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数字茉莉花”
----——广西区分行“数字茉莉”平台拓展记
一朵小小茉莉花,生长出超百亿的产业
花农在交易市场等待交易
工作人员深入茉莉花交易市场调研
“茉莉之乡”承载了横州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期待
好一朵“数字茉莉花”
——广西区分行“数字茉莉”平台拓展记
■ 阮冰 邓勇
很少有人知道,世界最大的茉莉花产地,在广西的横县(今年撤县设市改为横州市)。每10朵茉莉花,就有6朵产自横州。
每年5月至11月长达半年的花期里,每天都会有近百万斤的鲜花,通过市场交易从田间流入茶仓。晚上十点钟,茉莉花开始吐香,缓缓渗入茶叶,开启“香飘天下”的旅程……
对于横州市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县级市,“茉莉之乡”不仅仅是一张地域名片,更是一个大大的产业依托,承载着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厚厚的期待。尽管产业集中,产值较大,但当地的茉莉花产业均以线下、现金交易为主,政府在全市建设了三个专业市场,花农、花商在市场中游走,使得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缺乏积累,相互割裂,整个市场面临诸多痛点:产业链条相互独立,政府难以全局监管;茉莉花无法溯源,花企产品品控很难;花商现金交易效率低下,又难以融资;价格不透明,花农议价能力有限,利益容易受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茉莉花产业的做大做强。政府亟需借力推动茉莉花产业新发展。
面对大市场、大客群,在旧有的思路面前,银行却无切口,难以提供服务,这使当地支行和广西区分行都感到很纠结。
在新金融理念推动下,广西区分行针对茉莉花产业现状,在总行普惠部、乡金部、数管部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确立了“建设茉莉花产业新生态,搭建茉莉花交易新场景,实现银行服务全面覆盖”的思路,与政府签订协议,为产业建设一套系统,为市场搭建若干场景,以金融科技畅通产业链条,以智慧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实现金融功能有效切入,形成“产业+数据+金融”的良性互动,构建“数字茉莉”新生态。
广西区分行多次对接区、市各级政府,使平台从设计之初就与政府的规划思路相互契合,明确了全市茉莉花新生态交易将通过建行联名卡实现。
崭新的“数字茉莉”综合平台利用建行的金融科技优势,重构茉莉市场新生态,搭建了“一朵云、一平台、一终端、四系统”。“一朵云”即茉莉花基础数据云,全面记录茉莉花产业数据。“一平台”即茉莉花交易管理与服务平台,包括农户微信小程序、APP等。“一终端”即智能电子秤,过秤实现计量计价和数据采集。“四系统”,包括政府监管系统、花价预测与发布系统、运营维护系统和溯源系统。平台覆盖了种植中的农资购买,交易中的秤量付款,加工中的品质监控,销售中的跟踪溯源,布局了从出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环节,建设了从田间地头到终端货架上的十个数字化场景。
“数字茉莉”十大数字应用场景配图
其中核心的交易程序可以简单概括为 “一放、二扫、三付款”。在交易时,花农将鲜花放置于智能电子称上,打开微信小程序,展示出二维码供花商扫描。平台通过网络自动将鲜花的数量、单位、总价等信息发送给农户。农户确认无误后,花商在手机上进行在线支付,建行根据平台指令从花商账户中扣划交易款转入花农的茉莉花联名卡,并通过短信提醒交易双方。整个过程最快可在10秒内完成。
“数字茉莉”还搭载了更多的功能。在平台上,花农可以实时了解茉莉花的市场交易价格信息,掌握了与花商的议价权;花商通过平台了解市场动态,及时掌握进场节奏;政府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也实现了发布市场指导价格的数据支撑。接下来,还留下了专门的数据接口,服务于田间管理、产地溯源、大数据分析,衔接上建行的普惠金融贷款“花农贷”和“裕农通”金融服务等等。
“数字茉莉”是建行系统内首个服务第一产业的金融科技平台,并入选“数字广西”典型案例。它的诞生是新金融推动业务拓新路、开新局的一个真实写照。自2019年8月上线以来,已发行茉莉花联名卡2.5万张,实现交易额6400万元,为花农授信金额达860万元。在这个平台上,建设银行与地方政府实现了“水乳交融”,如今“建行茉莉花卡”正成为横州市新的地方名片,政府全力推进茉莉花卡的普及。依托“数字茉莉”平台,广西区政府和当地市政府正在接续推进“产城乡融合”,融入“国际大舞台”,迈上“数字化发展”新阶段的政策和措施。2020年,横州市茉莉花综合产值达到125亿元。
一朵仅有4到12厘米长的茉莉花,竟生长出了超百亿的产业。
好一朵壮丽的“数字茉莉花”!
打通“信息孤岛”
■ 蓝琨 唐志宏
下午三点,广西横州市校椅镇的花农麻昌东扛着一麻袋茉莉鲜花走进石井鲜花交易市场,先在“数字茉莉”手机小程序上比较即时收购价,然后挑选一家采用“数字茉莉”智能电子秤的收购商,很快就完成了交易。
如今,在当地热闹非凡的茉莉花交易市场,挥动手机扫码进行交易已是司空见惯。
“手机上能看到各个企业的收购价,中间商不敢恶意压价、‘吃秤头’。我们也不用担心收到假币,还能使用茉莉花联名卡交易流水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麻昌东说。
看似只是交易方式的改变,背后却意味着对这个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链条的“数字化重构”。而承担这一重任的,正是广西区分行联合当地政府、联动总行打造的“数字茉莉”平台。
在旧有的现金交易为主的模式下,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供应链无序,交易不规范,价格不透明,供需不对接;价值链弱,“横县茉莉花”品牌认知度不足。反映在信息流的图景上,就是由小到大的三个“信息孤岛”:“花农信息孤岛”,表现为缺乏市场信息导致花农的议价能力极低;“监管信息孤岛”,表现为缺乏信息积累导致无法指导市场价格和指导生产;“品牌信息孤岛”,表现为现场交易导致真正了解“横县茉莉花”品牌的人群仅限于少数花商。
为打通“信息孤岛”,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数字从哪来”的问题,前提便是建设“数字茉莉”交易体系,推动鲜花交易由线下向线上转变,整合政府、花农、花商、加工企业等茉莉花产业链参与方,构建起一朵与茉莉花产业相关的“基础数据云”,为政府监管、价格指数、溯源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要用‘数字’破解茉莉花交易市场监管无序、交易不规范、价格不透明,花农生产积极性受挫等‘效率之痛’。”在推进“数字茉莉”平台建设过程中,分行针对产业“痛点”,运用“一秤、一卡、一指数”,让鲜花交易更公正、更便捷、可溯源。
“一秤”即统一推广使用集通讯、扫码支付、校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秤,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进行鲜花交易。平台实时记录茉莉鲜花何时何地由谁出售给谁等交易信息,自动合成完整的溯源链,形成交易大数据。
“一卡”即通过建行发行的“茉莉花卡”,花农和鲜花收购商通过“数字茉莉”手机APP扫码完成交易支付,茉莉花款实现实时到账,节省交易成本。
“一指数”即以交易大数据为基础对茉莉鲜花价格进行实时预测,形成和发布更精准、科学的鲜花交易指导价,通过“价格指数”保护花农利益。
“数字茉莉”平台的建设,开启了茉莉花产、供、销数据积累的大门。通过种植管理体系逐步获取30万花农、11万亩茉莉花等相关种植数据和农户数据;通过智慧交易体系,逐步获取超500户花商、超100家茶企、近20亿交易额的茉莉花(茶)交易数据和经营数据;通过产业服务体系,逐步链接政府政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产权交易系统等,实现G端数据采集;通过疫情监控体系,引流超40万用户关注“数字茉莉”平台,批量获取基础居民用户数据资源。这些都为茉莉花产业数字化升级创造了条件。
而依托“数字茉莉”平台建设,广西区分行已实现茉莉花联名卡发卡2.5万张,注册用户达5000户,实现交易额6400万元,交易量4600吨,同时带动裕农通活跃服务点300余个,并成功拓展了横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近10个机构账户,牵动了1.5万人行政事业单位餐补发放、1.2万人茉莉花补贴发放等生态圈链建设等。
与此同时,在总行指导帮助下,广西区分行结合横州市茉莉花花农种植特点与融资需求,在“数字茉莉”交易系统中引入评价与信用机制,借助总行“龙信商”公共数据产品,打造专门针对农户的评价得分体系,结合政府端花农种植补贴数据,实现了基于“龙信商”分值高低给予花农差异化的额度授信,充分利用数据赋能,创新研发推出了基于手机银行的个人支农快贷,即“花农贷”,解决茉莉花产业链上花农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难问题。2020年6月28日,首批“花农贷”支用。截至目前,该行已为花农授信金额达860万元,惠及农户1036户。
“数字茉莉”的创新,真正实现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对茉莉花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塑。
“数字茉莉”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横州市政府把建行列入当地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唯一金融机构,要将“数字茉莉”打造为当地乡村振兴样板;广西大数据发展局、南宁市将“数字茉莉”平台作为数字广西建设成果,列入“数字广西展示中心”典型案例;国家层面把广西横州市列入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推动数字乡村在广西横州市先行先试。
目前,依托总行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优势,广西区分行正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继续丰富横州市“数字茉莉”平台应用场景,在做好“花农贷”推广、上量的同时,加速“花商贷”“茶企贷”等针对茉莉花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产品设计开发,以新金融力量持续为横州市茉莉花产业发展注入动能活水。
从0到1
■ 姜崇建
“从0到1”,是创造新事物,是开启新路径,是播种新希望。
时任横县支行行长邱喜康从没有想过,“数字茉莉”的从0到1会与他的县支行工作历程交织在一起。
2018年邱喜康到横县支行工作,在与县长的一次闲谈中,第一次听到政府关于建设茉莉花数字化平台的感叹与忧思。
在县委县政府,在市场管理、数据管理部门,这几乎是大家一致讨论的话题。“父母官”们望洋兴叹的背后,搏动着为民谋利的赤子之心。
更没想到的是,当他把这个“难题”带回南宁自贸区支行,竟点燃了管辖行南宁五象支行以及广西区分行的创新激情,这把“火”还一直烧到了总行。
现在回想起来,“数字茉莉”的征程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离开0的。
探查痛点
既然事情闹出去了,就一定要做成。为此,邱喜康组建支行项目团队,首先从把握市场和政府的难点入手,一个痛点一个痛点地摸情况。
品质之痛。源头种植的品质和安全等方面无法监控、分级和追溯。企业缺乏品牌效益,横县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认知度不大,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效率之痛。茉莉花交易过程中,使用现金结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在收花到最后制茶的过程中,中间商过多,市场监管无序,交易不规范,价格不透明,“花贱伤农”现象比较明显,影响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提升不明显不利于脱贫。
产业之痛。零散式、碎片化的茉莉花交易,无法科学规范市场定价,形成统一的指导性价格,保护花农利益,也无法形成真正权威的茉莉花价格指数。供需不对接,花农无法直接面对茶商,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难度较大,茉莉花茶的销售和物流配送仍在线下完成,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动力之痛。一二三产配套体系不完善,当地企业供应信息和外地企业需求信息供需对接不充分,市场无法指导生产,政府缺乏决策支撑,亟需搭建“一点对全球”的电商网络打通销售和配送渠道。传统线下现金交易,难以累计银行流水和信誉的“大数据”,因此他们要想获得银行贷款是比较难的,融资难问题也比较常见……
理清堵点
一个平台的开发,市场调研和模式构建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需求的准确描述、构建符合需求的模式,才能搭建出具有生命力的数字化平台。
为充分掌握茉莉花产业发展的痛点,了解影响茉莉花产业升级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项目团队扎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走花农、访花商、进茶企、蹲市场,有时甚至自己亲自收花、买花,对产业链开展了全方位的调研。
为了更充分地掌握茉莉花发展供应链条情况、各市场主体具体需求和发展痛点,邱喜康带领项目团队通过多次走访花业局、花茶加工企业、花茶协会、乡镇收花花贩、花农、交易市场管理方等,逐步勾勒出茉莉花产业供应链条情况,并总结和提炼了茉莉花产业发展的特点。
茉莉花白天摘花,下午三点多至晚上七点进行交易;交易地点主要集中在三大市场;高峰期一个摊点每分钟成交茉莉花5-6笔;茉莉交易均采用现金交易,每天交易现金需求超过千万元。
茉莉花必须在八点左右进场做加工准备,因为茉莉花晚上十点左右开花,而茉莉花茶加工是茶胚运到横州市进行加工的,因为茉莉花无法运出外地加工;茶厂一般不直接收茉莉花,因为直接收花需要人力成本,而是由摊贩收花后再转售给茶厂,每斤再收取佣金。
茉莉花价格形成机制是由待加工茶胚量和今天的产花量形成;每天茉莉花价格如股票,甚至有时波动比股票还大;价格基本操控在十几个大商贩和茶企手上,花农被动接受价格。
切中肯綮
邱喜康带领的支行项目团队并不是单打独斗的。在完成了市场调研的同时,广西区分行的专业化团队及时介入,不仅指导支行的调研,而且组建了由广西区分行金科部牵头,第三方技术开发公司作为技术支持的联合开发团队,肩负起平台设计的全部责任,不仅于此,项目还盼来了总行的支持,迎来了总行“根在基层”调研团队。
在“数字茉莉”平台搭建初期,很多人对在线交易模式存在疑问:“线上交易用微信或者支付宝不就行了吗?”项目开发团队认为,微信和支付宝更适用于“个人付款至商户”,而数字茉莉平台需要解决的是“商户或个人付款给个人”的茉莉花交易场景,且数字茉莉还搭载了智能称重功能,以期提高交易的效率,提升客户的体验。
目前市面上的支付手段几乎都无法实现实时到账,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满足花农对于资金到账情况的及时掌握,平台就很难进行推广。基于对茉莉花产业现有交易模式的调研了解,项目团队坚持一定要解决“实时到账”难题。提出必须在监管政策和技术支持层面找到良好的结合点,从这一思路出发,“数字茉莉”项目团队进一步与区分行进行沟通,向多部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广西区分行资金结算、网络金融、个人金融、金融科技等部门经过多轮创新方案的提出、讨论、尝试实现、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实现、再打磨……最终打通了线上交易的关键一环“线上交易、实时到账、无手续费”,实现了平台线上交易“T+0”实时到账技术攻关,这种支付手段实现了既有支付方式上的功能创新,超越了微信和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
2019年8月27日,“数字茉莉”平台正式上线,“从0到1”也终于成为了现实。
“在铺就‘数字茉莉’腾飞的道路上,我仅仅是建设银行新金融实践的一个马前卒。然而让我一生难忘的是,有一丝新金融的活水流过了我的手,流入了生我养我的壮乡大地……”如今已回到区分行公司业务部工作的邱喜康,正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努力总结和移植‘数字茉莉’的成功经验,用新金融手段,推进从1到N的复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