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艺术

发布时间:2021-04-20

 

 

 

 

《北京风光》(水印木刻藏书票)

《鱼读月》(杨可扬藏书票代表作)

《刺猬》(存世最早的德国藏书票)

《堂吉诃德》(西班牙铜版藏书票)

《晨鸟》(木刻藏书票)

 

 

“纸上宝石”藏书票

□ 韦泱/文

何谓藏书票?这是贴在书籍扉页上的一种小小的装饰画片,是书籍收藏者自己拥有的一种艺术标记。票面上有拉丁文“EX·LIBRIS”的字母,这是国际通用写法,意即“藏书的书票”,配上藏书者姓名,组成专用书票。它方寸之间,充满艺术趣味,被誉为“纸上宝石”。

藏书票溯源

藏书票是舶来品,起源于德国。现存最早的一张藏书票,约在1450年间。这是一幅黑白木刻画,画面上是一只刺猬,嘴上衔着一枝野花,脚下落叶缤纷,画面上部的纸卷上,有一行德文,大意是“慎防刺猬随时一吻”。这欧洲的藏书标记,与中国的不一样。我国古时从唐朝起,一直沿用至今的是藏书印,即在自己收藏的书上,钤上红色印戳,这可称是篆刻艺术的展现。

上世纪初,欧洲藏书票传入中国,国人开始制作和使用藏书票。九十年代初,我国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在出版于1913年的《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一书中,发现封面内贴有一张《关祖章藏书》的藏书票。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一盏烛灯下,在满屋古籍丛中,正陶陶然展卷阅读。据查阅,这位关祖章是广西苍梧县人,早年留学美国伦勒斯工艺学校,回国后任职交通部工程师,梧州工务局局长。他虽是“理工男”,却很有传统文化素养,他使用的藏书票,就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意味。

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藏书票,则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在我国萌芽。最早使用藏书票的是戏剧理论家宋春舫先生,他是浙江吴兴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留学瑞士,获日内瓦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教清华、北大、东吴大学和国立青岛大学。在研究戏剧理论的同时,他喜欢收藏戏剧书刊,1931年他在青岛建造了自己的藏书楼,名曰“褐木庐”。梁实秋赞叹说:“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宋春舫还编有《褐木庐藏剧目》,并开始使用《褐木庐》藏书票。之后,由于鲁迅先生的介绍和收藏,以及作家叶灵凤在1933年发表国内第一篇《藏书票之话》文章,我国木刻家李桦、唐英伟、赖少其等人身体力行,开始投入藏书票创作。

艺术的审美情趣

藏书票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微型美术作品,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构图形象。每张藏书票的构成,主体是一幅图画,人物、风景、器物等等(也有人完全以夸张文字造形),但构图简洁生动,却是这种图画的特色。再配以精心设计的字体,如“EX·LIBRIS”,如“某某藏书”,或是一句关于读书的格言,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及作者用铅笔亲自签名等。这是画与字组成整体的形象画面;二是它的寓意清晰,经久耐看。每一张藏书票,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但总与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著名版画家杨可扬先生的代表作《鱼读月》,是在一个清朗的月夜,一弯清澈的泓水,三尾小鱼追逐水底的月影。那么,人读什么呢?寓意不言而明。这种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是优秀藏书票应该具备的品质,它使观者享受到艺术的美感,启迪心智。

创作技法面面观

藏书票一般都由版画家创作完成,因为这一画种便于印拓复制,少则几张,多则几十张上百张。版画家制作藏书票,多以材料为媒介,以木板为材料的称为木刻或套色木刻,还有铜版画、石版画等形式,这些都是创作藏书票的常用技法。

一、木刻藏书票。这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画家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一般是黑白分明的单色木刻,有的粗犷奔放,富有力度,有的精雕细刻,纤细入微,都表现出画家的匠心独运、简洁明快的刀法。

二、水印木刻藏书票。这是用套色版画方法创作的藏书票,水印木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也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版画艺术。它运用少量的色彩,可以套印出丰富和谐的色调,给人以湿润、明艳、浑然天成的艺术韵味。

三、铜版或石版藏书票。这种制作方法国外较多,以铜板或石板作底面,用硝酸腐蚀、铁盘、砂砬研磨、刮刻等,再行拓印,其效果比较逼真,有丰富的层次感,类似素描。

四、丝网版藏书票。这是借鉴现代绘画手法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它的材料是用绢丝、尼龙、涤纶等做成网框,配以油墨或彩色颜料,效果如同水印木刻。其它还有纸版画、塑料版画等。同时,电脑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藏书票的制作提供了更多便利。

发展现状之我见

藏书票在国际上已流行了几个世纪,但在我国起步较晚,真正开始进入发展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老版画家李桦、李平凡等倡议下,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机构“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开始办藏书票展览,并参与国际藏书票各种活动,推动了我国藏书票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随着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兴起和繁荣,作为一种相对较为小众的艺术品,藏书票也因交流和交易,从而形成了收藏市场,并有较快的扩容趋势。至此,藏书票从最初贴在书上,作为装饰的实用功能,逐步演化成收藏功能,有了量化的经济价值。

我以为,首先,藏书票成为收藏品,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下,因网络的发达,分化了纸质书的阅读群,而能成为书籍收藏者则是凤毛麟角。其次,藏书票有了经济价值,且不断有升值空间,价格往往超过一本书,爱书人就不舍得免费贴在书上,导致书与藏书票的分离,也使藏书票独立成为收藏品,爱书者的精英走进了收藏圈。再次,藏书票走向市场,促进了画家的创作热情,更多的画家投入藏书票的创作,推动了它的繁荣。总之,藏书票爱好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为这一艺术得到普及和提高,打下了扎实基础。

 

 

 

1981年发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宝钗扑蝶”

2020年发行的 《红楼梦》(第四组)“湘云眠芍”

2014年发行的《红楼梦》(第一组)“梦游太虚幻境”

2020年发行的《红楼梦》(第四组)“三姐还剑”

2014年发行的《红楼梦》(第一组)“贾母接外孙女

1981年发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李纨课子”

2016年发行的《红楼梦》(第二组)“龄官画蔷”

 

 

方寸间的红楼故事

□ 公孙欠谀/文图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其地位在四大名著中也居于首位。多少年来,多少人在研究《红楼梦》,《红楼梦》有过多少批本,出过多少版本和连环画,翻译成为多少种文字,还有,改编成多少种戏剧和影视作品,有多少画家以《红楼梦》为题材来创作美术作品,也都统计不过来了。

中国邮政部门多次发行过《红楼梦》题材的邮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正在滇西的一个小县城上里初中,也刚刚开始集邮。正值《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发行,我费了很多工夫才把一套《红楼梦》信销票集齐,不常用到的高面值票和发行量较少的“筋票”是很难集到的。

1981年11月和1982年4月分两组发行的《金陵十二钗》,同时还有《双玉读曲》小型张一枚,这也是文革后发行的第一套古典名著题材邮票,采用刘旦宅先生原画作品,将金陵十二钗在原著中最精彩的章节选取了十二个故事: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元春省亲、迎春诵经、探春结社、惜春构图、湘云拾麟、李纨课子、凤姐设局、巧姐避祸、可卿春困、妙玉奉茶。

由于当时发行量不大,加之多枚票面值符合当时邮政常规信函面值,大量的已经通过邮政消耗,现在存世的也不多了。1982年,我妈妈在昆明医学院(现在的昆明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我在离她400公里外的县里读书,面临中考,学习也不好。妈妈很着急,那时家里也没有电话,和我联系也就靠每周一封家书,鼓励我认真读书。妈妈用心地在给我的信封上贴的都是各种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当时最多的就是“宝钗扑蝶”和“探春结社”。“宝钗扑蝶”是4分面值,我清楚记得当时的平信邮资是8分,所以一次要贴两枚。邮票被我保存了下来,珍贵的家书却不知所踪。几十年过去了,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已经不太记得当时的事了,但我还完全记得当时妈妈对一个不懂事孩子教育上的无奈。现在我为人父,同样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体会到了“养儿方知父母恩”。

2015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从2014年开始,邮政部门又从小说的章节中按故事顺序发行了四组《红楼梦》邮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梦游太虚幻境、宝玉受笞、晴雯撕扇、鸳鸯抗婚、宝琴立雪、三姐还剑等被选入其中。

我整理现有的红楼梦邮品,更多的还是极限明信片。作为制作极限明信片载体的美术明信片不少,王叔晖、华三川、刘旦宅、戴敦邦等名画家先后有关于《红楼梦》的画作被制作成明信片,邮政部门还发过《红楼梦》题材的贺年有奖明信片,这些都是制作极限明信片的优质载体。《红楼梦》由于是文学作品,极限明信片的“定戳”成为争议,有的选择作者祖籍地或居住地,但多数人认为邮戳盖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金陵”,即今天的南京较为合适。

这几年,因为邮票主图和明信片主图不能完全吻合,部分片子还在寻找中。目前,《红楼梦》邮票已经发行到了第四组,按照小说情节的推进,刚好过半,由此看来,还应该有四组未发行,时间应该还要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其他形式表现《红楼梦》题材的邮票也可能再发行,比如戏剧和美术作品等,毋庸置疑,《红楼梦》故事还将继续出现在方寸中。

 

Tips

筋票:一套邮票中收集难度较大的一枚或几枚。一般产生筋票的原因是,发行量小于同一套邮票中的其他枚,也可能是因为大量使用或者投放量小,造成各枚邮票间的收集难度不同。

早年,邮票的主要职能是用于邮政通信,不同面值间的用量不同,常用面值发行量会大一些,不常用面值发行量会小一些,所以就会造成一套邮票中一枚或几枚收集难度大。市场价格也会高于其他枚,甚至超过整套邮票一半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