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白焰/文
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一直不确定烹饪方法到底算不算。单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讲,无疑是算的。“民以食为天”,今天就说说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我父母虽说是南方人,但五十多年的塞外生活早已将他们身上的江南气质渐渐抹去,随之是四川人的泼辣与内蒙人的豪放毫不违和地结合起来。别的不说,饮食方面最为明显。
好多南方人不吃羊肉,有的甚至羊肉味都不能闻,甚至做过羊肉的锅都不能用,这我理解。但有些当地人也不吃,我甚为困惑。羊肉是塞北最适合温补的食物,我们小时候,最期待的是中秋节的一顿羊肉馅饺子,因为有朋友在牧区,中秋现杀的羊,肥瘦相间。妈妈过去都是手工剁馅,加胡萝卜丝、大葱和姜,喜欢韭菜就加一点韭菜,包饺子的面要用“河套饺子粉”,醒得恰到好处。盐、花椒粉、酱油、白糖、香油拌馅,现包现煮,全家人齐上阵。我小时候是爸爸擀皮妈妈包,后来我们姐俩学着擀皮儿,还是妈妈包,再后来有了俩女婿,就是女婿擀皮儿丈母娘包。老妈一直对饺子皮的质量要求很高,每次都能对我们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并自诩为家里包饺子第一人,无可替代。我们剩下的人负责拌凉菜、剥葱剥蒜打下手、烧水煮饺子,其乐融融。一直觉得,中国人这种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的生活智慧既能调和家庭气氛,又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精益求精,每一个饺子都务求完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吃东西不浪费、物尽其用是另一大精髓。记得小时候,年景好的话,家里在春节前会买一只整羊。那时母亲正当年,父亲工作繁忙,母亲慢慢练就了分解整羊的本领。那时不流行吃羊头,所以买来的羊都是无头无皮羊。母亲和邻居备好大案板,稍作规划,用剔骨刀从骨缝下手,不一会就见了分晓。羊腿肉是最珍贵的,当时不懂烧烤,大多是炖了吃。肋条上的肉比较嫩,一定是剔羊当天的一顿美食,先把肉炖出来,然后用羊肉汤煮土豆,三两左右的土豆整个下锅炖是我儿子的最爱。羊棒骨炖土豆、萝卜块是大家都喜欢的,有红有白,再撒点香菜末,色香味俱全,冬日至味!羊其他部位的肉有的准备做手把肉,大部分绞成肉馅冻起来,因为在塞北漫长的冬天,六个月的采暖期,这就是最坚实的后盾。过去肉很少见,现在时髦的大块炖肉、烤羊肉串等,当时还未见端倪。羊蝎子倒是偶见,只是由于珍贵,我们每次吃都会把肉剔得干干净净,吃完还会把骨头卖给收破烂的,我小时的零花钱一部分即来源于此。羊肉馅还有一大功效,就是汆羊肉丸子。这种吃法与饺子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面皮,而且基本是纯肉馅,对家庭的经济水平要求较高,但我还是在母亲有限的实践中悄悄学会了。二十岁那年国庆节,父母回了老家,我招呼同学来家吃饭,恰好亲戚给了一块羊肉,我便露了一手,第一次做羊肉丸子,十年后还被同学津津乐道。我觉得自己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也是走得稳稳地。
肉分完了,肚子上还有肥油。现在人们怕“三高”,羊油基本弃之不用,三十年前可是好东西。母亲真厉害,跟邻居学着把肥肉炼成油,专门和面,醒好后切成小指头大小的条,下锅用羊油炸熟,又酥又脆,带着羊油特有的香味儿,吃起来那种满足感真是无可替代。记得我上高中时经常以此为早点,早自习结束后拿出来分给同学,有同学给它命名“羊油条”,对它的喜爱和怀念写入了毕业纪念册,可见深得人心。现在有卖现成的,叫做“蒙古果条”,吃起来固然方便,但没有了饥肠辘辘在锅边翘首以盼的过程,似乎少了点儿意思。羊油在炒羊肉菜时用来热锅也是一绝。葱爆羊肉绝对是需要油大大的。
上周看到市场的羊棒骨不错,给老妈家买了几斤,这周估计会做给我们吃。我仿佛看到老爸老妈念叨着给外孙子多加点土豆,给女婿多加点胡萝卜,给姑娘多备些香菜,边说边焯水、准备调料包、切姜片,拿出最好的花椒……其实每一种美食后面都包含着爱,传承者爱,这就是家庭里的工匠精神吧。
新疆美食C位——馕
■ 沈明/图文
在新疆数不胜数的美食当中,馕可以说是牢牢占据着C位的食物。
无论是繁华都市中的大街小巷,还是美丽乡村中的角角落落,有人的地方就有馕,有馕就有家。
新疆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馕,他们也把馕的吃法开发到了极致。素馕、肉馕、烤馕、炒馕、馕包肉,甚至还有西瓜泡馕……
在馕的家族中,个头大的直径盈尺,足够三五人大快朵颐。个头小的型如手掌,可供一人果腹。馅料更是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核桃仁、葡萄干、无花果、巴旦木还有枣泥、芝麻和杏干。无论是我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干果、坚果皆可入馕。
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更是个”好吃“的地方。
衢州油炸粿
□ 何梅容/文
衢州油炸粿的吃法和别处不同,油炸粿、臭豆腐夹芝麻烧饼一起吃,我们土话叫“夹饼”,它还有个更诗意的名字“金镶玉”。
衢州油炸粿的吃法和别处不同,油炸粿、臭豆腐夹芝麻烧饼一起吃,我们土话叫“夹饼”,它还有个更诗意的名字“金镶玉”。
你若有幸走在衢州街巷,常会路遇慈祥的老妇,于蜂窝煤炉上坐一锅,里头盛半锅油。等油沸时,就当街浮制。面粉加水调成浆,萝卜、豆腐干、酸菜切细,炒香,面上撒一层香葱和辣椒干,馅料色彩艳丽,看了着实诱人。平底圆勺,在粿浆中轻舀,便沾上一层面糊,油锅里一过成型。装上满满的馅料,上面加一层面糊,投入油锅。只听“刺啦”一下,冒出无数气泡。油炸粿在锅中翻滚着,霎时雪白的浆凝成一圈,直至金黄,拿起圆勺轻敲锅边,油炸粿便如出水的睡莲一般飘浮在油面上。这时用长长的筷子翻动几下,等色泽焦黄时,用勺捞起,放在锅沿的滤网上摊凉。
看着一排排黄灿灿的油炸粿,食客们等不及粿凉透,便拿了“白炭火”里烘烤的芝麻烧饼,剪开,塞入酥脆金黄的油炸粿和臭豆腐,再用勺子挖开臭豆腐和油炸粿,倒入秘制的辣椒酱,用手压一压。拿着这热乎乎的夹饼,一口下去,炸得金黄酥脆的油炸粿包裹着萝卜丝的爽口、豆腐干的香嫩、腌菜的鲜美,那真叫一个别有风味。臭豆腐表皮酥脆,内里嫩生,闻起来臭,吃起来有淡淡的幽香。而芝麻烧饼老面筋道、满口麦香。这油炸粿呈圆型,外壳金黄松脆,内馅鲜美绵软。不消三两口,一个夹饼便已囫囵下肚,好一阵舒坦。
油炸粿在衢州是再寻常不过的小吃了,校园附近的街巷路口最为常见,凭借诱人的香气和圆实的外形招揽顾客。记得寒冷冬日放学后,我们爱挤在那小摊前,闻着油烟里飘散出的香气。只为了尝一口那烫手的夹饼味道。夹饼很辣,臭豆腐和油炸粿都被炸得酥嫩酥嫩的,沾了辣酱的汤汁,味道绝好。吃完鼻涕、眼泪一起往下流,嘴巴发出“吸呼吸呼”的声音,辣得受不了的人又蹦又跳,逗得周围看客忍不住偷笑。那样的味道是深深地刻进骨髓,铭记在少年回忆里的。
多年以后,那个去了他乡谋生的女儿,人还在回家的路上就打电话说:“妈妈,帮我买个烧饼夹油炸粿和臭豆腐吧,就当晚饭了。”是啊,油炸粿是很多衢州人舌尖上挥之不去的味觉记忆。
我曾觉得奇怪,为何油炸粿如此招人喜欢?也许因为它的简单、朴素,源自传统手艺,才让这简单的美食一直在我们的记忆中闪闪发光。因为家常,所以好,它有温度、有人性、人心嵌在里边。
可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城市日渐繁华,过去随处可见的路边小摊渐渐消失,能吃到油炸粿的地方,寥寥无几。那勾了我的魂,让我念念不忘的油炸粿,最终悄悄地隐匿于记忆深处。
鱼之鲜
□ 覃杰/图文
广西素有吃鱼生的习惯,作为一名南笆仔自然不例外。
鱼生,主要是指用淡水鱼制作的生鱼片,辅以各种调味料食用,更能凸显出鱼肉的鲜美。而鱼生中以横县鱼生最为知名,大概是与横县鱼生刀工独特,选料精细有关系。
横县鱼生,优选自西津水库之大鱼,通体泛着淡淡的黄色。切之,鱼片薄如蝉翼,一刀连二刀断,名为“双飞”刀法,切出的鱼片犹如蝴蝶振翅,光彩照人、栩栩如生。横县鱼生除了刀工,还以配料众多出名,大概有鱼腥草、紫苏叶、酸荞头、柠檬丝、蒜片、姜丝、萝卜丁、芫荽、花生米、切粉等等20多种配料。选几样自己喜欢的配料夹入碗中,筷子夹住鱼生在花生油和酱油中捞一捞,和着配料放进口中,那种满足感,也只有生料猪杂可以比拟。
除了横县鱼生,在南宁还有各种鱼生的吃法,都大同小异。唯有武鸣的八宝鱼生可以和横县鱼生一较高下。
八宝鱼生的灵魂在于捞拌的酱料。把腌制的柠檬切碎,加入酸梅,热锅加入花生油、酱油、醋,一起制作成八宝鱼生的酱料,用一大盆,放入八种鱼生料和鱼片,加入熬煮的酱料一起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八宝鱼生还有一种吃法,把鱼肠、鱼籽、鱼肚煎得焦黄,放入大盆和鱼生一起搅拌,用大碗装盛,好似吃饭一样大口送进嘴中,大朵快颐,豪迈感顿由心生,谓曰“大捞鱼生”。
在广西吃饭,鱼生常见,可以说宴席没了鱼生,便是缺失了灵魂。
邹城“川味面”
□ 韩小燕/图文
姐姐从邹城老家打来视频电话,有些失落地告诉我,兖矿集团要搬到省城济南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忙问:“整个集团全部都搬到济南了吗?”她回答,只是机关部门搬到了济南。我松了口气,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其实,我担心的不是兖矿集团的搬迁,而是邹城的川味面是否会随着兖矿集团一并搬迁。仔细想来,自己的担忧实属多余,几十年的民生小吃,早已扎实落户在邹城这片土地,融入孔孟之乡人民的生活里,怎会随着兖矿集团的搬迁而消失呢。我开始笑话自己的紧张,也越发惦记邹城一中对面的那家川味面馆,据说这也是邹城最早开张的川味面馆。
川味,顾名思义是川蜀之地的味道。但你若到四川各地寻访,还真不多见挂“川味面”招牌的馆子。邹城位于齐鲁大地,座落在济宁东南部,古称“邹鲁圣地”,是“亚圣孟轲”即孟子故里。为何“川味面”却成了这座小城的独有特色?
这就不得不提兖矿集团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济宁东部、邹城西部发现了大煤田,国家开始筹建兖州矿区。号令一下,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云集邹城,其中云、贵、川的人数居多。随着兴隆庄煤矿、北宿煤矿、东滩煤矿等地相继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285万吨的特大型煤炭基地——兖州矿区在八十年代末基本建成。采矿业和矿区建设带动起其它行业,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餐饮业便是其中之一。由于采矿需要的多是男劳力,随矿工迁入邹城的女家属和稍微上了年纪赋闲在家的老人,在闲暇之余,开始琢磨起生意来,快捷的早点自然是他们的首选。云、贵、川地区的人爱吃辣椒,四川尤其喜食麻辣,邹城人也喜欢吃辣椒,又多喜吃面食,在济州之地一直有“起身饺子落脚面”的说法。“面条”和“川味”一相遇,勤劳的西南人民就为这座小城奉上了特色的美食——邹城川味面。
没有铺着腾腾菜的重庆小面的满碗春意,不及成都米线的种类丰富,也赶不上浙、沪一带吃面时花哨的汤底汤料,邹城的川味面简单朴素,卖相甚至称不上好看。它秉持“麻辣”的精髓,将浓香鲜美的四川风味与邹城面食的精华充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味道。辣椒和麻椒是川味面的灵魂,缺失一样,则一切尽失。生麻椒磨成粉洒在碗底,干红尖椒打成粉加适量精盐,再用热油泼上,做成“油泼辣椒”,浇到煮好的面上。骨头汤煮出来软硬适中的白色面条上,还有翠绿清白的葱花和刚炒出来闪着亮亮油光的喷香肉酱。看着青花瓷大海碗里热气腾腾的川味面上桌,口舌之欲瞬间被唤醒。伴着面条的芳香,肉酱的鲜香,葱花的清香,撒上香菜,淋上陈醋,不觉拿起筷子,“呼啦啦”一下子扒进去半碗面。麻椒爽口提神,肉酱肥而不腻,艳红的辣椒油摄人心魄,舌尖被麻辣酸爽裹挟,口颊生香,让人欲罢不能。即使是在大冷天,一碗川味面下肚,也会热出一身汗,让人畅快淋漓,满身舒坦。吃完面,再喝上一碗用热面汤冲的鸡蛋茶,蛋花的清香和面条的麻辣相冲撞,浓淡相宜,刚柔并济,舌尖不由为此深深着迷。
若是饭量大,一碗面不够,两碗面又多,好吃佬们会再要上一碗调鸡蛋。所谓的调鸡蛋,是把两个刚煮熟的白煮鸡蛋剥皮后用筷子夹碎,拌上做川味面的葱花和肉酱,热爱吃辣的人,照例会往碗里加上几勺辣椒,香辣和麻香的味道放肆地冲击着味蕾,在口感细腻的蛋白和蛋黄中搅动它们的江湖,平白无奇的白煮蛋在那一刻有了别样滋味。
特色饮食不仅是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佳肴,也是承载一座城市历史、经济、文化等内涵的重要载体。川味面造就了不少“面条富翁”,也成为了邹城的特色和离家人味觉的乡愁记忆。随着兖矿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更多的外地人进入邹城,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小小的川味面是友谊的使者,面馆里南腔北调的方言,在邹城早已司空见惯,无论本地人、外地人,大家都是姐妹兄弟。早期外来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也早把邹城当作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