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金融时报》:建行人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4-10-20

服务建设六十年,风雨沧桑一甲子。在迎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翻开浩瀚的历史画册,我们从中追寻那些在共和国建设岁月里始终在一线拼搏奉献的建行人,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再一次以崇高的敬意,领略建行人朴实无华的家国情怀……

在万里长江第一桥

拨款员汪秋明:与总设计师叫板的小员工

195710月,新中国一五规划重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总长1670米,分为公路铁路上下两层,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当说到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渊源时,建行武汉大桥支行的员工相当自豪。“虽然没亲身经历,但经常听前辈们说起。当时我们负责办理项目拨款工作,拨款是根据施工进度来的,经常要深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深水巨浪、严寒酷暑那是家常便饭。”

拨款员每天奔波于支行与工地之间,实地测量每一项工程量,按计划按进度拨款。他们还经常参加工地义务劳动,和建设人员同吃同住,一起拉钢筋、搬沙石,一起讨论施工细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保证项目资金使用合理的同时,加快工程顺利推进。

19562月,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起草,报经国务院批准的《基本建设暂行条例》颁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第一部基本建设拨款法规。为了履行这份条例中,赋予自己的职责,第一代建设银行的员工克服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

那时候的工作是比较细的,那时候叫做现场踏查,到工地去看,拿着皮尺量,就是这个墙砌的二十米,必须现场给你量一量,看够不够二十立方米。据介绍,那时候建行的拨款员都学工程,会看图纸,工程设计和造价都懂,在工地上,拨款员在工地上走。修铁路,拨款员跟着铁路跑啊。看(铺了)多少枕木,铺多少轨。因为国家的钱来之不易呀,全国人民挤出来的钱。当时来讲,大桥四处的住的地方到后面(工地)将近109个墩子,每个墩子(距离)38米,到那边去,要跑去再跑回来。六里地,天再热也跑,天再冷也跑。当时16岁的汪秋明,一天走路起码四五十里。“像我当时胃口很大啊,按照我的这个胃口的话呢,我一餐应该吃半斤吧,但是我一个月只有27斤(粮票)啊,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够计算着我这一餐能吃多少饭。 因为肚子要填饱,又要工作。

大桥工程局的总工程师,是大桥工程局的权威人物。当时只有16岁的拨款员汪秋明,在审查工程预算造价时,发现大桥的材料款存在高估冒算的情况。本因800元一吨的钢材价格被列为了1150元一吨。我们通过现场调查以后,证实了这个问题,所以把大桥上部建筑钢梁的预算价由1150块钱一吨,把它降为800块钱一吨,所以每吨就节约了250块,所以两万四千多吨就节约了将近六百万。六百万元,在当时如果把这笔钱用于购买大米的话,可以养活30万人过一年。

这一下,当时就把总工程师惹冒了。

当汪秋明现场向总工程师点出这一问题时,这位权威人物怒目责问汪秋明:“你一个小银行的员工,有什么资格质疑我的工程预算?”汪秋明别看人小个矮,但底气十足地说:“大桥是国务院批准的,我们建设银行的拨款办法和细则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文件里面就规定了我的一条任务就是要审查建设项目的工程预算和设计预算,对不对,这是我的职责,我不审,我就是失职!”

在汪秋明的坚定态度之下,这位权威人物也不得不服了。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大桥竣工比国家规定的工期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由于预算、决算评估精准专业,实际投资比预算节省了0.34亿元,达实际造价的1/4

在全球一号水电工程三峡大坝

支行副行长税兵华:那个难忘的苦涩笑话

“三峡工程,是举世公认的"全球一号水电工程",其实也是改变亿万中国人命运的"一号工程"!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时代,经历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作为亲历三峡大坝建设全过程的建设银行原三峡分行领导感慨万千。

“三峡工程,让中华民族根治长江水患的夙愿基本上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此有了根本性保障。三峡工程,让水害被降至最低,水利被增至最大,人水相谐,和平共处。”谈到建行对三峡工程的贡献,三峡分行的员工们如数家珍,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1992年三峡工程的筹备阶段。

与三峡总公司合作的第一阶段,为1992年至2002年,这是三峡工程从准备阶段到首台机组开始发电的时期。在1992年三峡工程筹建之初,建设银行就成立了专业服务三峡工程的专业分行,也是首家在坝区红线内设置了金融机构,为三峡工程提供综合授信额度240亿元,并为三峡总公司首家发放基建贷款8000万元。建设银行凭借在基本建设领域服务优势,成为经办工程建设资金、移民资金、工程价款结算、代理三峡财务公司结算的主渠道,在基本建设贷款领域领先于其他银行。

合作的第二阶段,为2003年至2005年,这个阶段三峡总公司步入工程建设与电力生产并重阶段,建设银行紧紧抓住融资和结算两大主题,在继续深化基本建设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合作组建三峡资金结算网络、长江电力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三峡电费回收……

合作的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这期间,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三峡总公司步入快速发展期,总行确立了总行牵头、八省市分行联动营销服务机制。

1992年至今,三峡分行累计经办三峡工程资金908亿元,经办移民资金323.37亿元,代理三峡财务公司资金结算资金1420亿元,累计为三峡工程提供信贷金73亿元。

开工后,大坝支行作为经办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方,建行的员工每天要扛着五六麻袋钞票,背着放有账本的挎包,乘小船40多分钟才能赶到大坝工地,为施工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业务、个人储蓄汇兑业务等对公对私业务。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汗,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早上7点以前就出发,傍晚7点以后才能回家。

那时治安形势很好,钱就放在桌子上、麻袋里,既没有保险柜,也没有监控录像和报警器,但他和同事们没丢过一分钱。

更让大家难忘的是,一次,一位客户来取款,他由于看错了数字,给客户多付了400元,到晚上结账时才发现。当时施工人员没有手机,也没有固定电话号码,导致联络客户很难。谁知,第二天一早,客户就给他送来这400元长款。

原秭归县支行副行长税兵华,从三峡工程开工,夫妻就一直两地分居,家里的事一直靠妻子担当,他妻子的视力衰退得很厉害。有一次上街打的,因为视力下降看不清车型,只能模糊地辨别颜色,看到一辆和的士相同颜色的红车就挥手,被司机大骂一通。在电话里听到妻子当笑话讲述时,他当时就流泪了,可妻子却只是嘱咐他,在前方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

一个如此凄凉的故事,在当时的建行员工身上,仿佛都能找到许多许多。在三峡分行,像陈大勇这样为三峡工程、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员工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在海拔最高的川藏、青藏公路上

23名建行人:用生命创造出的服务奇迹

1954年,23人组成的康藏公路支行开进了藏区,与筑路大军一道修建地球上最高的天路康藏公路(现叫川藏公路)。出发前,人人都买了皮衣、皮帽子、皮毛鞋,从重庆出发乘火车到成都,而后改坐敞篷大卡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西藏之行。开始大家看到蓝天、白云、草地、鲜花、雪山,仙境般的高原风光还激动得又唱又笑。康定过后汽车开始爬4000多米的高山,高原反应就出现了,头疼欲裂,抱着头,张大嘴巴喘着气。到雀儿山路越来越险,有的路段被冲毁,有的路段紧挨着悬崖,就得下车爬行,每走一步真的是太艰难了,有的呕吐、有的抱头叫,爬过了险路,连车都上不去了。遇到大风天,把车篷布都刮飞了,大家跳下车就追,被大风刮得倒在地上直滚。一路上经常要住藏民的转经楼,铺上干草就是床,第一次男女在一起过夜,女的住在中间,男的在四周。几名女员工高兴地说:“我们这回可以安心睡觉了,四周有这么多男同胞为我们站岗放哨。”大家和衣而睡,夜间解手,女的还得叫上男的给壮胆,那时女员工真感受到了离不开男人。

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分散在甘孜、昌都、拉萨地区,全线开工,分段建设。23个人组成的支行又分成4个办事处,随队跟进,流动作业。雪地上支起帐篷就办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经常一天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考验,热起来像坐在蒸茏里,冷起来像进了冰窖。冬季为防潮湿,很多同志在铺的最底层放上油布,睡了一两个月想晒一晒,掀起来一看,床铺下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到较远的路段去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经常要住工棚,夜里冻得直哆嗦,戴着皮帽子还冻脑袋,眉毛胡子都是霜,走时想把油布卷起来带走,一动都碎裂了。到河边洗衣服,遇上冷天,衣服还没冼完,手就被冻得裂开血口直流血,你说得有多冷吧。

那时修的是8级路,窄得只能并行两台车。路基第一层是拳头大的石子铺好后灌泥浆压实,再铺碎石灌泥浆压实。在西藏,路面被冲毁的事经常发生,为防水洪水、泥石流、积雪冲毁路面、堵塞路面和造成路面的积冰、积雪,要修挡水墙、防沙墙和防雪棚。就说防雪棚吧,要到大森林里砍伐粗壮的大树,在易滑雪的地段搭几百米长的防雪棚,护住路面。无论是筑防洪墙,还是修防雪棚,拨款员每次都必须得到现场进行检查,准确预算施工的用料、用工情况进行拨款。有的人说:在西藏工作,躺着就是奉献,这种比喻一点都不为过!西藏缺氧缺绿色单单不缺的是荒凉,到山上检查施工情况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命存活的极限,在山上运动量大一点就会一阵阵心悸,脑袋疼得像要炸开一样,总想呕吐。下山到了驻地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迷迷糊糊的。长期野外生存,有的人患了浮肿病,有的患了风湿病,有的被冻伤,人人脸上都被“绣”上了“高原红”。当大家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后,才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在西藏,一年四季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腊肉和各类罐头,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家信和报纸都一两个月才能收到一次。因为缺氧,饭做不熟,常常吃的都是夹生饭。当时西藏的医疗条件很差,患重病能挺过来,就是命大。许其昌患了盲肠炎被送到工地的帐篷医疗所做手术,第一次未做成功,第二天又被推上手术台,医生把肠子都掏出来消毒,又抢救了一天一夜,总算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就是这样的恶劣条件我们没有一个人要求下高原。当时计划成立西藏分行,大家立志在西藏干一辈子,争当党的好儿女,为建行人争光,为西藏建设做贡献。

那时办理业务,汇划资金就用工程局的军用电台,部分拨款还用的是银元,开始时要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银元箱到现场办业务。那时筑路民工生活条件差,自己连个箱箱柜柜都没有,工资发的银元怕丢了,上工时还带个大钱袋子,下班时再带回去,当时建行给办存款证明人家还不相信,我们就做工作,使筑路民工逐渐认识了银行,把工资存了进来。到1956年,两年就我们的时间经办拨款6000枚银元。当大家亲眼看到了康藏公路全线通车了,那叫一个高兴呀。在庆功大会上,大家尽情地唱啊、跳啊,让泪水尽情地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