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建设银行战略转型实现新飞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迈向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目标,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彻底转变经营模式,加快实施战略转型,实现经营发展新飞跃。”《建设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建设银行基本建成国际一流银行。
建设银行的底气来自于一系列数据:建行用39年时间资产规模达到万亿,用13年时间超越五万亿,而突破十万亿仅用了4年。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资产规模达到13.51万亿元,几乎是上市前的3倍。
20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在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同时,也经历了经营发展环境的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建设银行为自己描绘的蓝图中,它将要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改革促盈利能力提升
1994年,根据国务院把建设银行定位为以从事中长期信用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决定,建设银行将政策性基本建设贷款业务分离给国家开发银行,将财政职能移交给财政部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行贷款风险管理等制度,建立了统一法人管理体制,实现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性飞跃。
成功转型的建设银行,理顺了与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政企关系,建立了规范化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加强对全行业务运行和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与约束,建立起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化经营理念,走上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商业银行基本制度框架。
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建设银行作为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试点银行之一,拉开了建设银行股改上市的大幕。建设银行通过资产重组改善财务状况,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通过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优化产权结构,通过境内外公开发行上市建立外部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2005年10月27日,作为中央确定的改制试点单位,建行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银行。建设银行因建设而生,因改革而兴,已经由当初一个管理监督国家基建资金、办理基建拨款的专业银行,发展成一家资产规模位居全球银行前列的大型商业银行。
改制前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基本上是以追求存贷款规模为主的粗放经营,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加之其他外部因素,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股改上市后,建设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股改上市后,建行实施了经营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全面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努力改进盈利模式,向利差与非利差并重转变;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加快拓展海外业务,向国际化银行转变。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资产规模达到13.51万亿元,是上市前的近3倍;不良贷款率1.00%,比2005年末下降2.84个百分点。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1.65%,平均股本回报率达到24.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内部测算,上市以来建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0200亿元,其中累计上缴税收3200多亿元,国有股分红1700多亿元,国有股权市值增加4400多亿元。
稳健经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对一家现代商业银行来说,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的水平是体现其核心价值的重要指标,而有效的风险管理又离不开完善的公司治理。
建设银行自2004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了权责明确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规范领导责任体系、实现权力有效制衡,并建立健全了包括《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董事会议事规则和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公司治理相关制度。
此后,建设银行充分发挥董事会职能作用,统筹协调各部门、条线、子公司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系统性风险、国别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及并表风险等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开发计量工具,完备管理方法,规范报告体系,统筹整合各类风险,提升集团整体风险管控能力。
2008年至今,建设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在银行业中保持领先,并通过积极的信贷结构调整,有效地管控住了风险。
对产能过剩行业,建行通过名单制管理、行业限额管理、信贷退出计划等措施,严把“6+1”行业,即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造船行业的客户准入标准,严控行业信贷总量。
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建行通过持续推进政府融资平台抵质押、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清理整改工作,严控平台总量,持续优化现金流结构。到2012年6月末,监管类平台贷款余额进一步降至4,425.98亿元,其中,现金流全覆盖类贷款占比91.33%。
建行还主动退出房地产开发类贷款,2012年6月末,建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4亿元。
2011年,建行实现主动信贷退出1037亿元(非不良贷款),腾挪出信贷资源用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其基础设施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市场领先地位,小企业、民生、涉农、信用卡等新兴业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2012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建行致力于提高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对民间高息借贷、钢贸类客户、造船业、光伏产业、担保机构等高风险领域下发预警提示,督促相关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做好风险应对。
建行以推进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持续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规划各个项目的建设基本完成,内部评级基本覆盖全行所有客户;已经完成了20个现有系统的改造、6个新系统的建设,组合风险管理系统、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相继上线,已搭建起全行风险管理的综合平台。建行还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制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管理制度等,大大提升了数据基础管理水平。
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至1.00%。拨备覆盖率上升20.94个百分点至262.38%。
近年来,建行已率先制定了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对境外的信贷资产和债券投资开展国别风险减值计提;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对授信类和理财类表外业务计提减值准备等。该行还积极推进业务持续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业务持续性管理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
综合化转型夯实基础
风险、资本、市值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核心问题。从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看,有效解决这三大核心问题,需要经营的综合性、多功能。建设银行的决策层认为,从信用风险看,如果资产配置过度集中于贷款,一旦经济波动,可能导致巨大信用风险。
由于保险、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业的风险形成和盈利模式不同,受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的时间、波动程度也不同,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从资本约束上看,在监管政策日趋严格、信贷规模不断扩张、业务结构失衡等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不断放大、资本补充能力受到外部限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压力。而综合性、多功能经营既可降低信贷比重,优化资产结构,又可减少资本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助于商业银行内在价值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快实施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新资本协议,对大型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要求率先实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在资本补充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将首当其冲面临资本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运用问题。为解决业务发展和资本短缺之间的矛盾,大型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快向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集约化转型。
截至2012年6月末,在银行金融领域,建设银行境内营业机构达13,719个,在线运行现金类自助设备49,766台,较上年末新增4,121台;投入运营自助银行12,225家,新增1,544家,为客户提供便捷的7*24小时服务。已开业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260家,形成集营销、服务、交易为一体的全功能、开放式的综合经营服务平台;建立个贷中心949家,覆盖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郊区县;建设“信贷工厂”的小企业经营中心244家,为小企业业务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与此同时,电子渠道应用水平明显提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及产品应用等多项指标居同业前列。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到228.50%,较上年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个人网银客户数10,16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0.27%;企业网银客户数173万户,增长24.46%;手机银行客户数6,517万户,增长38.81%。电话银行客户数达到11,01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4.52%。
在非银行金融领域,建设银行牌照种类丰富,先后设立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公司,在香港拥有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建银国际公司。2011年收购太平洋安泰保险有限公司51%的股权,更名为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四大国有银行中率先控股寿险公司。在特定领域和区域,以子银行形式设立了若干提供专业化和差别化服务的银行机构,包括中德住房储蓄银行、20家村镇银行及香港建行亚洲公司等。目前,建设银行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经营基本架构。
2012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子公司业务取得较快发展,资产规模已达2,454亿元,较上年末新增464.05亿元。其中,建信信托、中德住房业务快速发展,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建信人寿上半年成功引进社保基金增资,为未来业务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境外业务“跟随客户”和“落地经营”并重,取得明显成效,境外机构总资产较上年末增长22.37%至5,423.40亿元,不良贷款继续双降;迪拜子银行、多伦多分行、俄罗斯子银行、台北分行等境外机构申设和筹备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未来在境外市场,建设银行将继续按照“服务整体、跟随客户和稳健发展”的战略要求,通过自设机构与投资并购相结合,扩展经营覆盖区域;投资并购将重点考虑中资企业走出去较为集中、与我国投资贸易往来密切、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建设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在国内市场,重点推进与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相联结的经营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已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通过投资并购,迅速在已设立机构且发展潜力大的境内外地区扩充客户基础和网点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保险、基金、信托等子公司,实现规模效益。
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面对近两年来迅速变化的国际经济金融动荡环境,国内金融业也积极地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为国内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
2009年初,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国内经济环境不甚乐观,建行适时投放了近5000亿元非贴现贷款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当年还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租赁等工具为客户筹措资金3700多亿元,体现了大银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情况,建行制定了50多个行业和产品审批指引、30多个重点行业的客户准入退出标准,对10多个产能过剩行业实现名单制管理,出台了若干行业及表外业务的信贷政策底线,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绿色审批通道。
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建行信贷支持的传统优势领域,近年来贷款增长平稳、资产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以来,建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行业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达20434.96亿元,新增994.98亿元。
不只是为传统的大企业大客户提供金融支持,建设银行还通过产品设计的创新,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例如通过为核心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将金融服务向上下游延伸,积极打造包括行业链、企业链、产品链的“链式服务”模式,既服务好核心大企业,也服务好周边的小企业、小客户。充分考虑大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综合化、多元化趋势,通过发挥建行整体优势,为其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租赁、信托、保险等全方位服务和金融产品,通过与大行业、大系统的合作,实现产业链条、产品链条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动和综合服务,使产业链条中的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共同受益,真正实现企业与银行的双赢。
特别是针对实际经济中数量庞大,经营活跃的小微企业,近年来,建行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2011年初,建行根据总体战略定位,结合小微企业业务特征,提出服务“社区金融”的理念,并明确了小微企业业务要向“零售化”和“小额化”转型。
建行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研发出了一批使用期限、金额、还款方式更加灵活、便利的产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研发推出了“小额贷”产品,即向能够提供符合建行质押财产标准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发放小额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最快当天就可完成审批和放款工作,流程简单快捷,效率比传统产品大大提高。
经过多年培育,“成长之路”和“速贷通”已成为建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两大拳头产品。以“成长之路”为例,通过持续创新,已形成了包括“诚贷通"、“租贷通”等30余项产品在内的综合性产品体系,并以成熟的运作、高效的服务赢得了市场信赖。目前,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2万亿元,服务客户约14万户。
2007年,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经验,建行在江苏试点“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并于2008年在全行范围内推广,几年来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信贷工厂”建立以后,小微企业贷款办理时间缩短一半,客户经理服务的客户数量增长一倍。目前,全行已建立244家小企业经营中心,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百强县。
截至2012年6月底,建设银行小微企业授信客户占企业客户比例超过70%,累计为小企业客户投放信贷资金1.7万亿元。对于一家长期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银行来说,这种转变并不容易。
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国内最早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建行始终积极满足普通百姓购买普通自住房和保障房的信贷需求。
从1988年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至今,建行先后推出了多项针对普通百姓住房金融需求的新服务。至今建行已累计投放个人住房贷款超过3万亿元,余额超过1.5万亿元,共支持1200多万户居民实现购房安居梦想。近年来,建行认真贯彻国家关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要求,截至2012年6月末,建行保障房公积金项目贷款余额180.23亿元,新增5.59亿元。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是建行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另一重要平台,该行成立于2004年2月,是建行与德国施豪银行共同投资组建的国内唯一一家专业经营住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德银行在天津的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达21.6亿元,位居全部商业银行第二位;2009年以来,中德银行已为天津市7097户中等收入家庭提供专业住房金融服务,个人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5.65亿元,新增个人保障性住房贷款投放天津市场占比超过35%。
在支持“三农”方面,建行2007年至2010年涉农贷款余额稳定增长,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30%。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11000亿元。
2008年,新疆分行首创“小额农户贷款”模式,为兵团农户开发了用于购买农资、农机等从事生产经营的个人类贷款,贷款基于企业、农户相互担保的联贷联保模式;2010年又对资信好的小额农户给予定价优惠,有效减轻了农户负担。“小额农户贷款”现已扩大推广到黑龙江、浙江、青岛等13个省市,截至2012年9月末,建行农户贷款668.98亿元,比年初增加147.28亿元,增幅28.23%。
2010年,建行在同业中率先创新了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重点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安置改造、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好评。建行先后批准江苏、苏州、浙江、宁波、四川、天津等18家分行开展新农村建设信贷业务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9月,该行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633.51亿元,比年初新增317.04亿元,增幅100.18%。
近三年来,建行积极退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绿色信贷余额不断上升。2012年上半年,建行继续加大对于节能减排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贷款余额达1.2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56.7亿元。
在民生领域,2009年4月建行推出“民本通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民本通达”以“教育慧民”、“医疗健民”、“社保安民”、“环保益民”、“文化悦民”五大子品牌为依托,以教育、医疗、社保、环保、文化为代表的民生领域各项业务指标全面提升。
如在社保领域,建行社保资金账户市场份额突飞猛进,三年累计新增逾3000户,累计发行各类金融社保卡1000余万张,社保资金存款三年间增长近4.5倍,在当前同业间流动性普遍趋紧的背景下,建设银行社保存款增长逆势上扬,成为全行负债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
目前,建行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总行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各一级分行以及各营业网点。2006年建行在国内大银行中率先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08开始聘请独立第三方对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定,进一步提高了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建行“服务大众、促进民生、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发展战略将持续推进。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21115/2435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