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张建国: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经济稳定发展
“眼下,中国经济到了关键的转型期。从影响经济发展的短期因素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难以改变。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正在加速推进,这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改革带来巨大挑战,走‘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仍是建行的重要举措。”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这样的开场白。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存量维持高位,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实体经济增长整体放缓。近期,国家不断强化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的预期,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是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张建国说:“盘活存量,就是要把停留在低效部门或环节的资金转出来,投向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高效领域,让存量资金流动起来,加快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好增量,就是让增量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着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民生领域以及经济社会中薄弱环节,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为贯彻国务院信贷盘活存量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建行迅速推出了四项有力措施。一是有保有压,加速从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建行制定了年度全行公司类贷款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计划300亿元,腾挪资金支持重点领域与行业。截至6月末,已经退出291亿元,计划完成率达到了91%。二是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和核销力度。上半年,全行共处置不良资产200亿元,其中实现不良资产现金回收96亿元。三是加快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期,建行首批试点30亿元资产证券化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四是做好回收再贷工作,提高信贷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上半年,建行累计投放人民币贷款2.2万亿元。
张建国表示,在盘活存量的同时,建行要积极主动调整结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把增量用好,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民生领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
一是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将资金投向稳定性好、风险可控、资本占用少的零售类贷款;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其发挥活跃市场经济、增加就业的功效;加大对居民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上半年,建行零售业贷款新增占全部贷款新增的66%。三是合理安排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周转速度。结合行业特征、项目需求等,合理选择支持项目,进一步优化贷款期限结构,缩短贷款周转期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四是合理压缩转贴现业务总量,避免信贷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流动,将有限的信贷资金切实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五是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做好理财产品、中短期债券发行工作,并综合使用子公司租赁、信托等相关业务,将资金直接对接实体项目。六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建行信贷政策,扩大储备总量,调整储备结构,提高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且投放效益高的项目储备占比,同时提高储备转化率,做好项目承接。七是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用途监测,保证资金实贷实付,切实用于实体经济。截至6月末,建行固定资产贷款的资金受托支付比例94%,流动资金贷款的资金受托支付比例86%。
谈到建行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张建国说:“从当前形势看,今后一段时期,7%左右的增速将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投资与生产需求下降,加之金融脱媒加速,银行信贷增速将明显下降。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对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提出挑战。未来建行仍将坚持走‘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坚持稳健经营,强化风险防控。”
张建国表示,在综合化经营上,一是充分利用子公司资源,做好租赁、保险、信托、投行等跨界业务,为客户提供多方面服务;二是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统筹发展国内外市场,拓展收入渠道;三是大力发展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电子银行以及消费金融等战略性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四是创新和拓展融智型中间业务服务,降低对融资型服务收入的依赖程度。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张建国特别强调,要把握机遇,优化业务结构。一是把握新兴业务机遇,着力培育交易金融等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型业务;二是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加快全球经营网络布局,提升海内外一体化竞争能力;三是把握信息化机遇,以企业级姿态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要坚持稳健经营,强化风险防控。一是推进客户结构调整,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拓展客户群体,巩固客户基础;二是调整贷款结构,加大零售化转型步伐,着力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自住房需求,降低资本耗用;三是依法合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合理控制费用开支,加大对战略性业务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快“三综合”建设和产品创新,提升客户营销服务和服务能力;六是加强风险管理,保证资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