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刘芳/摄
徐忠林/摄
编辑手记
寻味各地美食,我们愿意走街串巷,深入市场,但我们常吃的食堂,反而会被忽略。殊不知我们的习以为常可能是他人的垂涎已久,因为习惯所以平凡,但也因为习惯才显珍贵。所以,从本期开始,连续两期《味道》版,我们约您食堂见,让我们一起来品品食堂的美食。
美食何处不相逢
□ 孙林洁/文
如果你问我,行里食堂什么美食最得我心,那真的有很多。
是我刚入行时,县支行决算夜的那碗川汤;是离开家乡后,市分行一大早保温桶里的小米饭;是再次辗转异乡,早餐柔韧有嚼劲的油饼;是有幸借调总行三个月时间里,每一餐之后熨帖的酸奶。
决算夜的川汤,和家里的别无二致,粉条、白菜、红白萝卜,加上肉丸子,在沸腾的高汤中翻滚。不同的是,我要去食堂帮厨!在银行上班还要下得厨房?这是十七、八岁就参加工作的我始料未及的,看着新鲜的丸子在硕大的油锅中成色金黄,想到家里炸肉丸时,自己总是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抓一把解馋,不由地垂涎欲滴。我和同伴的任务,就是将结在一起的丸子一一分离,确保晚餐时,每一碗中的丸子都独立自由。
大锅煮,大碗盛,吃到额头冒汗,决算开始了,更让我始料未及的事也一一呈现。这个夜晚是要通宵不眠的;有人是会左右手同时打算盘的;错一分钱是会让集体紧张的;新鲜出炉的报表是会让全体欢呼的。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好文章是会自己从脑海心底往出涌的,那晚,我饱含深情写下一篇通讯《凌晨两点》,记录下那个从不刻意想起,却永远让我难忘的决算之夜。原稿现已遍寻无果,但那种场面带给我的鼓舞,一直在。
市行早餐的小米饭,是装在绿色保温桶里的,就着土豆丝,天天吃也不腻。这饭绝对考验掌勺者的耐心与手艺,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熬不融,水多了变成小米粥,水少了变成小米焖饭。初学者,总免不了水多了加米,米多了加水,一碗变成一锅的尴尬。地道的小米饭,须得稀稠适中,软硬适度,以筷子刚刚挑得起为好。吃时顺着散热快的碗边一划就是一口,温度刚刚好。最妙的是饭熟时,锅底出现一层锅皮,不同于锅巴的脆,锅皮既软又韧,品相口感与面皮相近,却又多一层米香,未亲尝者不能体会。
这样严苛的烹饪标准,没有一个小时完不了工,特别是大冬天,谁愿意早起?行里食堂吃一份小米饭,就成了许多同事的最佳选择。说来也怪,年纪越大,就对小米饭越钟情,瞅瞅保温桶前排队的,一溜阿姨、叔叔辈。一位记者朋友,这天突然馋起了小米饭,发来微信让我鉴别米与水的比例。图片上,一把卷尺赫然在量碗边,那份对一碗成功小米饭的渴望溢于言表。也难怪,小米的好,人民作家赵树理早有诗为证,“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爱稀你就熬稀粥,爱干就把捞饭捞,磨成糊糊摊煎饼,满身窟窿赛面包。”如此,怎不让人爱不释手?
如果说小米饭的好有诗为证,那山西分行食堂每周一早餐的油饼,则绝对有情加持。油饼不大不小,不软不硬,厚薄适中,色泽金黄,嚼着柔韧。放眼整个食堂,有一口油饼就一口菜的,有掰成小块儿用稀粥泡的,而我喜欢卷而食之。最喜早上的切丝类凉菜,土豆丝、红萝卜丝、白萝卜丝、黄瓜丝、西葫芦丝、榨菜丝,统统在油饼中央就位,去赴一场味蕾的盛会。同事看我吃得专注,目光充满疑问。我只能说,我这卷的不是凉菜,而是满满的乡愁啊。
家乡有种小吃,名曰卷薄馍,菜是一样的丝,馍却是烙制的薄饼。这个宅家最长的春节,素不喜晒朋友圈的我,放出手艺平平情谊满满的自制卷薄馍视频,还配上煽情的开头语,“这个春节没有回家,想念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味道。”感谢单位食堂,每周有油饼,聊解思乡情。
说到总行食堂,最让我幸福感爆棚的,是每餐后的那一小盒酸奶,仿佛在说“我关注你吃得饱,还在意你吃得好。”为追逐那个优秀团队的脚步,我定下“三个月读三本书”的小目标。诗书在握,不觉夜凉,掩卷思量,酸奶在旁,那次第,让人心生欢喜。当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想起不负信任的征途上,有这份小确幸,更觉时光有暖。
这一路的食堂吃来,如果非要让我给这些美食排序,我的回答是,排名不分先后,都合我的胃口。就如同前些时候一位年轻的同事问我,“姐,你的哪一段工作历程最快乐”时,我的回答一样——都很快乐,因为我都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想来,还要加一句:因为每段工作历程,都有喜欢的美食作伴,不亦乐乎。
一盅热汤
□ 吴著锐/文
秋去渐入冬,广东也增添了几分凉意。在这样的日子里,大概没有什么能比一盅热气腾腾的靓汤更温暖人心了吧。
都说广东的靓汤闻名全国,琳琅满目的汤谱唾手可得。在广东人眼里,如果一顿饭没有汤,那这顿饭就是不完整的。这,在单位的食堂也不例外。
靓汤,是单位食堂饭桌上的“当家花旦”,汤里食材层层叠加,变着花样凝练成鲜美的汤水,鲜味相互交织,浓厚香醇,是午餐和晚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喝当然是靓汤的第一要义,温暖,厚实,不油腻。除此之外,它还兼具养生重任,喝下这盅汤,仿佛就会长出满满的力气。
我们食堂的靓汤,既有朴实无华的家常滚汤,也有沁人心脾的原味炖汤。
常见的海带丝肉碎汤,是汕头市分行家常滚汤里的佼佼者。虽然这类汤只要水沸腾了、食材熟了便能上桌,但食堂丝毫不凑合、不含糊。新鲜美味是滚汤的第一要义,补充营养则是它的第二准则。加入海带丝、猪肉等易熟食材,在保证味道鲜美的同时,也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切成细丝的海带,跺成肉糜的猪肉,在飘着葱花的汤里,看起来碧绿清澈,闻起来清香扑鼻,喝起来浓郁鲜美,让人胃口大开。
不同于滚汤的猛火快煮,炖汤是将食材放置于炖盅内,采用隔水加热的方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不停咕嘟地“蒸”出来,有着清雅之气。
石橄榄炖汤,便是食堂众多炖汤中的经典。这种常年生长在深山林荫岩石壁或附生在多年老树上的草本植物,只需与猪骨一起,炖够时间,即汤色清亮,油星挨挨挤挤,十分诱人。而此时的猪骨质感也似乎变得微妙,不柴不腻,轻轻一扯,便可快速脱骨,轻易就能嚼碎,唇齿留香。当然,最为神妙的还要属那口汤,鲜甜之味皆已登峰造极,汤里簌簌腾起油脂和肉织就的香气,“嘶啦”地喝上一口,交织重叠的鲜甜直冲鼻息,任由汁水在口中横冲直撞,温暖、满足、不油腻,一口下肚,从头暖到脚,深入人心。
《有风吹过厨房》里有这么一句“没有哪国人会像中国人那样热衷于一碗汤。对于我们,一碗汤意味着滋养、关爱、蕴藉,所以它至少该是热的,是温暖身心的。”确实,忙碌工作之余,饮上这么一盅热气腾腾的靓汤,是与生活最好的“和解”方式。揭开瓦盖的一瞬间,醇厚的滚汤也好,清润的炖汤也罢,不仅能慰藉肠胃,更能感知温暖。煲汤人的心意,早已一点一点融入其中。
孙二娘的鼎锅
□ 饶云燕/文
慈利支行的食堂,头一味是孙二娘的鼎锅。
孙二娘是九十年代初慈利支行的食堂大师傅,早已退休离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支行食堂的大师傅也已换了七、八任。现在行里知道孙二娘的不多,吃过孙二娘鼎锅饭的更是没几个了。
鼎锅是以前湘西农村居家必备的传统炊具,生铁铸造,中间鼓起,底部锥形。在那些刻满岁月痕迹的土砖老宅里,无一例外还可以在火塘边看到悬挂在通钩上的鼎锅,经年柴火熏烤,外表往往黑乎乎的,可是用它来煮饭炖肉,真的是香味扑鼻,饱含人间烟火,让人充满食欲。可是现在生活节奏变快,除了特色民宿,农村里已没人用它,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可能见都没见过它。
当年敢把鼎锅搬进食堂里的,也只有孙二娘了。孙二娘姓孙,叫芳慧,本来名字挺好听的,因为嗓门大、脸堂黑、行事风格麻利,被行里人叫成了水浒好汉。
冬至的时候,孙二娘会记得给我们煮鼎锅饭。先把米洗干净,待水烧开后,再把淘好的米下到罐中,不滗米汤,一直焖到水干饭香,适时端下鼎锅,放在红泥小火炉上煨着,等员工下班,里面的饭也已被煨得喷喷香了。行里的姑娘、小伙儿们往往吃完了饭,还会抢食沉在锅壁上焦焦黄的锅巴。孙二娘有时候还会丢几块番薯进去,更是格外软糯香甜,好吃得不行。
每逢端午,为了照顾外地员工,孙二娘会应景给我们包粽子。提前准备好粽叶洗净,糯米绿豆泡好,用小瓷汤匙舀起糯米绿豆装入粽叶斗,再用一根竹筷插紧,顺手翻叶盖紧,然后粽绳上下穿梭,一拉一扯,一个三角形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包成了。一片粽叶能挤挤挨挨挂上一二十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包好的粽子一串串放进鼎锅,掺入滤好的草灰碱水,先大火猛烧至沸腾,再慢火熬煮个通霄。到了第二天,粽香从鼎锅盖子里顽强地溢出来,在食堂里氤氲着,弥漫开来,沁人心脾,告诉大家独一无二的鼎锅粽子出锅了,端午到了,夏天来了。
孙二娘用鼎锅做过的美食还有禾渣。土家民谣有这么几句“辣椒当盐,禾渣过年,一条裤子穿它几十年……”这几句话夸张地描述了土家人解放前的辛酸生活。其中,“禾渣”是土家人的一道家常菜,如今,土家人早就不用“禾渣过年”了,想吃随时都可以吃上,只是孙二娘当年的鼎锅禾渣是再也吃不到了。
孙二娘的禾渣不是菜场小磨推的现成的,是她自己用擂钵擂的。擂钵这个神器估计见过的人也不多,一种陶盆,呈倒置圆台形,内壁刻有沟纹,作用是在擂的过程中增加摩擦力。先将黄豆洗净泡好,放入擂钵后倒上适量的水,接着用茶木棒把黄豆在擂钵里捣成细浆。成浆后一次性加足水放入鼎锅里熬煮,快煮沸的时候要在锅里搅拌以免溢出。
禾渣煮熟后不盖锅盖,迅速加入油盐和切碎的南瓜叶、韭菜之类,就做成了乳白色带绿的禾渣。黄豆富含蛋白质,青菜富含维生素,做出来的禾渣清淡中带有乳香,色香味皆具,营养丰富。
谁知道一个土土的擂钵,一只黑黑的鼎锅,一锅简单的禾渣,一碗寻常的米饭,相遇后竟然会发生奇妙的反应。禾渣挥发出的撩人香气,浸入米饭的每一丝肌理,此刻很难保持理智,只能跟着本能,一碗一碗地扒饭。
一晃小二十年过去了,当年吃过孙二娘鼎锅饭的同事散落如星,我们的食堂再也看不到黑黑的鼎锅了。现在,行里组织退休老员工活动时,偶尔还是能看到孙二娘,嗓门还是大,脸堂还是黑,只是牙掉了、背驼了,没有了当年的精气神,只是提起当年的鼎锅,孙二娘的眼里还有光。
舌尖的“甜”
□ 姚璐璐/文
儿时的我总是爱吃各种各样的棒棒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关注牙齿健康的我就很少去接触糖了,可那种甜甜的感觉早已烙印在我的心中,治愈着我。
湖州地区好甜口,德清支行食堂中的糖醋里脊,更是成为了我心中的治愈系佳肴。那种甜,是可以甜进心里的甜。由于工作在一线网点,每天我都紧张忙碌地接待着各种各样的客户。作为大堂经理的我,时常会碰到一些情绪不佳的客户,偶尔也会受些委屈。但职业性让我一次次平复自己的情绪,以最适宜的微笑面对客户,用最温柔的话语安抚客户。亲切地微笑、大方的态度、规范的用语、标准的动作早就成为了我的日常职业习惯。
一次,解决完一起纠纷投诉后,我前往食堂吃饭,原本保持微笑的脸再也挤不出笑容,精疲力尽的我在窗口打饭。食堂钟阿姨好似看出了的我沮丧情绪,操着德清方言向我说道:“小姚啊,今天有糖醋里脊,甜甜的,可好吃了,能甜到心里去,吃了就能变开心呢!”“嗯,好啊,钟阿姨,给我打一份。”看到钟阿姨关心的笑容,心情一下好了大半。原来,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生活总要继续,甜甜地过更好。
吃着糖醋里脊,眼泪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转,内心五味杂陈,努力地笑笑,将糖醋里脊塞满嘴,酸酸甜甜的味道,刺激着味蕾,仿佛一下就给自己充满了“电”,接收到了来自食堂的温暖与关爱。
之后,只要心情不太好,有些负能量时,我便会去食堂打上满满一份糖醋里脊,甜甜的。在我心中,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关爱,食堂于我,不仅能解决温饱,更是我情绪的出口,嘴里的甜冲淡了工作中的苦,食堂的“甜”护着内心的暖。
酱牛肉的魔法
□ 张文童/文
初冬又至,天黑得越来越早。看着街上车水马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趣事。
那也是一个初冬的傍晚,加完班的我,饥肠辘辘赶回家。此时,爸爸妈妈正在吃饭。看到我回来,爸爸连忙为我准备好碗筷,而妈妈则从冰箱里拿了一块酱牛肉出来,侧刀厚切几片,码在小蝶里,然后摆到餐桌上。当我迫不及待地将筋头巴脑般的酱牛肉往嘴里塞时,突然想到,好像这个酱牛肉总是在我们一家三口都在家的时候才会有。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真是如此。为什么酱牛肉只会出现在三个人的餐桌上?难道这道菜有什么魔法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酱牛肉,其实是我们东营支行食堂做的。食堂大师傅的看家本领就是做熟食。卤猪蹄、卤鸡翅、卤鸡爪、香酥鸭、风干鸡、酱牛肉……每天做一种,天天不重样。尤其是酱牛肉,肉质货真价实,口感唇齿留香。我也总喜欢打包一份酱牛肉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份简单的美味。
渐渐地,酱牛肉就成了连接工作和生活的一个纽带,也成了父母眼中女儿爱吃的食物。而我也想透过美味的酱牛肉,让他们知道,食堂里每天都有好吃的饭菜。他们的孩子每天在单位都被好好关爱、用心照顾着。这份酱牛肉里浓缩着简简单单的幸福和不曾言语的亲情。一家人团聚在餐桌时,便会心照不宣地将它摆上来。这或许就是酱牛肉的魔法。
后来我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还是会经常从食堂买一块酱牛肉回家,让这个神奇的魔法继续生根发芽。
食堂酸菜
□ 黄兴富/文
酸菜,不论是在菜场或是在餐桌,本应不足为奇,但在开阳支行食堂,却堪称一绝。之所以称之为一绝,除了它“物以稀为贵”,只有在晚上开会或食堂添客时,为解应急之需才能吃到外,还在于它在色、香、味方面与大众酸菜相比呈现的独道风味。食堂的酸菜看着清淡,嚼着清脆,嗅着清香。
盛在盘中,乍看其貌不扬,与大众酸菜大同小异,细瞧却是晶莹剔透、青中带光、白中发亮,给人留下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玉盘盛来琥珀光”的华贵印象。
放入口中,酸菜口感清脆、脆而不硬、软硬适度。细心体验,既有瓜果的脆性,又不乏蔬菜固有的柔性,仅凭它在口中发出的“嘎嘣嘎嘣”的清脆声响,就足以撩起食友的强烈食欲。
吃在嘴里,酸汁四溢、清香可口,嗅到的是清醇芬芳,尝到的是恰到好处的酸味和若隐若现的甜味。就着葱油炒饭或是鸡蛋炒饭吃,堪称绝佳搭配,小碟酸菜,拌上些许辣椒,就上热气腾腾的炒饭,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不是山珍海味胜似山珍海味,如果你已鱼肉过腻,有缘吃上开阳支行食堂的酸菜,它定会使你沁入心脾、润入肠胃、胃口大开,饱餐之后,酣畅淋漓。
如果要论它的不足,就是极易诱使意志不坚的节食者放松节制,饭量总要较平时多添半勺。
其实,开阳支行食堂的酸菜特色远非以上所述,我的归纳描述有限,它的特色韵味无限。俗话说众口难调,但我很以我们食堂的美食为豪,觉得它可调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