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党的领袖学习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
■ 薛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永不失色的精神基石。调查研究,是党的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最显著的工作作风,是新时代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永不过时的实践宝典。
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党的百年伟大征程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重要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骨。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时代内涵。
史书上最早见“实事求是”一词,是在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原指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重新解释“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线,用中国话语言简意赅、鲜活生动地表达出来,赋予它崭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为中国普通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此后,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在全党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和精神实质。
(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历经艰巨斗争,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于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等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具有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邓小平同志常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以一生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
(三)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决定我们的工作特别是领导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始终坚定执着地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执政理念,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不断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实践导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求真务实、实践第一的科学态度,始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行动脉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导向上坚持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是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四)实事求是是新时代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永不失色的精神基石
实事求是,是党和人民以沉重代价,所换得的宝贵思想结论;是党在长期奋斗中,在对各种正反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所积累的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毛泽东同志所有号召和所有题词中,排在前两位的是“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这两个词是毛泽东同志留给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刻骨铭心的思想箴言。
实事求是,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根本立场决定的,是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坚持这一根本立场的根本要求、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
陈云同志一生坚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品质,堪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上级的指示决定坚决执行、毫不含糊,但如果有不切实际的地方,他一定会站在事实基础上加以说明,即使有时遭到误解甚至批判也义无反顾,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自己的意见。
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讲,是党性问题,是立场问题,是思想问题。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必须要有公而忘私和不计得失的思想品格。只有始终坚定党性原则,坚实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加强思想改造,才能够始终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才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百年伟大征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一)我们党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是在毛泽东同志倡导带领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极力推崇、反复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至理名言,深刻影响并指引着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实践。
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1941年3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中多次提到要“眼睛向下”,他强调:“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创立中央苏区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又先后写出《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等调查报告。正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才全面深入掌握了苏区的真实情况,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伟大的中国革命道路。
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此,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被确定下来,并成为党在长期成长过程中不断战胜困难、破解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把“要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深入阐释了调查研究的意义、内涵、要求、方法等,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他告诫全党:“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要求,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始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而且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调研开路”;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置身民间体察百姓疾苦;始终坚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亲自主持各领域代表人物开门问策,当面听取各方面干部群众意见建议。
(三)陈云同志在调查研究中,始终坚持“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模范,也是调查研究的高手。许多同志回忆,在革命和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到了陈云同志手中,他三调查两调查,就找到了正确的出路,使难题得以解决。越是解决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越能显示出他调查研究的功力。他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都高度赞赏和大力提倡陈云同志“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陈云同志认为,研究制定政策的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是弄清客观情况,找到决策的客观出发点。“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第二步是在“交换”的基础上对客观实际作出判断,拟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分析每一种方案的优劣。“比较”就是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对比,以便把事情弄得更清楚,从而使方案选择更科学。第三步是在“交换”“比较”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作出最终的选择。“反复”就是对事物进行深思熟虑、反复思考,避免因为考虑不周而匆忙作出决定。
(四)调查研究是新时代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永不过时的实践宝典
调查研究,是党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试金石,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是领导干部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的重要反映,是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
调查研究需要博大胸怀与担当勇气,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能隔岸观火、若暗若明。在调查研究中,如果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谦虚态度和求知精神,在主观上回避矛盾,在行动上总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不能了解真实情况、听到真实声音;如果下属更多考虑如何揣摩领导意图、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他就不敢向领导当面提出不同意见,更不敢坚持不同意见;如果领导不能虚怀若谷、宽容大度,只想听顺耳话,不愿听逆耳言,那么结果便是,与领导相同的意见,所有下属谁都敢讲;与领导不同的意见,任何下属谁都不敢提。这样一辞同轨、“一团和气”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需要宽广视野和全局观念,不能先入为主、按图索骥,不能盲人摸象、管窥蠡测,必须对所调查的事实和结果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对比,从而把事情了解得更清楚,把性质判断得更准确,把方案研究得更科学。在调查研究中,需要上下比较,既吃透上情,又把准下情,并通过上下结合,把上级精神真正落实到政策安排,把战略任务切实体现为具体措施;需要左右比较,兼顾政策关联性配套性,如果所制定的政策与其他政策相矛盾相冲突,让执行者莫衷一是、左右为难,就难免造成政策困境,无法落实;需要前后比较,确保政策连续性持续性,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制定的政策就难以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实践检验,当时解决问题的对策甚至会成为今后更难解决的问题。
调查研究需要耐心推敲和反复斟酌,不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调查研究中,必须反复想想大局和全局,考虑问题视点越高,视野越开阔,越能准确把握所研究的问题在全局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越能准确预测所制定政策的发展走向和落实结果;必须反复想想正反两方面效果,不能只看到或强调政策有利的一面,而忽略或无视政策不利的一面。没有十分把握宁可放慢速度,耐心推敲、反复斟酌的缺点是慢,但如果错了,那就是失,慢和失相比,慢比失好;必须反复想想是否可行,一个政策仅理论上站得住脚还不行,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切实有可操作性。
调查研究,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重要方法,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必修课,是领导干部不断全面掌握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踏上伟大征程,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无论阅历经历多么丰富,无论身居怎样的职位、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