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美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食源远流长。食材丰富多彩,做法千变万化,中华美食文化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民以食为天,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中华美食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文化孕育精神,精神产生力量。这力量,让我们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夺取了战胜疫情的重大胜利,能够欢度“中秋”和“国庆”佳节。
在欢庆佳节的时刻,我们既要吃出美味、吃出健康,又要杜绝浪费,勤俭节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编辑手记
塔城品美食
塔城位于新疆的西北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市区距陆路通商口岸巴克图只有17公里。塔城是个多民族聚集区,有29个民族,千人以上的民族有9个,主要以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为主。因为是多民族地区,在饮食方面兼容并蓄,有的菜品也是驰名全国的,如著名的“新疆大盘鸡”,就源自塔城所属的沙湾县城。
□ 成铁新
塔城的菜品虽然不成系列,但也有几样美食值得推荐。风干肉在新疆的北疆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咸肉”。每到深秋季节,把新鲜牛羊肉用盐和大蒜腌制后,挂在阴凉处,让自然风轻轻吹过,反复几次,吹去了多余的水分,风干肉便做好了。和湘川地区的腊肉相似,只是没有经过烟熏的程序。
早先的牧民,为了保存吃不完的肉发明了这种储存方法。新疆、西藏、内蒙等地都有风干肉,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吃法也有不同。
新疆最简单的风干肉吃法是清炖。大块的风干肉稍微冲洗一下放在锅里白煮即可,不放作料(连盐都不放),煮熟后盛在大盘子里,用刀旋着吃。这是最传统的吃法,是吃风干肉的原味。再配上高度的烈酒,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呀。哈萨克民族有“风干肉那仁”,就是把煮好的风干肉切成麻将大的肉块,铺在宽面片上,面片是用煮过风干肉的汤煮过的,一边吃肉,一边吃面,吃起来非常过瘾,但是有些油腻。以上两种吃法,不经常吃的人胃会接受不了,大块的风干牛肉吃不了两块就顶住了;过多的油脂,也不太符合现代人健康生活的标准。所以,吃风干肉一般都在旁边放一碟皮亚子(洋葱),一来可以解腻,二来可以化解油脂。
风干肉不但可以直接煮着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做风干肉抓饭。
我在塔城的一家农家饭庄吃到另一种做法的风干肉,比较健康。他家把风干肉进行了再加工。风干肉煮熟后,晾凉切片,热油下花椒粒,风干肉加葱姜蒜、红辣椒、干辣椒、皮亚子再回锅爆炒,有点类似于川菜回锅肉,暂且叫它“回锅风干肉”吧。看着很瘦的风干肉吃起来却瘦而不柴,因为是肥肉瘦肉一锅煮的,瘦肉吸收了肥肉的油脂。吃起来瘦中带油,咸中带甜,既有花椒的麻香、干辣椒的干香,又有红辣椒的清香,还有皮亚子的清甜,味道确实浓厚。这种做法比较适合城市人群。
我从塔城带了几公斤当年新做的风干肉回来。卖肉的老板指着挂在架子上的草膘牛说:“我的风干肉都是用这种牛做的,看看这牛油多黄!这是真正的吃草的牛,放心买。” 那是一块牛里脊肉,有一层一指厚的肥膘。把风干肉清洗后放在水里泡上两个小时,去去盐,直接放在高压锅中煮,二十分钟即可(煮时间长了肉没嚼劲)。凭着记忆中的印象做了一次“回锅风干肉”,自我感觉与上次在塔城吃到的味道差不多,上桌后极受欢迎,顷刻光盘。
在塔城什么肉都可以拿来风干,除了牛、羊外,还有风干鹅、风干鸡。最受欢迎的还是风干牛肉,因为牛的肉多,禽类风干后除了腿有肉,其他部位就剩下皮了。
塔城有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混血后裔,他们继承了俄罗斯的饮食文化,制作或改良了具俄罗斯风格的食品。大街小巷遍布俄罗斯风格的面包店和饭店,如:柳笆面包店、丽达面包店、俄罗斯人家等等。制作的面包奶香扑鼻,入口即化,和俄罗斯的酸列巴不是一回事。我在塔城喝到了自认为是新疆最好喝的格瓦斯(一种类似于啤酒的饮料),清凉甘冽,也不太甜,盛夏里喝上一杯,真可以脱去三分暑气。吃到的冰淇淋也是大城市里的冰淇淋无法比拟的,少了添加剂的味道,更多的是原始的奶香。
最具特色的是一个俄罗斯后裔制作的羊腿面包,她家制作的羊腿面包在塔城也算是独一家。有一期的美食节目《味道新疆》专门介绍了她家羊腿面包的制作过程。据这位高女士讲,她的太奶奶是俄罗斯人,嫁给了她的汉族太爷爷,到她这已经是第四代了,但在她脸上已完全看不出俄罗斯人的特征,整个就是一个汉族人。几年前曾经在她家吃过一次羊腿面包,那时候她的饭店还在城乡结合部拐弯抹角的一个平房小院里。现在的饭店是在原址上改建的,已经是一栋二层小洋楼了,院子干净整洁,花木点缀,最显眼的是那座具有俄罗斯风格的烤炉。这哪里是烤炉呀,分明就是一所房子,上面并排四个炉洞,旁边是成堆的木材。
她制作的羊腿面包,就是把新鲜的羊肉,经过她的秘方腌制后,包裹在传统酵母发酵的面饼里,捏成羊腿的形状,放在烤炉里闷烤,要烤两三个小时,所以在她家吃饭要提前预定。羊肉要用小羊,肉质嫩,容易熟。刚出炉的羊腿面包用餐刀切开后,顿时香气四溢,满屋飘散。包裹在面包中的肉块如板栗大小,每一颗都饱含汤汁。那面包的壳更是叫绝,用手工揉压出的面包壳不是很薄,烤制后形成了一层焦黄的外壳,很有嚼劲,经过了羊肉汤汁的浸润,外表焦脆,内里淳香。掰一块面包外壳夹一块羊肉在上面送入口中,顿时满口生香,让人欲罢不能。我在首府也吃过一种 “羊腿面包”,外皮很薄,个头也大,是用油炸制的,里面的肉馅太碎,和包子馅差不多,做得很精致,完全没有粗犷、原味的风格。
塔城的民间美食不止风干肉和羊腿面包,还有熏马肉。熏马肉、熏马肠在北疆地区的冬季比较受“追捧”。北疆地区寒冷,马肉是热性的,冬季吃了可以驱寒。
一碗蛙鱼满口香
□ 吴晓龙
临近下班时,一起出差的几位同事讨论起北京小吃,香脆的炸灌肠、劲道的炸酱面、独特的豆汁都让人印深刻,以至于入夜后,当大半个北京城都进入梦乡后,馋虫勾起美食的回忆,我辗转难眠,愈发想念家乡的一种美味。
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蛙鱼,经常让第一次听说的人摸不清头脑。实际上,它是山芋淀粉糊用沸水加热再冷却,并用筛网定型制作出来的。因其冷却后形似蝌蚪,所以被称为蛙鱼。它只能算是一种小吃,上不得酒席台面,因此也多被美食家们所忽略。
它既没有家乡的明帝捆香蹄那样和历史人物朱元璋扯上关系,也没有像窑湾绿豆烧酒那样因大运河古镇而得名,但它却是我童年的最爱。每每放学冲出校园,总要第一时间抢占位置,掏出口袋里的硬币或者毛票,对掌勺的奶奶嚷着,“给我来一个5毛的大碗!”
当时的我总是像一阵风般急不可耐,当我停住勺子时,多半已见碗底。只在长大后才有了细品的过程,前三勺是搅拌,勺子深浅翻转,黄瓜丝潜入碗底,晶莹的蛙鱼和香醋融为一体,辣椒油、香菜、碎花生、芝麻盐,偶尔还有榨菜丁跳出碗边。以前我爱它的酸辣爽口,回味甘甜,现在的我更喜欢品尝它的过程。同一碗蛙鱼,不同比例的调料能调出不同的感觉,恰如人生滋味,有时甜,有时咸,有时似辣椒的火热,有时像香醋的酸爽。
那时能吃到这种美味就是一种享受,不拘是5毛的一大碗,还是3毛的小碗,都能让放学后的孩童解馋。为了能多吃到蛙鱼,小伙伴们都期盼着零花钱,偶尔在路边捡到一枚硬币也能高兴半天。童年的乐趣就是这么简单,最让我在小伙伴面前自豪的可能就是比别人多转了几个巷口,多尝过一些有名的摊点。各家的调料各不相同,演绎出不同的风味和特色,仅辣椒就可分成干粉、油滋等做法,让人百吃不厌。
如今的蛙鱼大多已不是店主们自行熬制,而是样式统一,味道类似,再也没有了最初的独特韵味,但是它仍然是我最热爱的小吃,它大约就是家乡的味道,让人留恋。
后来,美食街出了一家二姐蛙鱼,店主衣着朴素,做什么都风风火火,她一直坚持着只收现金,第一次来品尝的客户偶尔还需要去隔壁换钱。但因其口感不错,名声却越传越广,渐渐也成为了美食街的特色。
说起做蛙鱼的过程,她总是自信满满,头上的两个羊角辫一翘一翘的。她坚持自己选材,自己手工制作,从不使用市场中批量生产的蛙鱼。想做好蛙鱼,首先得用好的山芋粉,质量不好的山芋粉做出来的蛙鱼,颜色太白,一点粉的黏糊都没有的,有很多商家放了食用胶,算不得原汁原味。其次得控制好火候,天不亮就生火烧水,用木炭烧出来的火能使水温更均匀,准备好的淀粉糊,在沸水与冷水的交替作用下,定型凝结,这冰火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她的秘诀。最后选择合适的调料。醋、酱油、甜油、胡萝卜咸菜(花生米、罗干子)、辣椒糊等原料都马虎不得,只有把好每一道材料关才能做出一碗地道的蛙鱼。新鲜出锅的蛙鱼味道顺滑爽口,夏天吃解暑,冬天稍稍加热后入口即化,温暖心脾。
夜更深了,我翻个身,带着对蛙鱼的回味,甜甜进入梦乡。
怕不辣
□ 贾文瑶
我酷爱吃辣椒,从小到大唯一不变的口味就是辣。
我妈曾经与我一样,同样嗜辣如命,后来她说吃完辣椒喉咙难受,引发鼻塞感冒,从此不敢吃辣,但因为我爱吃,仍会隔三差五给我做。
年幼及初中时,我妈做虎皮尖椒,辣椒剖开仅仅去除顶头儿上的籽儿,不抠筋,油稍微多一点,小火儿煎得表皮微微焦黄起褶皱,放酱油小火煨着,直至辣椒表皮与肉儿似连非连微微脱落,颜色是深沉的酱色,软哒哒的没了筋骨。那时我俩热爱那种火烧火燎的辣,空口吃。不抠筋的辣椒是真辣啊!刚出锅不能吃,辣椒要放凉吃,凉得透透的不带一丝热乎气儿,外表的冰凉暂时欺骗味蕾,刚吃到嘴里,冰凉不觉辣,随着味觉苏醒,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口腔越是火热,却越是需要辣椒的冰凉,筷子越夹越快,冰凉与火热交替,汗如雨下。
就着馒头也好吃,馒头馏得软软的冒白气儿,中间掰开,忍着口水,快速夹起几条软哒哒的辣椒搭在馒头中间,辣椒汁水被馒头的松软气孔吸收。这个时候快吃,馒头暄热,辣椒冰凉,吃一口,馒头的热像是一个火引子,轰然一声引爆了这颗炸弹;这团烈火从口腔直烧到食管,烧到胃里,耳朵眼睛鼻子像喷气的火车头,所有关窍瞬间打通。我和我妈大快朵颐,像两个气吞山河的女汉子、大将军。
高中和大学期间,辣椒却中断了,住校吃食堂,食堂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我不曾见过学校食堂有过虎皮尖椒,这七年,辣椒“断片儿”了。
毕业回家,又重拾对辣椒火热的爱,只不过这时我妈已经不能吃辣,变成了单枪匹马的我自己。
我妈虽然自己不能吃,但仍乐此不疲做给我吃,像青椒炒黑猪肉、青椒炒蛋、青椒火腿、青椒酱菜、凉拌青椒黄瓜,家常的做法无非就是这几样。
青椒炒黑猪肉固然好吃,可不常能吃到,只有过年在姥姥家能吃到。众人害怕那厚厚的肥膘儿,我却非常喜爱。黑猪皮筋道,牙口不好的吃不了,肥肉半透明,瘦肉干香,又吸收辣椒的冲。青椒炒火腿和青椒炒鸡蛋,才是最家常的做法。鸡蛋火腿不宜吸收辣味,能吃辣的捡辣椒吃,不能吃辣的捡大块的鸡蛋火腿吃,不似虎皮尖椒一味的火辣,这两样菜辣与不辣集于一盘,人人都能夹上两筷子。我乐此不疲循环往复地吃这几样菜,常常吃得口舌生疮急火攻心,依然兴味不减。
结婚后自己做饭。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炒辣椒实在痛苦。做时没感觉到,收拾碗筷才慢慢觉出掌心与手指疼痛肿胀,手一沾水立马绵延不绝的肿痛,差不多两天才彻底消除。炒辣椒时,止不住打喷嚏流眼泪。以前我妈在厨房炒辣椒时撼天动地地打喷嚏,我以为是很滑稽很好笑的事情,自己亲身做,才觉出竟是这种滋味。
“杀嘴”的潮汕卤味
“食在广州,味在潮汕”,这是美食家蔡澜先生对潮汕美食的高度评价。潮汕地区确实是吃货的天堂。身为一个地道的潮汕妹子,必须和大家分享一下独具风味的潮汕卤味。
□ 李晓玟
“卤”这种烹调方法大约起源于隋代,在宋代的食典中,正式有了“卤”的字样和“卤”这种烹饪方式的记述。“卤”是百变的,它可以属于高档宴席,是达官贵人宴请宾客的首选佳肴;也盛行于酒肆、茶馆,成为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的心头之好。更有趣的是,尽管全国各地从南到北不同菜系里都有关于卤味的制作方式,但似乎没有哪两个地方的制作方式是完全相同的,最后呈现出来的口味也完全不同。“卤”在全国有“南卤”“北卤”之分以及“红卤”“白卤”的不同品种,潮汕卤味属于“南卤”中的“红卤”。
所谓“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卤水便是卤味的灵魂。潮汕特色卤水的制作方法首先将少许红糖放入锅内,加入水把糖溶化,待煮至完全起泡时,继续加入适量水、少许盐和潮汕本地的特色酱油,这种做法称为“打卤”。另外,再加入南姜、罗汉果、桂皮、八角、葱头、茴香、辣椒等香料,一起熬制。香料的种类和分量并没有严格精准的要求,因各人口味而异。潮汕地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店铺,甚至每家每户每位厨师都有属于自己的“独门秘籍”。卤味的百变,也正体现于此。然后将准备好的鹅、鸭或猪脚、猪肉之类放入卤水锅内翻转,让其表皮充分粘上卤色,用文火炖至筷子能容易插入肉里时捞出,这便是香嫩可口的潮汕卤味。盛一些卤水卤汁来捞饭,特别的浓香,不用吃菜都可以吃上好几碗饭了。不只是肉类,潮汕人民还经常会放入苦瓜、豆干、腐竹等素菜一起卤制,荤素搭配,可口美味。一口上等的卤水,往往不需要经常更换,但需要注意的是,卤水经卤制豆干之后,就不能再保存了。因为豆干含有酸质,会令高质量的卤水变味,因此卤过豆干的卤水就不能用来卤制其他东西。
卤“狮头鹅”更是潮汕卤味里的一绝。汕头市澄海区特有的风土、水质养育出闻名国内外的潮汕特产“狮头鹅”,它的全称为“澄海寿星狮头鹅”,体型比任何鹅种都大,每只大约重8公斤,大的鹅甚至能达到12至15公斤。“狮头鹅”头部的肉瘤及内垂发达,头大形像寿星头,颈粗、脚掌大、毛呈黑灰色,外观似狮头,故因此而得名。饲养人员经常以谷物、青草、米饭等天然饲料喂养,使其肉质紧实,并配上潮汕传统卤味烹调方法,品尝起来,回味无穷。传统老店往往一口卤锅里面放入多只肥美的大鹅。他们会遵循古老的烹饪工艺,卤制时间长达三个小时以上。长时间的卤制让鹅肉在卤锅中不断吸收卤汁,从而使卤汁的味道更好地渗透在鹅肉里。吃的时候将卤鹅切片置于盘中,淋上一些卤汤,便是一份独特的潮汕美味了。卤味上面还经常会放一些切短了的青芜荽,称为“芜荽叠盘头”。卤好的老鹅肉味道浓香不腻,尤其是老鹅头,因为富含胶质,更有弹性和嚼劲,所以经常被美食家视为卤味中的珍品。
电影《邪不压正》里有一句台词:“就是为了这口醋,才包的这顿饺子。”众所周知陈醋是饺子的最佳搭档,而潮汕卤味搭配的最佳佐料是一小碟放了蒜蓉的白醋,潮汕人称其为“蒜泥醋”。喜欢吃辣的话还可以往蒜泥醋里加入辣椒,成为“辣椒蒜泥醋”。这一碟小小的“蒜泥醋”可以中和卤味的咸,辟去卤肉的油腻,调出卤肉的鲜美,使其更加“杀嘴”(潮汕话,爽口好吃的意思),是潮汕卤味的最佳伴侣。
卤味在潮汕是很常见的一道佳肴。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的餐桌上必少不了一盘潮汕的卤味。不开心时买一份“卤味”犒赏自己,开心时买一份“卤味”回家“加菜”。卤味,是潮汕人舌尖记忆里的“白月光”。
吃菌好时节
□ 吕微/文图
依着“不时不食”的传统,现在算是吃菌最好的时节。下厨,烹之。
样貌朴素、味觉感人的松露和松茸,携手好朋友青桔、薄荷,共赴牛排先生的邀约。没有添加剂,随手一切、上锅一煎,鼻腔立即被菌香霸道地填充,刺激着早已按捺不住的味蕾。舌尖躁动着,迫不及待地准备享受一场盛宴。
菌香浓郁、回味悠长。
好吃到起飞。
我就这样被你征服。
没有菌香的牛排会失去灵魂,拥有菌香的牛排仿佛得到重生。
小伙伴们,快来和我一起感受这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