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艺术

发布时间:2021-07-21

 

 

 

印章·天问一号祝融号

“祝融号”印章

 

 

印记初心

□ 韦晓燕/文图

提起篆刻,大家脑海里想的一定是手抓刻刀,在刻床上跟石头较劲儿的情景。你想象过用几千度沸腾的钢水浇筑印章吗?今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印记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上,展览主题印章《印记初心》就是由北京歌华集团、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钢集团、奥运印社的设计师和专家们共同创意制作。这枚印章由钢水浇铸而成,印面字体选用宋体,印坯采用“海水江崖纹”和党旗红、党徽金配色,寓意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谋复兴。这,是不是挺酷的?

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 “四绝”,是中国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中国印——篆刻,俗称治印,是以刀代笔为主要表现手段、在印章上突出表现中国特有汉字——篆体书法美的造型艺术。直观上看,篆刻印章的形式美就是把书法、章法、刀法加上气韵完美有机地概括于方寸之间,是书法、绘画与雕刻等艺术的缩写,旨在表现活泼自然的情趣和气韵生动的金石韵味,可称为书法的姊妹艺术。

印是古代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相互交往作为权力与凭证的信誉保证,是人们承认的代表官方和个人的符号。中国篆刻过去主要是以石材或者金属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篆刻自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篆刻艺术史可谓几经兴盛与衰落,从秦汉的发展到新莽的改革,再到宋代官家垄断造成的衰微,及至明清被文人学者发扬光大,形成多种流派。如今篆刻成为一种小众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印记”展在中华世纪坛已经连续举办三年。2019年的主题是庆祝建国70周年,2020年的主题是决战脱贫奔小康,今年则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展览主办方一如既往秉持大众篆刻艺术的理念,将篆刻发展历史、艺术性、印章字体、印章材料和制印工具等作为展览辅线,充分体现新时代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而展现新时代大众篆刻艺术的表达方式,也让篆刻从小众艺术变成被大众广泛喜爱和参与的一种艺术形式。

今年6月11日至7月25日,《印记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展览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部分,收集了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的340多枚大众篆刻作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独具特色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辉煌历程和丰功伟绩,表达了人民群众“鉴印忆党史,永远跟党走”的赤诚之心。

此次展览印材非常丰富,除了石材、陶瓷、木材等传统用材,还有金属、树脂、亚克力、水晶、实木+金属漆、高铝耐火砖、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石墨等新材料,多达20余种。同时,印章设计制作采用电脑设计、IPAD篆刻、机器刻制,还有3D 打印,彩色喷绘等新技术。可以说新内容、新字体、新科技、新材料、新造型、新设计正在赋予中国印文化和篆刻艺术更加丰富的新时代特征。例如,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公司员工设计并使用3D技术打印制作的“俄国十月革命”这枚印章,印材采用树脂和木质材料。印章上方的雕塑是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象征十月革命的胜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由北京于小菓点心模具博物馆的设计师创意制作的,印材采用木制和亚克力材料,创作者在造型上,特意构思了一只吹响的小号,寓意着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枚印章,它的印材鲜为人知,是这次展览首次推出的由中国建材集团彭寿院士和中钢集团王运敏院士他们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材料——玻璃微珠,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圆球粉末状的非金属材料,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俗称它为“工业面粉”。以前这种材料依赖进口,现在咱们的央企已能批量生产了,实现了进口替代,解决了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这次展览的许多印章都选用了这种新材料。

《印记初心》参展单位达150多家,其中有大量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中学生的作品,展览集中体现了大众篆刻推广普及所取得的成绩。展览中,“八七会议”这枚印章很有特色,它是由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创意制作的,印材采用琉璃和木质底座。印章记录了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据介绍,国网公司的职工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对推动国网公司持续创新和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他们已在全国各地建成了120多个国网印吧,培养了众多的大众篆刻志愿者,在这次参展的340多枚印章中,各地国网印吧提供的作品就多达59个。

这次参展作者最老的是82岁的篆刻家韩天衡,而年纪最小的的则是一位只有1.5岁的小小“篆刻家”,它的名字叫“点石”。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位年龄只有1.5岁的“篆刻家”,是由浙江大学老校长、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领导的人工智能团队开发的机器人。印章的印面内容是“引进来 走出去”,印材采用陶瓷和水晶滴胶。展现了新时代大众篆刻在科技赋能下的日新月异和丰硕成果。

用印章见证和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前进步伐,也赋予了篆刻艺术新的生命活力。“工农民主政权”这枚印章,在这次展览作品中别具一格,它是制造复兴号的企业——中车集团青岛四方公司职工设计制作的。印材采用了透光性较好的光敏树脂材料。四面雕刻着当年代表们开会的场景。这枚印章记录了1931年11月,中共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的历史瞬间。“乒乓外交”这枚印章,它是由威海石材博物馆的篆刻爱好者设计制作的,印面内容设计采用乒乓元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枚印章生动记录了1971年4月,毛泽东主席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从而推动“小球转动大球”的重要历史瞬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枚印章,是由中国通号集团的同志们参照铁路信号的“活化石”——号志灯,采用3D技术打印制作而成。电影《红灯记》的主人公李玉和,当年就是提着这盏号志灯,指挥列车安全运行。今天,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打造的智能化铁路通信信号系统。这枚印章更寓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篆刻这种古老的艺术,曾一度被人们视为“雕虫小技”,如今又重新崛起,从近几年的篆刻展品中我们看到,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采用了新字体、新材料和新工艺,在题材和内容上,坚持与时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印记初心》展以260个党史词条刻制的印章,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伟大成就,以及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和崇高使命,激励人们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展区一角

展厅的“草鞋墙”

展览图片:北平学生欢迎解放军入城

展区的石库门

展览图片:参加入城式的步兵部队从西直门入城

展览实物

 

 

 

革命的足迹

□ 阎谨/文 黄晋晋/图

 

每一段伟大的征程都会留下无数奋勇向前的足迹。沿着这些足迹,人们才能够回溯艰苦卓绝的来路上那些曾经的求索和奋战、坚守与牺牲。今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共展出图片、照片和实物展品共280组件。它们就如同一个个深深的足迹,为我们生动还原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历程。

一本宣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隔着仿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门洞,静静泊着一艘木质的红船——展览第一部分“东方破晓”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要陈列的是新文化运动和党的“一大”至“四大”期间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有一本纸张泛黄的薄薄书册,是陈望道翻译的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

1920年初春,陈望道先生接受了全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任务。为了更加心无旁骛地译书,他回到浙江老家,在柴房里用板凳搭起“书桌”,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天,心疼他的母亲包了粽子,配上红糖,让他补补身体,没想到他只顾全神贯注地推敲字句,竟把墨水当成红糖蘸粽子吃了,还对母亲说“可甜了,可甜了”……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到这段故事,动情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先生用平时五倍的精力完成了翻译工作,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也让当时中国更多的先进分子尝到了真理的味道。他们在这真理的指引下,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投身于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伟大事业。

一份誓词:永远跟党走

来到展览第二部分“星火燎原”,最令人震撼的是一面“草鞋墙”:1934年,农家女子陈发姑的丈夫、红军战士朱吉薰随部队北上长征,从此杳无音信。但陈发姑始终坚信红军和丈夫一定会回来,每年为丈夫打一双草鞋,即使双目失明也不间断,到去世前共打了75双。

在“草鞋墙”对面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份陈旧破损的入党誓词。1931年1月,江西省永新县北田村农民贺页朵被批准入党,写下了这份誓词。誓词的24个字里有6个错别字,其中“严守秘密”四个字都写错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贺页朵对党的忠诚。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将自己的榨油坊设为秘密交通站,为东南特区及红军搜集情报、运送伤员和食盐药材。红军长征后,贺页朵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了严守秘密,他将入党誓词用油纸包好,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直到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永新,贺页朵才将这份珍贵的誓词交给了他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巨大的困难和危险面前,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根据地人民,都从未改变“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

一截衣袖:燃起全民族救亡的火焰

进入展览第三部分“中流砥柱”,全民族抗战的画卷徐徐打开:国共合作抗日旗、八路军击落日机机身做的铝碗、有周恩来亲笔题字的日军地图、印着“庆祝胜利”的背包……与这些有着鲜明战争色彩的文物相比,一截衣袖似乎不那么显眼。但是,这截衣袖上留下了一二·九运动受害者的斑斑血迹,这也是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的历史印记。

1935年,由于日军侵华的加紧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北平学联的领导下,北平各大、中学校的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游行,虽遭军警的镇压而毫不退缩。12月16日,万余名北平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更为浩大的示威活动,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怒吼。他们的英勇斗争带动了广大工人、农民、市民,使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起来。

毛泽东主席在回顾这场运动时说:“青年学生好比是一二·九运动的柴火,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用火一点。点火的人是谁呢?就是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场大规模抗日爱国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一封慰问信: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你们为了保卫人民翻身的胜利,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解放,自觉自愿的奔赴前线,不顾饥寒风雨,冰天雪地,跋山涉水,驰骋千里,运粮运弹药,抢救伤员,保证了大兵团作战中充分的供应转运力量……同志们:你们辛苦了!……”这是展览第四部分“夺取胜利”中展陈的一封慰问信,收信人是淮海前线全体参战民工。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打响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源源不断地为我人民解放军输送物资、转运伤员。据统计,三大战役累计动员民工达880余万人次、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也必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沿着先辈的足迹,一路走到展览最后,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到这里,展览就结束了,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在延续,还将不断打开新的篇章,留下新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