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渝网:建设银行60载创造中国金融史上的“发展奇迹”
1954年10月1日上午9点50,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天安门广场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群众游行活动即将开始。这时候,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距离天安门广场不到100 米的北京公安后街3号,挂出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木牌。
举国欢腾之时,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宣告成立。从那一刻起,建设银行逐渐从倾心服务于共和国经济建设的使命中,从大胆新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任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大型国有银行的兴国强行之路。
不辱使命!60年里,建设银行矢志不渝地秉持着“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的理念,以支持国家建设为己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哪里有建设的号角,哪里就有建设银行的足迹。在共和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设中,无不浸透着建行人的艰辛和智慧。
锐意改革!60年里,建设银行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先行。从财政职能为主的银行跨越到具有财政、银行双重职能的国家专业银行,从国家专业银行跨越到国有商业银行,再跨越到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次次跨越都是建行人饱含激情的升华,一项项改革举措的创新,无不体现了建行人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自信。
华丽转身!如今,建设银行已经成为一家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元,在境内外拥有1.4万多个分支机构,37万员工,服务逾400万公司客户、4亿个人客户,每年盈利超过2000亿元,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企业。
再展宏图!放眼未来,在新一轮改革大潮兴起之时,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激变之际,建设银行再次踏上新征程,在“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战略引领下,朝着“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的远大目标大踏步前进,继续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流淌着服务建设的血液——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
回首建设银行60年的发展,首先是一段呕心沥血、不辱使命,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宏历程。
将时钟回拨到建行成立前夕,彼时的新中国,成立不过数年的时间,百废待兴之际,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基本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为使国家巨额投资能发挥最大效益,建设银行应运而生。
成立后的建设银行牢记使命,全面承担起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和监督的职能任务。为国家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全面奠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时,有一句话对建设银行的职能任务形容得恰如其分,那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骄傲地表示。
在淮河大坝边,有管理治淮拨款的蚌埠专业支行;在长春汽车厂,设立了孟家屯专业支行;在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水电站新安江电站的工地上,有新安江专业支行……翻阅共和国许多重大工程建设的历史档案,不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荒凉的工程现场,随处可见建设银行的“帐篷银行”和“马背银行”,银行员工与工程建设者一起,爬高山、涉险滩,顶酷暑、冒严寒,吃干粮、住工棚,餐风宿露,现场服务,成为新中国建设大军中一支最为出色的金融“拳头部队”。
统计显示,自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间,建设银行从早期的156个国家建设项目、69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共经办各类基本建设投资5628亿元,建成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4000多个,促进了60多个大型骨干项目提前投产。
此外,通过建设银行审查工程概预算和制止不合理开支,共为国家节约资金107.8亿元。这项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赞誉建设银行为国家建设真正“守计划、把口子”。
改革开放之后,建设银行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虽然新的业务领域不断涌现,但对于躯体里流淌着“建设血液”的建设银行而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依然是其不变的信念。
从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是建设银行抓住机遇、激流勇进、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全面拓展、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15年,所经办的拨贷款余额达6151亿元,向30多个行业经办了99%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资金。
近年来,面对迅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建设银行决策层洞察先机,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将建设银行的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和市场脉搏:参与支持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446个,贷款余额2278亿元。对49家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轻工等国家十大重点振兴产业融入资金2134.4亿元,贷款余额8358亿元。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制定了50多个行业和产品审批指引……
如今,建设银行在国家重点项目贷款市场中仍然一枝独秀,占有70%以上的份额。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已达2.43万亿元,是30年前的1200多倍。
背负着改革先锋的担当——三次历史性跨越,始终表现出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
回首建设银行60年的发展,同样是一部敢为人先、率先示范,勇做中国金融改革先行者的真实写照。
1979年早春,京西宾馆的大会议室里,气氛显得格外活跃。这里正在召开全国基本建设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就是讨论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起草的《关于基本建设实行贷款办法的报告》。
这是一份影响深远的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要改变在中国施行了近30年的基本建设投资的管理体制——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简称为“拨改贷”。
在此背景下,中央于1983年5月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改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这项举措,后来被看作是建设银行为期11年的“专业银行时期”的开端。
不过,由于对吃“政策饭”过于依赖,中国银行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并不平坦。以建设银行为例,从1985年到1995年,建设银行的机构网点由2千个增加到3万个,人员从5万人增长到42万多人,增长的利润,被膨胀的机构和人员消耗掉了。1993年,建设银行的盈利只有9亿多元,不到此前最好年份的50%。这个数字意味着,当时建设银行每个员工辛勤工作一年,才能创造不到2000元的利润。
革弊立新势在必行。1994年底,国务院做出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向完全的商业银行转变。然而,知易行难,转轨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项,是如何解决好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巨额的不良资产存量。
建设银行又次一马当先。1999年4月20日,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以管理和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为经营范围的金融机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建设银行的孵化下诞生。
这一年底,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建设银行签订不良资产剥离协议,完成了建设银行2500亿元不良贷款剥离和交接工作。此后,几大国有银行纷纷参照这一模式,以崭新的姿态轻装上阵,为追逐新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很快,当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2003年11月召开之后,这个目标来临了—股改上市,而探路者的角色理所当然地再次落到了建设银行的头上。
酝酿已久的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可以说是新中国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改革进程中的每一项举措,哪怕是最细枝末节的变化,都有可能在中国金融界激起轩然大波,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造成连锁反应。正因为如此,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改革下达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死命令。
2005年10月27日,对于建设银行乃至中国金融业,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建设银行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完成股改目标,实现境外上市的银行,并且创造了当时多项IPO纪录。两年后的9月25日,建设银行凭借优良的财务业绩、卓越的管理能力和雄厚的竞争实力成功回归A股,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在此过程中,建设银行进一步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诚实、公正、稳健、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资本实力、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风险内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有了质的飞跃,一举迈进全球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中流砥柱。
而更具意义的是,作为改革的探路先锋,建设银行的探索实践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后,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国际形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一跃进入世界先进银行的行列。
书写着中国金融的奇迹——上市9年,重新创建了3个新建行
在位于深圳的建设银行首家“智慧银行”网点里,接待客户的大堂经理竟是一台智能机器人;拿起金融超市货架上的产品卡片,旁边的屏幕就会自动播放该产品的动漫介绍;理财经理现场为客户设计的理财方案,瞬间就能传输到客户手机上带回去……这些科幻电影般的场景如今已在建行网点里成为现实。
“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圆满成功,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历史中的绚丽篇章,然而股改上市并不是终极目的。”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表示,作为一家希望立足于国际一流的大型银行,建行银行要在新的起点上描绘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
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出台,针对新形势、新挑战,建设银行提出了“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的战略愿景。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国内金融监管更趋严格,金融改革进程加快。立足形势新变化,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银行又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提升客户体验为重点,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风险控制力和价值创造力,实现发展模式、客户服务、营销模式、服务渠道、业务流程五个转变。
2011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建设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和制度措施,做大做强“三大一高”业务(大行业、大系统、大城市和高端客户),加速推进网点“三综合”建设(综合性网点、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积极推动改革和转型发展,促进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继续保持市场地位和领先优势,建设银行在2013年做出了攻坚转型的重大决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承继建设银行的历史优势积淀和改革发展成果,在既有基础上实现更新、更高的提升,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围绕“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要求,全力推动转型发展,外争市场,内强能力,实现历史新飞跃。
2014年,建设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排名第二位;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2000强上市企业排行榜中,销售额、利润、资产和市值等四项指标的综合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在财政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中位居第一位。
据统计,上市9年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累计达14105亿元,其中包括缴纳税金5530亿元,分配给汇金的现金红利2551亿元,国有股市值增加6024亿元。从资产规模上看,上市9年等于重新创建了3个新建行。
放眼未来,建设银行将全面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努力实现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加快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智能银行和创新银行转型。增强传统业务领先优势、打造新兴业务特色优势、构建智能银行优势、巩固公司治理优势;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服务客户能力、创新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最佳,国际一流。善建者行,成其久远。建设银行用60载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发展奇迹”,而今,这一“奇迹”正在持之以恒地续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