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走过你,来时的路

发布时间:2021-07-07

 

 

 

编辑手记

遥望罗霄山脉、探寻那些革命遗迹、延安宝塔秀、雨花台的温柔,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追忆寻味红色故事,踏着先辈的足迹,走在红色道路上,汲取着奋进的力量。

峥嵘岁月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内心澎湃、波涛汹涌,有心酸、感动、不舍与骄傲,百感交集,此生无悔入华夏。

百年前,是你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护我中华。百年后,我们站在你们深爱的土地上,仰望你们曾看过的星空,与你们隔空对话:“山河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您看到了吗?”

酌水知源,不忘衔结。党和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壮丽篇章,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惟愿踏着前人修出的路、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因传承而不灭。百年后,我们就是你们。

 

 

红色清凉山

 

腊子口战役纪念杯

 

为人民服务

 

延安党徽广场

 

红色战旗村

 

井岗山红军造币厂

 

井岗山革命博物馆

 

井岗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 本版图片由刘建雯 李春峰 梁伟志 徐劲柏 潘晓丽 尹振中/提供

 

 

探寻那些革命的遗迹

□ 文/周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奶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的叙述中,在那个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共产党犹如“定海神针”,稳住了中国这艘动荡不安的“大船”,为中华民族点燃了希望的火炬,并指引着这艘“大船”得以继续航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了解到新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壮大的曲折历程,体悟到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感悟红色文化,除了书本的汲取,也少不了实地的追寻和感受,况且红色文化遗址带来的更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对于我来说,对于红色文化的追寻,每一次的出行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玩,更多的是一次历史的洗礼与使命的承接。

贵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景区、黎平会议会址、王若飞故居、苟坝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等,为贵州建构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革命足迹图”。而我也有幸,在岁月静好的今天,以一颗朝圣者的心,追寻红色足迹,走进遵义会议旧址。

去遵义并不是一时之兴,而是长久以来的梦想。对于这个闻名已久的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从贵阳到遵义的120公里路程里,在匆匆而逝的青山绿水中,我满怀激动,遥想着自己即将揭开遵义会议会址的神秘面纱,跨越历史岁月的长河,去见证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那段伟大的转折。

一下车,我便直奔此次的目的地——遵义会议遗址。远远望去,青瓦灰砖的建筑群,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似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映入眼帘。

临近纪念馆门前,一股浓浓的岁月气息扑面而来。由毛泽东同志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更是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而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楼上的一间小房内召开。

会议室呈长方形,室内陈设基本上还原了当年开会时的原貌。会议室里古朴的桌椅和泛黄的照片,似乎在默默地向我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那伟大一刻。

1935年,遵义会议这里举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

而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则是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的订书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信、皮包电话机等,以及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似乎在诉说着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人如何在这里运筹帏幄,部署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利前进的道路。

陈列馆里的枪炮子弹、军用品、油印的党章宣言、桌上的马灯、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每一件文物和图片都在向人们讲述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握住那根渡江时用过的粗麻绳,我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那激战的枪声,看到了强渡乌江时勇士们那前仆后继的身影,嗅到了马蹄声碎的娄山关头那弥漫着的硝烟……

我轻轻地走在遵义会议旧址的石板路上,思绪在历史与现实间来回穿梭。毛泽东同志衣物陈列馆、博古同志旧居……回廊里、天井中、旧居外,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迹,一次次的震撼、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内心也不免多了几分凝重与深沉。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沿着红军在贵州走过的足迹,探寻那些革命的遗迹,感悟那些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

 

 

 

雨花台的一抹温柔

□ 文/贺芳菲

记忆中,雨花台一直承担着厚重的纪念意义。它就像饱受苦难的南京城缩影,除了凝聚六朝神韵,一直以烈士陵园而闻名。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同年12月12日,为缅怀被国民党反动派在雨花台杀害的近10万革命先烈,南京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在中华门外一公里许的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的决议。

此后,烈士雕塑群像、烈士墓区、纪念馆、纪念碑陆续建立,丰满了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形象:它沉重,象征着无数为正义而流血牺牲的先烈们在此沉睡;亦厚重,用一座座石雕石碑告诉我们,时过境迁,那段历史仍不会褪色。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拾阶而上时看到的烈士群像,这九座雕像,有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工人、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怒目圆睁的农民、临危不惧的女干部、咬牙抿嘴的小报童、充满胜利希望的女学生,他们是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烈士生动地再现;也不是在雨花台主峰上矗立的纪念碑,和碑前立的一尊5米多高、以“宁死不屈”为主题的革命志士青铜塑像,以及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的《共产党宣言》等3篇经典著作。

我印象最深的,是纪念碑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投喂一大群白鸽。不知是烈士陵园豢养的,还是因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近50只雪白的鸽子被吸引而来,在广场中央缓慢踱步。它们看起来柔软可爱,不害怕人,偶尔会飞落在游客肩上、胳膊上,偶尔也会突然成片飞起,但飞得很低,缓缓降落在不远处。

蹲下来与这群小精灵视线平齐的时候,纪念碑、青铜像和天空都成了背景。雨花台上空的天似乎总是灰黑的,纪念碑和青铜像总是冰冷的,但这群白鸽像划破阴翳的闪电,似乎总在提醒我们,黑暗之中总会有一道裂缝,渗出希望的光亮。

大三那年,按照课程要求,我们需要拍摄一支故事片。片子主要从一片空旷且绿树成荫的场景里徐徐展开。

“要不去雨花台公园?”

组员的提议,让我略微惊讶。雨花台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饱含沧桑的“烈士陵园”,我竟忘了,这也是个生态极佳、简单纯粹的“生态风景区”。

那年,从早秋到初冬,我们见证了雨花台公园郁郁葱葱的树叶由绿转黄,再片片落下,被园林清洁工扫成树叶冢,堆在长青的草丛中。这是绝佳的收音场所,你可以听到落叶和草相互摩挲的声音,偶尔一声鸟鸣或自行车经过的碾压声,安静,却又带着自然的生息。

这里的秋冬不是漫天皆白,也不是只有秃枝落花,而是绿有绿的深邃,黄红有黄红的耀眼,即使底色大致相仿,也能仔细发现颜色之间的参差,表达生命的多元。

雨花台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为何它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也像灵动飘逸的小姑娘?

直到今年,机缘巧合,在天朗气清的春季,我又一次来雨花台逛逛。这次,记忆中的石雕石像、青翠茂林依旧在,但雨花台又多了一分轻盈之姿。

蓦地,我顿悟了。我们留存的那些惨痛的集体记忆,不是用来加深仇恨、睚眦必报、沉沦其中的证据,而是提醒我们,盛世来之不易,我们世世代代不能遗忘初心,不能让烈士的热血白流。雨花台用它多变的仪态,早已向我们诉说了这番道理。

 

 

 

遥望罗霄山脉

□ 文/棁曦

遥望罗霄山脉,漫山的翠绿被蒙蒙细雾裹着,隐约可见轮廓。随山势的起伏,公路蜿蜒展开,望向车窗外,目光时而与陡立的山崖撞见,时而随低缓的洼地延伸。驶入井冈山市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大路旁参天的松柏、中心区雅致的公园、大小矗立的纪念馆、熙熙攘攘的游人,还有呼吸间空气潮湿的味道。

如今,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旅游胜地。5年前的春天,我曾怀揣红心踏上这片热土,不想留下的第一印象却是温润与翠绿。走走停停,遍访革命圣地,早已被景致迷住双眼,更勾起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追忆和藏于内心的炙热与红彤。

1928年4月28日,朱毛会师罗霄山脉,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大旗举得更高更牢。

就在一年前的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毛泽东同志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于是有了文家集结、三湾改编、引兵井冈,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支工农军队,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当时的队伍难言壮大,却发出史诗般的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是什么神明的预见,而是在最黑暗的时刻面对失败时最深刻的思索,靠的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靠的是强烈的历史进取心。

另一面,三河坝分兵后的朱德,队伍走到天心圩,各级干部纷纷离队,队伍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的态势。关键时刻,朱德站出来,在召开的军人大会上讲,“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革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朱德慷慨激昂的陈述,衬托出他胸中的信心与激情。正是出自内心的必胜信念和坚定意志,其话语才尤为铿锵有力。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井冈山保留下的革命火种,在黄洋界打退敌人围攻,坚守并扩大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那时这地的革命者,没有丰厚的物质条件,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无暇细品秀美河山,只将起伏群山,盘旋山道作为固守的阵地。但当他们怀揣百折不回的执着走向世界时,表面一无所有,实则给国家和民族、给全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说,人活着必须要有精神。百年前罗霄山脉旌旗招展,制胜的力量正是来自精神、来自信仰、来自内心的力量。内心有力量,精神方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方向。

追忆往昔,立足当下,放眼前程。你若再遥望那罗霄山脉漫山的翠绿,定可见心中盛放的映山红,镶着金色的光芒。

 

 

 

延安宝塔秀

□ 文/石志藏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这首歌颂延安宝塔山的诗,对我们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不仅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且那时每个学生都能默写背出。

盼望去延安,一直是我藏在心里的红色情结。

那天,当我怀惴激情,跨越数千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时,当地已是掌灯时分。听说从前去延安,交通十分不便,如今不仅开通了飞机,而且动车转西安也可抵达。吃罢晚饭,我隔着延河欣赏建成不久的“宝塔灯光秀”时,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表达。高耸的宝塔在彩灯的陪衬下,熠熠生辉,一会儿红,一会儿黄,“宝塔灯光秀”以整座宝塔山西侧的山体崖壁与延安宝塔为“银幕”,以延河与河岸景观灯光,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的山体景观灯光为表演辅助,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光合一、有情有景地描绘党在延安与陕北艰苦卓绝13年的奋斗故事。在《延安颂》的庄严旋律中,延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枣园的窑洞、延安大学的窑洞群、清凉山等,通过三维构建的方式,以裸眼3D的视觉创意形式,一一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为观众带来对延安、对陕北、对长征的全新感知。

朋友告诉我,在宝塔山山体崖壁上进行的多媒体灯光表演,面积有一万五千多平米。

初到延安,宝塔山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着我。夜不能寐,我就决定次日早起去登宝塔山。夜晚梦一个接着一个,虽然没有“双手搂定宝塔山”,却也在宝塔脚下转悠了几个来回。

尽管入夏,但延安的清晨仍有寒意,直到我跨越延河大桥,登上宝塔山时,终于浑身冒了汗。

站在宝塔脚下,我从多个角度仰视。从昨晚的亦真亦幻,到现在的身临其境,我拧了一下手臂,生痛!才感到这是真真切切站在宝塔面前。

我贴身拥抱塔身,离开时看到自已脸颊上的汗珠已然印在古塔的基砖上。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古塔旁边有关于宝塔山及宝塔介绍的碑文: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始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为楼阁式砖塔,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其中,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为著名。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历史文物与革命旧址合二为一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宝塔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更是革命圣地的红色象征。

40多年前尚读初中的我,读到贺敬之的《回延安》时,我是多么想来宝塔山见宝塔,这成为一个宏大的夙愿。如今,这座宝塔巍巍然耸立在我的面前,我除了感叹,还是感叹!宝塔举高临下,可以俯视鳞次栉比的延安城,凤凰山、清凉山以及山上清晰可辨的窑洞遗址,还有穿城而过的绵长的延河……想到了城中的抗大、鲁院,还想到了杨家岭、枣园,以及在杨家岭召开的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置身宝塔山,遥想当年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领导全国军民进行的八年抗战,以及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包围进攻,还有那一拔拔热血青年历尽艰难,奔赴革命圣地的壮举,可歌可泣。

太阳冉冉升起,温暖的阳光洒在延安城上,街道开始变得繁忙,不远处的凤凰广场上,当地的居民正在健身,“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高亢激越而熟悉的曲调,仿佛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