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建学生活

发布时间:2021-07-28

 

 

 

编者按:

也许是寄情于山水悠哉乐哉;也许是沉迷于读书忘记了日月星辰;也许是运动健身风生水起;也许是沉醉于纸砚丹青绘梦……
红色?绿色?黄色?——每一个人生活的色彩都由自己绘就,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的生活,就是你对生活的描绘。而每一笔描绘,都应该起笔于对生活深深的热爱、落笔于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转承人生轨迹的深深浅浅。《建行大学校报》副刊策划推出“建学生活”专版,呈现大学人多姿多彩、雅致鲜活的生活方式。
提笔记录,与众分享。期待在“建学生活”的平台上,奔涌出不同生活风尚的潮流,在生活里,抵达生命的真谛。

 

 

 

摄影·夏韵 陈秀玉(厦门市分行分校)

 

书法 吴建立(河南省分行分校)

 

 

“书”路历程

□ 樊玉秋/文

哄睡闺女,已然夜里十一点了。儿子已经脸枕着书,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我的内心闪过一丝愧疚,却很快转为欣慰。看着茶几、沙发上散乱的书,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忽然觉得有书陪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儿时的我喜欢看书,名著也罢,杂志也好,即使有的字不认得,即使有的书看不懂,也会拿来翻一翻。不管什么时候,疯累了玩够了,就捧起来安静看一会儿。那时,对书本的喜爱懵懵懂懂。书是一种陪伴,是童年独特的一抹色彩。

上了小学,老师们批改作文时用红色波浪线标记优美的语句。为了得到更多红色波浪线,我开始读文学书籍,还养成了摘抄和背诵名言警句的习惯。每次当我的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我都暗暗窃喜,心里盘算着又得再看几本书了。

中学时,我和同学们偷着传阅金庸先生和琼瑶女士的作品。金庸的天马行空,琼瑶的儿女情长,让我萌发了创作的念头,废寝忘食地写了满满一笔记本,完成了我的第一部校园小说。作品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我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粉丝”。

青春期,读书是炫耀自己的手段,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是梦想的催化剂。

高中时,为了应试,我们的班主任不允许我们看任何学习资料以外的书,包括《读者》《青年文摘》,还有当时特别火的杂志《萌芽》。可这仍抑制不住我对书的喜爱,周六放假的一天,我总是在学校对面的书店度过。毕业晚会上,我们班有一个女生说,有一个遗憾就是,校报上有一首关于青春的诗非常火,到毕业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当我站起来,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乖乖女竟然还有另一面!

那时,读书是挣脱应试枷锁的快感,是对自由和情怀的向往。

大学时代,最令人兴奋的就是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名正言顺地“泡”在图书馆里。一天,我在图书馆发现了一个安静的小屋,非常雅致,书籍有序摆放,花朵寂静绽放,一位知性优雅的老师正在窗边看书。那位老师叫“会心老师”,她的书屋叫“会心书屋”。从此,我成了那里的常客。我们时常交流读书心得,谈论电影,一起冥想,一起学习心灵成长的课程。

那时,我终于体会到,读书不是为了写作,不是为了取悦别人,不是为了显耀自己。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寄托,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毕业后,走出象牙塔,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我忙着工作,忙着结婚生子,读的书越来越少。直到后来,有了“樊登读书会”,我和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在车上听书。听到好书,就忍不住要买来品读。有一天,我发现先生出差回来包里特别沉,打开一看,是一本书。

慢慢地,我和先生的交流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更多的读书心得和人生感悟。读书,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了,让我们在柴米油盐之外也找到了一点儿“诗与远方”,让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有了一丝微波。

好的书本会说话,会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人们的生活。有一次,送儿子上幼儿园,车上播放着育儿的书。儿子忽然说:“爸爸,你听,要不吼不叫才能教育好孩子。”我们才发现,原来一路上他摆弄着玩具,竟也跟着听了不少东西。

还有一件事,让我对书籍的力量更加深信不疑。我们家请的阿姨没上过学,也不认识字,脾气又很固执。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时常吓唬儿子“不要他”之类的话。我费尽口舌也无法纠正她,很是苦恼。有一天,阿姨与我们同行,下车前,她问:“今天听的啥书?我听着怪好,你们给我下载一个听听吧。以后给孩子说话还是得注意啊。”我从后视镜看到了先生的窃笑,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就这样被书给化解了。

聪明的犹太人把书本涂上蜂蜜,让小婴儿去舔,让他们觉得书本是甜的。这大概就像我们的父母从小反复给我们讲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随着年岁渐长,我对读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也希望两个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儿子小的时候,我每天晚上抱着他读绘本。有了女儿,她爬来爬去,总是捣乱,有时候是啃书,有时候是抢哥哥的书。我就任由他们把书弄得满床都是,看多少都行,没看成也行。

在暖暖的灯光下,我们娘仨相互依偎着,共同享受着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那种岁月静好的感觉,我希望成为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以后,无论他们多少岁,无论他们走到哪儿,他们对于读书的最原始记忆就是幸福与满足,就像犹太人记忆中书本那甜甜的味道。那些我不懂的,书本会教给他们。那些我无法陪他们到达的远方,书本会带他们一一抵达。

“妈妈!”我抽开书本,儿子醒了。“这本没看完呢,想让你读。”我把他搂在怀里,“孩子,不着急,路很长,好书很多,我们慢慢读”。(河南省南阳分行)

 

 

 

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 孙悦怡/文

在异乡参加工作快半年了。走之前,也想象过一个人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但对新生活依然充满了憧憬,唯独没想到的是,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吃饭却成了一件每天都要独自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在家时,每天母亲做饭,自己只管“饭来张口”,偶尔兴致来了才会自己下厨做一顿。但出了门就不一样了,虽说有食堂和外卖,可是每天吃外面的饭,肚子是填饱了,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过了几周就厌烦了,开始怀念起在家不愁吃喝的日子。也考虑过自己做饭,但一想到忙了一天之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洗菜、切配、煮菜、收拾厨房,实在是没有心思。我甚至想:人要是能不吃饭就好了。于是就经常买些面包、方便面糊弄一下自己的胃。

又是周末。独自一人躺在被窝打开了外卖软件,翻了好几页,实在是没有食欲。无意间打开了分享菜谱的软件“下厨房”,首页出现的一句话——“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让我怦然心动。软件里,大家都在分享着自己的菜谱,江南塞北,食材各异,相同的都是对生活那一份浓浓的热爱。有的菜谱只是简单的一盘酸辣白菜,可是最后的图片里,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享受美食的样子,让人瞬间体会到了“民以食为天”的生活真理,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外卖食品少的就是家的味道——要不,我也自己来做一下试试?

将就自己的胃就是将就生活。以后要做个不将就的人!我说干就干,马上起床洗脸,去菜市场买菜,努力回忆曾经吃过的“妈妈牌”美食,再打开菜谱分享软件看看别人的做法,心里马上有了主意和思路,很快就端出来了像模像样的“大餐”。趁着爆棚的成就感,赶紧拍照发微信朋友圈,一时间同学点赞、老妈老爸惊叹,“哈哈,走上美食之路不是梦”!

开始自己做饭后才发现,通过自己的手,吃上美味健康的食物,不难也不累。下班的时候,先想象一下自己要吃什么。是一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番茄牛腩,还是一碗咸鲜油润香喷喷的豆角焖面,亦或是一碗白粥配咸菜。下班之后,顺路去菜场小逛一下。调料区散发出的各种香料混合的味道、菜肉区人们与摊主交谈的声音、摊位上温暖的灯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上的压力,生活的烦恼都被抛得远远的。我为买到一块打折的猪肉而快乐,恨不得立刻开火煮饭,将眼前的食材变成想要的美味。

想家的时候,妈妈在电话里指导我,做出一碗在家常吃的烩面,满是乡愁的心被一碗面条安抚,我与父母的感情也似乎被一根根面条所牵绊。朋友圈里晒一晒我做的菜,告诉所有关心我的人,我一个人也过得很好,美食也记录了我独在异乡的成长。

在做饭中,我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做饭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像蔡澜先生曾说的:“如果你觉得生活食之无味,那就好好做一顿饭,你会发现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

我想,吃饭不仅仅只是为了填饱人的胃,美味的食物入口,感受到的还有心灵的放松与满足。美食与味蕾的碰撞,让人心里升起更多的对生活的热爱。

想起萧伯纳说过一句话:“任何一种爱都没有美食来得真切。”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好好吃饭,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生活最朴实最易获取的幸福滋味。我愿意撷取这样的幸福,作为我对生活的承诺。(宁波市住房与城市建设支行)

 

 

 

在魔都街头散步

□ 丁莹/文

夏天,我从北方搬来了上海。

作为上海新来的客人,几个月里,凭着好奇心在大街小巷探出脑袋,以目光和行走慢慢感知这座城市。

不知在哪里看到的:了解一个国家最快的方法,就是去那里工作。我想,了解一个城市也一样。每天上下班的路途,就是一场小型的远足。在清晨,以一名旅人的心情走出家门,天黑则带着一天里的各种见闻悠然归家。

最常用的通勤方式是地铁加步行。从居住的地方到单位,地铁会有一小段距离在地上运行,每次上车后,走着走着车厢会突然亮起来,这时候赶快抬头,就能从车窗看见天空、房顶和不远处高架桥上的汽车。然后很快地,地铁又钻入黑暗。整个过程很快,短短几十秒,我不禁想,地铁真像是城市的针线啊,灵动地在泥土里上下翻飞,留下自己的针脚。

虽然是固定的线路,偶尔也会悄悄做些改变。有时提前一站下车,跟着浩浩荡荡的人群出站,看着逐渐有人脱离队伍走进不同的写字楼,等过了三四个红绿灯,原先一起出站的人就几乎没有了。

上班和下班的街头是不同的,下班后更闲适一些,快一点、慢一点,或突发奇想绕远去走一条树更多的路,全凭自己的心意。有时也会走到转角,去吃一吃很多人排队的那家馆子;有时干脆不坐地铁了,骑车回家,在一路熙熙攘攘里穿行,十来公里的路,也不觉得远。刚来的时候有一次被交警喝止,在人流量大的斑马线上不能骑自行车,要下来推着走。跟外地新到上海的朋友聊天,发现大家都有这种经历,从此也记住了细节处的文明。

今早起来凉意很浓,走路的时候刻意把步子迈得快一些,胳膊甩动的幅度大一些,给身体自助式加热。无法随心起舞的时候,散步也是一种舞动吧。

我喜欢上海的街头。在城市生活的人,街头是和自然的连接点,我们走出高楼,从摩登回到宁静,在一天的疲惫后给心充充电。秋去冬来,大片的叶子掉落后铺陈在路上,金黄的银杏叶好看地闪着光;入夜后的天空挂着暖黄的路灯和低垂的飞机,走到昏暗处,抬头有满天的星光;深夜的露水打在草丛和自行车座上。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在城市街头散散步,哪怕只有五分钟。(建信金科)

 

 

 

美文、香茗、妙音,独享岑寂之美

□ 戴伟武/文

读书,听音乐,品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不单调的东西让人很快厌倦,不让人厌倦的大多是单调的东西。向来如此。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而大部分人分不出二者的差别。”

《海边的卡夫卡》是我最为喜欢的村上先生的一本书,因为书中人物与故事从始至终萦绕的那份孤独感特别契合我独处又单调、但从不乏味的生活感受。并且,书中最令人难忘、影响至深、不断令人回味的,是村上一贯独有的、以古典音乐名曲穿插其中、体现和衬托人物的情感起伏和命运发展的著作风格。这些乐曲与人物的性格和故事交织在一起,较好地塑造了他这样独有的一个人,从内心到处事方式,甚至连他在黄昏时的剪影或清晨醒来时独特的韵味那样,衬托着他的个性,是一个完整人物不可分割的组成,与事件发展、环境烘托一起完成了作者赋予其小说情节的所有内容。

读这本书时正好是盛夏时节。清晨小区院子里,柳树下,插着耳机独享书中介绍的几首曲子,再结合书中的内容,好好体会、玩味村上先生的世界,是一件非常愉悦有趣的事。

《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村上先生通过书中人物大岛介绍给少年卡夫卡的一首舒伯特的“不完美”却极具魅力的作品,用书中的原话来感受一下:“尤其这首《D大调奏鸣曲》,难度非同一般。单独拿出这部作品的一两个乐章,某种程度上弹得完美的钢琴家是有的,然而将四个乐章排在一起,刻意从协调性这个角度听来,据我所知,令人满意的演奏一个也谈不上……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钢琴家向它挑战呢?”

“问得好……某种具有不完美性的作品因其不完美而强有力地吸引人们的心——至少强有力地吸引某种人的心。”

通过这番对话,其实村上先生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像大岛这样,因身体不完美而生活极其单调、且极不同于普通人的独特的人,就是“不完美”也会在某方面具备其独有的吸引力,这就是他存在的价值。这个以音乐作品来投影现实世界的手法,也是村上先生极具魅力、令人手不释卷的著作风格。

清晨,一边听舒伯特纯净如水般清澈的 《D大调钢琴奏鸣曲》,一边读着村上的文字,有一口没一口随意啜饮水杯里的普洱茶。静静的晨曦洒满树叶的缝隙,宁静中透着淡淡的闲适,如海边的风卷来丝丝缕缕清凉的潮雾,慢慢感受书中人物“不完美”又无比吸引人的魅力,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品味不单调的人生。

相比“不完美”却独具魅力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完美到令人窒息的贝多芬的 《大公三重奏》同样是村上先生通过书中人物介绍给读者的又一名曲,而且完美到令书中人物星野这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古典音乐的、对于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来说自定义为“自己不过是个毫无意义可言的单纯的附属物”的长途卡车司机,因与这首曲子在咖啡馆的偶然相遇,一听倾心,由从不关注到主动询问曲名。用书中原话来说,“总好像有一种……亲切感”,并且多要了第二杯咖啡,继续审查自己的人生。突然,他觉得在故事中甚至此生自己都没有弄明白的“为什么他的人生被搅进自己并不清楚的一系列旅行场景”,也变得“怎么都无所谓的”了,只要他“有一种位于正确场所的实感”—-自己存在于他要帮助的人身边就好。《大公三重奏》帮助了他的思索,而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村上先生为他插入的这首贝多芬名曲除了乐曲本身的完美,更有贝多芬创作曲子原本的寓意在其中,那就是为他自己的恩人鲁道夫大公感恩回馈之作,抒发了作者的理想主义情怀。

正午,窗外热浪蒸腾,转回屋里拉上窗帘,一边继续阅读、品茗,一边打开音响,满屋子充溢贝多芬《大公三重奏》华丽流畅、温馨浪漫的旋律,将自己与外界的一切喧嚣和浮躁隔离,彻头彻尾沉浸在村上的文字与音乐世界,感受严肃硬朗风格背后的贝多芬,享受这份除了完美纯粹的古典音乐外,别无它物的静美、静怡与静谧世界,让人生的另一面存在得更有味道,直到夕阳余晖一点一点坠入夜色。

就像喜欢《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先生为两个不是主角的人物大岛和星野营造出的“不完美”却独具魅力的世界,或“完美”的理想主义情怀一样,我喜欢这属于我的单调而纯粹的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美文、香茗、妙音,让这一个人的世界宁静致远。(甘肃总审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