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三晋风光终是春 金融躬耕新百年

发布时间:2021-10-14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近日,山西多地连续降雨,给收获时节的三晋大地带来风雨侵袭,也让我们更加期盼经典老歌中的丰收景象尽快重现。

在晋中、在运城,一款名为“农富贷”的建行裕农快贷产品为多家合作社带去福音。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不用跑银行,在手机上随用随贷、随借随还,额度循环使用,利息按天计算,这是山西省分行创新推出的助力乡村振兴惠农产品。分行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探索实践,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下沉乡村,深耕县域,凿开业务增长新泉眼”乡村振兴大调研。目前,已走访18个县域、15个涉农政府部门、13个涉农龙头企业、8个农业产业园区、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村,调研对象涵盖市县涉农行政部门、涉农经营主体、村支两委、“裕农通”业主、致富带头人及农业生态场景等。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融资慢的痛点,分行创新思路,全力攻坚,推出“农富贷”直联农业农村部“新农直报”APP,农户上传个人信息、农补信息,就可测得贷款额度,即支即用。自七月末上线以来,已授信 989笔 6536万元,支用440笔 3312万元。

“农富贷”——让更多父老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让更多乡亲的美好生活开足马力!

 

■ 本版供稿:文/孙林洁 图/李玉峰

 

 

 

 

众志成城,抢险救灾;直面困难,守望相助。风雨中,我们看到三晋父老的坚强与乐观,我们看到多方支援的温暖与力量。我们坚信,风雨过后终是春,我们也坚信,有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终会迎来美好春光。

本期,让我们走进三晋沃野,深入晋中、运城两地,以山西省分行乡村振兴创新惠农产品“农富贷”为眼,在承载着四时劳作的田野上,看新金融的勃勃生机,期待稻菽千重浪,瓜果飘清香,天朗气清人欢畅,围炉把酒话桑麻。

 

 

 

一个不遥远的“富裕梦”

通体翠绿的黄瓜,顶花带刺;红润多汁的西红柿,晶莹饱满。大棚内,刘文娟领着合作社社员麻利地采摘,前院的大哥推着小车哼着小曲忙着“中转”。大棚外,等着接货的大车满载而去。

“我们的菜都是当天摘当天卖,远销到了广西、武汉,光西红柿一天就有几万斤。”从2016年建合作社初期的30个蔬菜拱棚,发展到现在的300个,目睹村里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守着老人妻儿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刘文娟再次确信,自己的坚持没有错。

“我就想着要打破传统观念!”靠着这股韧劲,刘文娟屡屡成为晋中祁县东观镇北堡村的“第一”。

村里第一个做电商的是她。2015年冬天,她建起村里第一个微信群,帮着乡亲们让“山货出山”。手机上能卖东西?大伙儿半信半疑。

冬天正是村里特产小花生收获的时节,这种小花生颗粒小而实,表皮鲜红,一颗花生能有四、五颗果仁,产量高营养丰富。乡亲们要么逢集才能卖,要么骑着三轮车到邻村、县城兜售,有的从腊月上冻一直卖到正月还卖不完。从“小花生”开始,刘文娟的电商群吆喝开了。

“我要50斤、我要200斤、我来500斤”,群里抢购接龙一发不可收,全村近万斤小花生不到三天就一售而光。呆在家里就能把钱赚了?大伙儿喜不自胜。

“我不仅要帮乡亲们赚钱,还要为乡亲们省钱。”刘文娟又开了村里第一个“美淘村”惠农互联便利店,日用百货、农资、电器,乡亲们需要什么她就进什么,货比多家,确保物美价廉。2016年,她荣获晋中第四届青年代表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业奖”,发言时她激情满满,“解决乡村互联网交易‘最后一公里’难题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个朴素的愿望让刘文娟与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建行结缘同行,成为村里第一个“裕农通”业主。“真的要替乡亲们感谢建行!有了‘裕农通’,村里的老人们就有福气了。”

生长本村,长在本村,又嫁在本村,刘文娟体会得到百姓的苦,“我要尽己所能,让农村生活更美好。”于是,北堡村第一家专业合作社——“永兴”合作社又由她张罗起来了。两个月时间,跑遍祁县政务大厅、工商局、东观派出所,收集资料、填表、注册、审核,办执照、办开户。来回往返,家里顾不上、裕农小店管不了,可想想乡亲们蔬菜销不出的难处,想想三伏天一多半西红柿因太阳暴晒被菜贩子拒收的无奈……“不行!必须走规模化种植的道路,上大棚!”

辛苦,刘文娟不怕。愁的是,建大棚的钱从哪儿来?有的银行贷款是5户联保,各家拿出房产证抵押,一个多月贷款都没有下来。开弓没有回头箭,大伙儿凑钱多少不限,建一个算一个,希望一点点成形,这一次,又是建行带来了好消息。

“刘姐,我们的‘农富贷’专为合作社负责人量身定制,还不用担保,手机上测了额度随时就能支用。”

听着客户经理的介绍,刘文娟一时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有这好事儿,快给我测测能贷多少钱?”

打开建行手机银行,输入个人信息、农补信息,“28万元!”“这是什么高科技?太方便了,全部支用!”

“叮咚”,随着短信提醒,28万元秒到账。刘文娟难以置信地将短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心底萌生出一个更大的想法。建大型冷库,反季节销售蔬菜,让大伙儿的腰包再鼓点。

“刘姐,不用抵押,秒申秒贷的感觉咋样?”

“这个好!这个好!建行科技这么强大,我再提个建议,如果村民们的贷款都不抵押不担保就好了。”

“您说到点子上了,咱建行‘道德银行’系统已经上线,今后大伙儿的美德就可以成为信用,就能获得贷款啦!”

刘文娟听着、想着、笑着,一幅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图景在眼前浮现,“让农村生活更美好”——这个梦,不再遥远。

 

 

 

“金融马达”提速开拔

机器轰鸣,沃野无垠。山西晋中榆次区东阳镇魏岳村,王永岗与众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伙伴们正在抢收玉米。

玉米收获机开足马力,脱皮机、粉碎还田机同步启动,金黄的玉米棒子一根接一根跳脱而出,收获机驶过,秸秆同时粉碎还田,留下一道道泼墨写意的车辙。

“这一亩地,以前两个人得收一天,还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有这铁家伙,10分钟就搞定!”想起几十年前父辈手工劳作的辛苦,王永岗感慨不已,“我那时就想着,长大要开拖拉机!”

从“儿时梦想”到“一生情牵”

小学课堂上,被老师问及人生理想,“开拖拉机”这个答案收获了满堂欢乐,他却从未动摇。农忙时节,学校专门放了“秋收”假,全家齐上阵抢收抢种,父母肩挑手提,天不亮下地,一直干到天黑。最重的活总是父亲扛,他常看到父亲肩膀上一道道血红的印痕。“开上拖拉机,就能给家里减轻负担。”

1995年,高中毕业的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辆拖拉机。天津铁牛,二手的。“新的买不起!”二手的也得两、三万元,家里没存款,父母分头去借,只借了个零头。去信用社贷款?没有担保不能贷。看着儿子渴求的眼神,父亲闷声跑出去,东家进西家出,好话说了几箩筐,终于找到了可以抵押的支票。

拖拉机开上了,忙完自家农活,王永岗加入了“南征北战”大军。本村到外村、本县到外县,还跑出了省,河南、山东、河北,白天干活,晚上就在车里眯一会儿。那时的他做梦也没想过,未来能领着村里200多户乡亲们发家致富。

“开拖拉机的越来越多,活儿不好找了。”他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揽活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2009年,晋中市众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挂牌,首批8户入社,你家有拖拉机,他家有收割机,东家是小麦收割机,西家是玉米收获机,团结起来力量大,需要谁上谁就上,正如合作社的名字——“众鑫”,更多的人一起收获更多的财富。

眼看合作社一天天红火,入社村民越来越多,2014年就超过了200户。农机能入股、土地能入股,成为集种植与农机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当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这个荣誉有硬指标,农户年收入要高于当地百姓平均收入30%!”这之后,他又有了新梦想——建设智慧农机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户踏上阳光大道——只不过这个梦想一直默默埋在心里,直到遇上了建行。

从“等米下锅”到“自由支配”

“我这一路都是靠贷款走过来的。”从买第一辆拖拉机开始,王永岗见识过太多借钱的苦、贷款的难。

没有担保,车间厂房没有大红本不能抵押,合作社不符合贷款条件,这些年贷款最大一笔金额只有5万元。“那次着急买收割机”,找了五户联保才成功。同样的话,同样的拒绝,反反复复不知说了多少遍,听了多少回。

难,也要去办;苦,往肚子里咽。乡亲们跟着自己奔富路,还得往大了做!上半年种青椒、西红柿,下半年种萝卜、白菜,想方设法扩大销路,千方百计卖个好价。丰收的喜悦分享过,辛酸的滋味也品尝过。

“前年,茴子白行情不好,想着晚点收再等等市场,哪知一场急雨,200多亩菜全烂在地里,那可是40多万元收成呀!”

大伙儿欲哭无泪。“不行!得建冷库!不能再让菜烂在地里。”

“建冷库?说得容易,1万立方米冷库,制冷机、冷凝器、风机,全套设备下来,没有几十万元建不成。钱从哪里来?”

计划暂时搁浅,梦想却从未停止生长。今年8月,建行客户经理送上门来的“农富贷”让王永岗又听到了梦想拔节的声音。

不用抵押不用担保,建行系统直联农业农村部“新农直报”APP,农户上传个人信息、农补信息,就能测贷款额度,随用随贷随借随还,额度循环使用,利息按天计算。

“你知道我的信用值多少钱?足有50万元啊!”

从前后三个月到3分钟到账

看到手机上“50万元”的额度,王永岗不敢相信,惊呼“冷库有着落啦!”

不敢相信的事还在后头,手机上一点3分钟即到账。“以前贷款前后要三个月”,有时跑下来也误了农时,只能旧农机凑合用,干一天活修半天车。

“建好冷库,收蔬菜有了缓冲时间,既能调剂行情又能减少缺失,乡亲们的日子会更好!”他要给合作社插上智慧的翅膀,让管理更科学、装备更智能,让大伙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

“这个月,我们要到寿阳、盂县收玉米,20多台收割一起出发,想着就壮观!”

车轮滚滚,马达欢唱。品味着丰收喜悦,畅想着美好生活,王永岗和乡亲们向着希望的田野,开拔!

 

 

 

为了苹果的“花样年华”

“我们万荣的苹果皮薄、肉脆、味甜、色艳,我们的‘晋魁’品牌,是山西省著名商标……”说起自家合作社的苹果,王少斌滔滔不绝。

最近,这位“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正在忙一件大事——冲刺深圳“圳品”特供农产品,申报成功后,红艳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将直供粤港澳。

说起苹果的品质,王少斌有绝对的自信。合作社的1800亩果园位于北纬35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苹果栽植区域,素有“一口万荣果,三日未绝香”的美誉。

更让王少斌信心十足的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他遇上了建行。

“客户经理说建行特别针对合作社推出了‘农富贷’,我还真不敢相信。”让王少斌不敢相信的是,之前没有一家银行给合作社贷款,更别提他眼中的“大行”建行了。“我完全没想到,建行还会支持农户。”

想起之前的创业历程,王少斌说最难的就是缺钱。2006年合作社成立,开始只有5户乡亲入社,现在已经发展到111户社员,不仅本村,相邻的杨郭村、孙家庄、丁樊村都有农户加入,他的合作社也成为山西省合作社+供销社“二社合一”的试点。

乡亲们看重的,就是他能扛事。平常买化肥买农药,没钱就在他这里赊账;收苹果时,不等卖出去,就提前付了款;家里困难的,盖房、娶媳妇都和他借钱。合作社最缺钱、最难的时候,他都扛下来了。2013到2016年,合作社陆陆续续建了6个冷库,可以贮藏1000万斤苹果。自筹、集资、民间借贷,能想的辙他都想了,每次缺口都很大,“最难的时候都想碰死算了!”可看到老乡们信任的眼神,他又重新振作,“活在世上,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再出去跑,再出去借,合作社规模一点点扩大,乡亲们每年普遍增收15%。再遇上用钱的事,大家伙凑,能出3万元的出3万元,能出30万元的出30万元。合作社上了进口的自动化选果设备,苹果的大小、红度自动机选,规格统一、品相一致的苹果装箱再卖,销路大好,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现在正是新红星苹果成熟的季节,你看我们这个苹果是不是与众不同。”打开“晋魁”苹果礼盒,红彤彤的苹果上,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跃然其上,内附一本《万荣笑话》小册子,广告语更是让人过目难忘,“吃万荣苹果,看万荣笑话”。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万荣笑话”与香飘万里的万荣苹果结合,让人不笑都难,难怪“晋魁”苹果还有一个别称——让人快乐的苹果。

“我们这个文化苹果可不单单这一种,还被当成国礼赠送外宾。”王少斌如数家珍,“金陵十二钗”“八仙过海”“关公像”,甚至还有“水浒一百单八将”,这是在看“四大名著”时突发的灵感,他把苹果种出了“花”。

为了苹果的“花样年华”,王少斌和合作社的伙伴们没少下功夫。4月份给果子套膜袋,5月下旬给果子套纸袋,快成熟时套上印好图案的塑料膜,接受阳光20天的沐浴,王少斌说这叫“阳光雕刻技术”。“新红星”8月下旬雕刻,“红富士”则得等到10月上旬。

农时,一步不能误;环节,一个不能少——一切只为了有个好收成。当问到他的这些发明创造有没有申报专利时,他的回答让人动容,“如果申报专利别人就不能用了,让大家都用,都来致富。”

让大家都能致富,建行送来的“农富贷”让王少斌离初衷更近一步。“那天,客户经理让我测额度试一下,我说试试就试试,这一测不要紧,50万元!他也不相信,我也不相信。”

之前跑过几家合作社,额度最多的也就十几万元,试水乡村振兴新产品的客户经理喜上眉梢,王少斌更是笑逐颜开。

“合作社还得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他又有了新打算。虽然每年都请农科院、农业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来讲课,但社员自主管理果树,听着是一样的课,上的是一样的肥,结出来的苹果甜度还是参差不齐。有了建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他想着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农民来合作社打工,利润盈余二次分配,大家共同富裕——“那样,果树结出的苹果一样甜,大家的生活也一样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