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建行善融商务开启金融服务新纪元
众所周知,随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国内几大主流电商平台规模越做越大,与此同时,也都不约而同地取消了前期的“免费午餐”,开始收取各种费用,如:平台管理费、技术维护费、保证押金、店铺使用费、店铺装修费以及多达上千种的店铺、产品推广费等,不仅如此,各主流电商平台的收费价格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所有费用累计起来动辄就要几十万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入驻企业的经营成本。
不可否认,电子商务是未来很多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各类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又导致了企业入驻各类电商平台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尤其是对部分中小卖家,这个矛盾更加突出。
2012年6月28日建行打造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面世,同时也拉开了持续两个月的招商节序幕,短短一个月,已有不少大型商家入驻,如:海尔集团、四川长虹、合肥美菱、锦东服装城、新金浦服装专业市场、凯盛家纺、南宁百货等。
正式推出的“善融商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网上商城,所涵盖的功能服务除了大家所熟知的B2B采购批发业务、B2C零售网购业务和房屋产买卖外,很多地方都可看到融资贷款的身影。
善融商务企业商城(B2B)对融资贷款服务的体现尤其突出,相关产品比较丰富,包括网络联贷联保、网络大买家供应商融资、网络速贷通、e点通等,客户可以线上提交贷款申请,查询贷款审批进度等,既方便又实用。其融资产品的设计是依托电子商务这一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并可通过电商交易的生态圈来促进交易量和融资贷款规模的双增长。例如:“网络联贷联保”是利用网络平台组建联保体,联保体成员之间互相担保,向建行联合申请贷款。“网络大买家供应商融资”则是由供应商以网上大买家的订单为依据,向建行申请贷款。“网络速贷通”需要凭借用户网络信用记录,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向建行申请贷款。
善融商务个人商城(B2C)为个人实名客户提供了集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支用、查询等一系列全流程在线贷款服务。客户可根据自身资信及消费需求申请包括个人小额贷款、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个人权利质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分期等多个产品。在购物的时候,还可选择信用卡分期、贷款支付或组合支付(普通支付+个人融资分期支付)。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电商服务与金融服务的结合。
建行依托“善融商务”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打造一个具备全流程线上融资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这也比之前众多其它银行积极进军电商领域,开办“网上商城”,将其作为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的一个延伸和补充更进了一步。
建行充分利用其自身传统优势,借助“善融商务”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商家能够通过网络信用累计等多种方式获得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例如:锦东服装城作为首个与建行合作的专业市场,已有部分商家借助建行网络联贷联保产品,通过组成联合体,每家获得了500万元的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类商户通常因无法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难以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经营规模受限的问题。
而建行推出的“善融商务”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商平台,其更侧重的是金融服务,作为建行更需要的是深化客户对电商与金融融合的需求,并将其作为平台不断优化调整的方向,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并习惯“善融商务”的线上融资服务,走出一条与传统电商不一样的主打融资牌的道路。
远见与务实 建行布局电商为哪般
建行于2012年6月底上线善融商务平台,曾引起了业内外不少争议。在电商界普遍烧钱的况景中,建行的大手笔让不少人看好也招致了一些批评。一方面,人们对银行的雄厚资本持有信心;另一方面,银行进军电商,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以国有银行身份而涉足电商,究竟是为了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争一时之快还是别有深意?
随着某些融资产品入驻淘宝,随着阿里小额贷款的推出,随着淘宝、腾讯、中国平安“三马”联合进军金融业,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市场已经被电商平台所抢占。银行大佬们显然不甘于此。
在网络迅猛发展、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各类产品的电商化趋势似乎不可避免,当然银行业的金融产品也不例外。“传统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最后的恐龙。”比尔·盖茨在本世纪初第一波互联网浪潮时曾这样判断。
但无可否认,金融产品要实现电商化运作,在消费者的接受心理而言,就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如果消费者无法接受线上的金融产品,银行的吆喝声再大,最终也会门可罗雀。对于银行而言,只要消费者买账,形成整套的行业链条就不是难事,一旦消费习惯和产业链条形成,同步形成的信息流、交易数据,都会成为银行进行下一步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
故而,建行目前阶段布局电商,本意只是在金融电商化趋势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搭建的电商平台建立数据库,电商平台只是一个工具,其长远的考量,还是会落脚于银行本业。等到时机成熟,其本业金融产品自然会渗透进来,也就是说,建行运作善融商务只是一个渠道发展的策略。
越来越多银行正在或已经通过运作电商平台来拓展业务,这既是互联网创新,也是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与金融的加速融合,对消费者而言,可谓形势利好。当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买车、买房、买保险的时候,方便的不只是商家,也在更大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
只是,消费者心理的培养,历来就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相称。当IE已经推出IE9的时候,仍然有一部分用户固执地使用着IE6。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快地接受新出现的事物。建行希望在线达成金融产品的交易,就不得不从电商平台的角度切入,一边培养用户习惯,一边完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看,又有谁能说善融商务是“不务正业”呢?
阿里做金融,银行做电商 殊途同归
日前,电商企业阿里巴巴公布旗下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本年度已突破10000 亿元,其中天猫约占2000亿元,淘宝约占8000亿元。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天猫创造了191亿单日销售额记录,不仅让大家看到强劲的消费需求,而且清晰的折射出国内的消费增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39万亿元,1万亿相当于其总量的5.4%。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可以排列第五位,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新经济主体,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会以高速向前发展。
在电商如此迅猛发展下,阿里巴巴也在紧锣密鼓的在电商金融上布局,早在20 10年就成立了阿里小贷公司,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小额信贷等业务。而在阿里巴巴在布局电商金融之时,去年6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作为银行业首个电商平台上线了,“金融界行家”亦开始涉足电商行业。
据了解,“善融商务”的主要是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和金融支持服务。纵观电子商务当前发展趋势,建设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佼佼者,将完善的金融服务融入电子商务之中,符合电商市场的发展形势,也满足了企业和个人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采购、批发整个交易链条,推出相应的融资服务,包括网络联贷联保、网络大买家供应商融资、网络速贷通、e点通等等。
银行做电商,电商做金融,其实都是在切分电子商务这块“大蛋糕”。从中国市场经济新形势看,电子商务是未来十年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而电商金融很可能是电子商务的优选业务模式,所以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寻找到能满足其平台用户的金融需求,才能确保整个平台交易呈持续上升势增长态势。而银行做电子商务,则是利用银行的金融优势,积极开拓金融以外的业务,为银行谋求新的利益增长。因此,银行与电商企业其实都在适应整个市场环境的趋势下,利用自身优势融入当前的经济发展大方向中。
建行做电商优势何在
在过去的几年中,电子商务实现了高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同时政府设立了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在这种形式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涉足电商领域,银行系电商锋芒初露。
建行做为银行金融业“巨头”,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很多人在讲,建行做电商,完全在烧钱。因为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弱,用户的网购体验差;银行的电商运营专业知识和经验欠缺,无法满足电商运营的需要;“银行”风险防范的意识较强,在决策上需流程化操作、层层审批,没有电商行业的快捷反应速度。
为此,我们特地了解了建行善融商务的现状。据了解,截至2012年末,仅仅半年的时间,善融商务企业商城在线交易额35亿元,线上融资近10亿元,这在业界尚无先例。善融商务正以迅猛发展之势席卷电商业。建行做电商,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效,它的优势在哪里?通过分析发现:
(1)有优质的电商客户资源在建行办理各类业务的个人客户,拥有完整的身份信息;各类企业客户,拥有完整的经营资料、资产及信用资料。这些真实有效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正是电子商务最优质的客户。
(2)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支付方面,建行拥有着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借记卡、信用卡、融资资金、他行账户等多种电商资金的运转使用。融资服务方面,建行可为卖家商户提供各类贷款服务,保障其资金链的安全;建行也可为买家提供分期付款等小额贷款,以提升买家购物体验。
(3)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建行有着广泛的客户信任基础,通过线下网点、线上电子银行、在线客户服务等,建行所建立的客户服务体系,将完整诠释银行强大的品牌效应,提升客户信心。
目前而言,电子商务无疑是互联网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而在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中,最重要、最广泛的是金融业。长期以来,银行业普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技术与服务同质化,功能及业务种类非常相似,各个网上银行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很难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与金融服务的融合给了建行新的契机,建行手握庞大的客户资源,只要唤醒沉睡的传统客户,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建行做电商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