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银行早已“变脸”
“三十年前我在工商银行工作时到欧洲一个国家的商业银行进行访问,那家商业银行的门口有两个人像雕塑,其中一个人趾高气扬地站在那里,另外一个人则把腰弯了90度向另一个人鞠躬。当时欧洲银行的国际部总经理问我:你看这两个雕像中哪个代表银行、哪个代表客户?我说趾高气扬的是银行,点头哈腰的是客户。这位国际部总经理说:你错了,不同时期,这两个人像雕塑代表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在3月18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经济峰会“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分组会上,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经过三十年后,“现在我觉得这家银行的国际部总经理说得是对的。”
王洪章的说法得到了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的呼应。马蔚华说,中国现在的银行行长早已经不是高高在上了,行长也要躬身来求客户,因为没有客户,银行就没有利润。
所以,银行业务早就开始“变脸”,不少银行主动进行各种业务创新,寻求新的市场、谋求新的发展。
王洪章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金融机构的创新不亚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欧美国家。创新的模式、创新的速度、创新的方法,包括电子银行系统的建设速度,在国际上并不落后。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创业创新活动的如火如荼,如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创造更好的信用环境和企业征信体系,给有需要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成为当前各大金融机构急需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近几年很多银行已经开始加大这方面的创新力度。”王洪章表示。
金融创新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的金融创新可谓恰逢其时。但对监管层来说,如何鼓励银行来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同时又更好和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监管层和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课题。
“银监会一直以来都在鼓励银行机构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以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要求银行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星说,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决策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对企业客户的信任,而对企业客户的信任主要取决于银行对企业客户信息充分的了解。
当前的技术可以更加快速、更加广泛地收集客户信息,在信息充分对称的基础上,银行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客户的信任;而在信任的基础上,银行也要增加对客户服务的效率。
“所以对监管者来说,我们一方面鼓励技术创新,以提高对小企业服务的效率;同时始终把对小企业客户信息的掌握、信用的分析,作为发放贷款和防范风险最重要的基础。”王兆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