主动授信。建设银行率先开发评分卡模型,并通过系统分析符合条件的客户,运用数据信息测算客户可获得的贷款额度,主动给小微企业授信,以电话、短信、网点柜员提醒、企业网银通知等多种方式告知企业,改变了传统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目前,建行已经挖掘筛选各类客户40多万,并陆续实现贷款的成功投放。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建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7万亿元,贷款客户数近34万,申贷获得率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