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预“建”未来 探寻企业大学本质

发布时间:2021-03-24

 

 

 

编者按:建行大学成立两年多以来得到了行内外学员、社会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近日,关注企业培训与人才发展实践十七载的《培训》杂志(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对建行大学进行了专题报道并于3月19日出版,其中就人才培养、企业大学管理及发展规划等话题对建行大学执行副校长陈孝周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三军易得,良将难求。一家企业大学是否只要拥有大体量、大预算,就能培养出具备洞见力、预见性、创新性以及匹配建行战略的人才?这是建行大学执行副校长陈孝周从戎马倥偬的金融一线来到建行大学这样一处共建共享、没有围墙的学院时,一直在思考的主题。他将建设银行的各部门各层级称之为建行大学的“客户”,“务实为‘客户’们做好量身定制的培训服务,这是企业大学的本质。”陈孝周谈道。

《培训》:您曾经在建行大学本部全体员工大会上提到,“作为一名‘老建行人’,来到建行大学工作是一种回归:一是职业的回归,二是精神的回归。带着回归的感恩,将满怀信心与大家一起努力,为打造特色化的企业大学而努力。”能否请您结合您的职业经历谈一谈,为什么您说这是一种职业的回归?一种精神的回归?

陈孝周:作为一名有30多年工作经历的老建行人,在知天命的年龄有幸到建行大学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是盘点升华一生工作实践经验的契机,也是将实践智慧和人生阅历进行分享传播的契机。多年前,大学毕业之时我也曾经做过老师,后来在建行工作了10年,继而在资产管理企业做总裁,21年后又回到建行体系来到建行大学。我希望站在不一样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理解金融、服务于大家。

金融是一个操作性、务实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建行大学借鉴了很多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员每次遇到问题都清楚可以找谁、该以怎样的思路来解决。“专业化”与“通用性”协同发展是建行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务实性”和“创造性”结合是建行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可以说,在金融人才培养领域,建行大学是不可替代的。

我自己一直对教育培训事业深怀热爱与敬畏之心,不管是在经营领域实战,还是到建行大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没有脱离我所深爱、深耕的金融领域。所以我才说既是“职业的回归,也是精神的回归”。带着反哺与回归的迫切,为建行打造特色化的企业大学而努力。这种心情,有点像战场前线归来的士兵,急迫地想要将战斗经验与感受升华为谋略和兵法,以此反过来助力和支撑经营与管理。

《培训》:从带领、服务于经济管理、资产管理,到服务于一所大学,服务于教育培训,您觉得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陈孝周:我把建行大学的服务对象——也就是建设银行的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称之为“客户”,因为他们是“听到炮火的人”。企业大学虽然有极为高远的立意,却也有极为实务性与服务性的一面,“客户”们都是带着问题而来;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非常直接——快速、系统化地解决客户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不抓培训工作的领导是不会抓工作的领导。只有通过培训不断补充新知,才能提高员工队伍的战斗力,才能赋能和推动经营与管理。所以,经营管理与教育培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干中学,在学中悟,金融与教育都是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美好的事业,这两点在建行大学得到了融合。

《培训》:您提到“为打造特色化的企业大学而努力。”请从您自身的角度谈一谈是如何规划并打造建行大学的关键特色的?

陈孝周:建行大学的特色在于开放合作、共建共享。我认为一流的企业大学不在于内部拥有怎样的硬件配置,也不一定要内部拥有多少专家学者,而在于能真正整合运用各种资源为我所用,资源整合的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金融在于“融”,融汇、融合、融通,企业大学与高等学府不同,建行大学以一颗开放的心态去整合一流的资源和师资,让各个领域最尖端的人才带来最新鲜的授课。立足于金融领域的特色,我们还将深化产教融合,与实际结合又不拘泥于实际,强化培养中高端金融人才。

每个企业大学都带着企业和行业的烙印,金融机构面向所有行业,所以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大学,建行大学是面向全社会各个行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建行大学秉承建设银行的为国为民担当基因,践行新金融理念,从成立伊始就肩负着服务社会的使命,将努力在金融和教育融合中探索更多为社会赋能的可能。

《培训》:您曾提出“办好金融机构的企业大学,一定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预见能力。建行大学要注重把握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把商业银行产品与综合服务结合起来,构建终身学习新生态。”能否与大家分享一下建行大学培养“创新性和预见能力”人才的着力点、相关思路以及重点举措?

陈孝周:建行大学希望培养具有创新性和预见能力的金融高端人才,我希望人才培养要“看高、看远、看透”。

看高即“方方面面比别人早半步”,锻炼创新性与预见能力。例如,说到“碳排放”“碳中和”“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这些词汇跟金融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上密切相联。建行大学就会邀请一流学者为建行学员讲授“碳中和与碳达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同样,光伏行业因为碳汇的产生,也许会有新的延伸和机遇。商业是一个彼此影响、互相关联的生态,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金融从业者应当提前了解与感知到的趋势。只有比别人早半步,战略才会比别人快一步,也就是田国立校长曾说过的“一切痛点皆是机遇”。我们的金融人才需要看到这些业务的发展,进行前置理解。

看远即“能看到宏观的发展”。金融背景的大学与一般的大学和企业大学均不同,虽然金融注重实践,但对人才的培养又不能拘泥于培养太具体的事务。我常常说,宏观上不对,微观上越努力,可能对机构、对战略伤害越大。20年来,金融的语境完全变了,所以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变化;科技手段的应用更让金融的整个业态天翻地覆地改变。过去的金融业、银行业不关注“小微”,只注重大型企业、大型机构,这是由于过去的科技与数据手段,不足以做到让每一个小微个体数据浮现而决定的风险防控措施。但是现在,每一个个体皆是数据节点,且个人非常珍视自身信用,所以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从原来的20%的大机构大企业延展到100%的大中小客户个体,服务性质与服务内容都要跟上相应的跃迁。

看透即“洞悉行业周期”。过去金融人可能只需要了解银行业,现在要了解很多行业,并洞悉这些行业的本质与周期,以帮助客户们穿越周期;以前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从业人员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完全割裂的,而现在客户的需求是一体化的,需要金融服务人员对银行、保险、证券都能全面了解。因此,去年建行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数字化的人才培养。科技每天在变化,金融每天在变化,数据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可以帮助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经培训与认证后的这批数字化人才是多面手、强应用、高理解的人才,他们的成长对金融行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培训》:在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背景下,您认为企业大学该如何“投身教育创新未来”?面对未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建行大学又有着怎样的规划?

陈孝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很多行业不得不加快了改变的步伐,对于建行大学来说更是如此。教育培训已不仅仅是形式上将线下课程转为线上的改变这么简单,而是在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背景下,从内核到外在均要激发创新的动能。金融如水,滋润实业,浇灌经济。水德近于道,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随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改变,建行大学将做到四点。

第一,面向未来,高科技化。建行大学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座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桥梁,加快推出一批高水平、被各方认可的科研成果,基于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教育融智和普惠服务。

第二,服务员工,更精准化。遍布全国的各校区、学院将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和专业强项,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区,更精准地服务于员工。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实践部门的信息交互,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

第三,服务社会,更沉浸化。赋能同业,服务社会,将金融的基本逻辑、金融的思维方式带给更多需要的人。

第四,服务战略,更实践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结合建行的战略,进一步深化业务板块的教育培训和业务研究职责,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影响力的培训课程、培训项目、培训教材、名师队伍和科研成果以服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