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知识战“疫” 学习之我思

发布时间:2020-03-25

 

 

编者按: 云端大学,更需脚踏实地,更需向上生长的创意和向下扎根的思考。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建行大学以疫情防控相关内容为主题,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引导全体分行分校、区域学院及专业研修院的培训向线上迁移,对外赋能社会、对内提升员工认知,以知识助力战“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积极筹备,全力推动云端课堂的同时,全体建行员工也在通过不同的视角对新时代在线学习、在线教学进行了新思考,为特殊时期建行大学的教学形式转型及教学方向转变群“智”群力。

 

在线学习的一万种可能

——从B站《罗翔说刑法》品在线学习之乐

■ 三木/文

无论是否已准备好,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密度,接入进了以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等为代表的“全面云生活”。

就在线学习而言,其不简单等同于“网络+学习”,云端课堂也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随模式骤变而来的是教与学的“思维自适应”,在“原来还可以这样学!”的惊叹之余,更需沉淀思索、抽取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在线教学之道。

打开B站(哔哩哔哩APP),首页推荐赫然出现一个法律课程,不禁叹服:现在的大数据分析太到位了,都知道我是冲着课程来的,这都还没进行站内搜索,便已掌握了用户诉求、作出了精准推荐,堪呼神哉。

事实上,确是高估了“大数据”的能力,而低估了“在线学习”的能量。在B站这个古早二次元社群,我们看到了一种耳目一新的学习方式及其储存的巨大势能——互动短视频课程。

平均单课百万点击量,十万点赞,评论弹幕过万——这羡煞众网红的流量“战绩”,标记着“罗翔说刑法”系列短视频课的火爆程度。

罗翔何许人也?课程如何优越?传播缘何强势?带着这样的疑问,点进了这则“首页推荐”,走进了一个崭新的线上学习世界。

以做媒体的方式做课程:内容为王

我们都知道,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压力的当下,无论传播介质为何,最历久弥新的原则仍是“内容为王”。

录播课程、偶行直播,这样的线上教学模式并不稀奇,而选择以短视频方式入驻B站的罗老师又是如何打造他的特色化“强内容”的呢?首先排除掉噱头运作,作为UP主,他既不是美女,也不卖萌搞怪,身为中年男子,录视频不开滤镜、不打光,甚至个别视频还是“死亡视角”,视觉上可以说几无看点,这进一步有力地论证了“有趣的灵魂比好看的皮囊更重要”,不,是论证了“内容为王”的力量。

罗老师的内容支撑在于他的专业、幽默、易懂和角度“刁钻”的选题及剪辑。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他的专业毋庸置疑,且在未“上线”之前,其课程就备受学生欢迎,知乎上他的学生这样提到:“罗老师的课,早上6点就要去占座,晚了可不是没座的问题,是根本没法上课。”

所以当3月9日罗老师受邀在B站开设账号“罗翔说刑法”后,仅凭一则两分钟的个人介绍视频,播放量就超过330万,三天粉丝量过百万。而真正让罗老师的刑法课“出圈”的,还是他段子手式的授课方式以及极具话题度的视频课标题,如:《罪大恶极为什么律师还要为他辩护?》《买一只熊猫判多少年?》《张三的狗咬我,我把狗咬死了属于正当防卫吗?》——是不是大有新媒体“标题党”的意味?但不同的是,罗老师的课程内容与标题确是完全对应,案例也正如题所示,可谓“写实”。

同时,罗老师的课程内容经常紧跟“热点”,选题紧靠社会事件、节日话题等,而“即时性”通常是媒体化的一个重要特征。“3·15”时,罗老师推出了一节内容涉及诈骗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课程,即《买了假烟送领导,卖烟的人倒贴了60元?》,视频最后还给大家留了一个思考题,并表明过两天会和大家继续探讨该话题,增加了学习“粘性”,也让短短五分钟的视频课,大有余音绕梁之感。

法律问题几乎映照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植树节时,罗老师又推出了一节《给树浇水还要坐牢?》的课程,也可谓应景。由此反观建行大学的金融普及课,金融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中,是否也可以考虑类似场景化的讲述方式呢?

当然,B站平台也给了罗老师课程极大的助力,不仅因B站受众多涵盖参加法考的学生群体,还因B站的氛围具有极强的娱乐性,许多UP主将罗老师课程剪辑制作为“鬼畜视频”,这种自发助力的“自传播”生态,也极大提升了罗老师课程的关注度、话题度;另外,罗老师也经常乐于与大家互动,上完直播课索性再直播一下自己做饭,这样“随意”的举动,也更让上课看起来没那么像上课,少了几分正襟危坐,多了几分寓教于乐,带来了老师“平民”而生活化的一面。

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亦师亦友的互动方式,将线上课程变成了平等对话,不仅弱化了“上课”的紧张感,还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讲好故事

罗老师的课程里尽是案例,偶有法理讲述,也是在连番“案例轰炸”后提出的反思。专业的内容以戏剧性的方式讲述,既让学生记住了“考点”也得到了“看戏”一般的精神嬉戏,营造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皆大欢喜式教学氛围。

而以生动案例带入知识点的讲述方式尤其适合普及类课程,罗老师的课程从法考生到普罗大众都喜闻乐见,可以说达到了普法的效果。五分钟的短视频虽非深度学习,但却打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了解了该专业,具备了基础认知,不至于有常识性的错误理解和刻板行业印象。建行大学金融普及类课程也尤为适合以案例带动讲学,将知识点与案例故事紧紧交织在一起,记住了故事同时也就记住了知识、助力了理解。

学习气氛的营造:互动

从小上课,我们都被教育不能交头接耳,要专心听讲,但对于普及类、启发兴趣类的线上短视频生态而言,却更包容弹幕交流,一边听课一边弹幕已成为短视频教学的一部分。如果在罗老师的视频课关掉弹幕会顿觉趣味减半,弹幕形式让交互一层叠加一层,令五分钟的课程,汇聚了极大的信息量和生动感:老师与屏幕前我的交互、老师与其他同学的交互、同学彼此之间的交互,层层编织为一堂趣味横生、孕育诸多可能的云课堂。

罗老师的刑法课让我们更加确信,并非大家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我们是否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无疑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而这也常成为线上课堂的壁垒,但我们在罗老师的视频课里看到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集中”方式——以“分散”你的注意力、凝聚你的学习乐趣为“药引”,从而舒缓学习压力、增强粘性,最终达到集中学习注意力的目的。

罗老师视频课下留言里有一句评价可谓中肯:“B站用户很喜欢这样的UP主,有主见的,真实的,有情感的,有态度,说人话的。”罗老师的幽默健谈,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行行出状元,还发现行行出段子手,既然刑法课程都可以趣味横生至此,况金融普及课乎。

在线课程,主播老师的风格化也是课堂气氛的一部分,老师的风格决定了课程的风格,有一万个风格迥异的老师,就有一万种在线课程。

线下是三尺讲台,线上是五寸屏幕,教室、教师、教学方式都在随之改变,但学习的乐趣不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线上学习不仅让我们可以随时“习之”,反复回看、琢磨,还可将远方师友通过互联网带到我们的身边,不亦说乎?

(作者单位:建行大学融媒体中心)

 

 

在线培训的快速响应与思考

■ 黄国庆/文

受疫情影响,线上培训快速兴起,建行大学也充分发挥资源、平台和科技优势,以大讲堂的方式,面向行内员工及外部群体精心组织了各类直播培训。

面对“扑面而来”的线上学习内容,作为基层行的员工,一方面是快速响应,主动参与,跟着节奏养成线上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自我感受思考当前培训工作发生的变革。

线上培训模式带来的“变化”

面对疫情,线上学习瞬间变得火爆,社会上对网络教育行业的相关研究分析也很多。在参与建行大学直播课程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线上模式较以往传统线下模式对培训工作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线上模式提升了培训工作的灵活性。以前在培训管理中,员工“集中性脱岗难,走出去难”一直是培训工作开展需要客观面对的难题。很多的时候,线下培训时间都安排到了周末,对员工的自我时间安排造成一些影响。而线上直播培训模式明显更便于员工自助式碎片化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培训工作的灵活性。

二是线上资源共享拓宽了培训受众面。线下培训,因受到场地、费用等各类因素影响,培训对象边界清晰,受众面窄。而线上扫码收看的方式,只要员工自己想,多数的课程都可以参与学习,这为学员带来了更多参训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三是线上学习对培训对象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既有硬件方面:如对手机(电脑)、流量(WIFI)等的要求;也有“软件”方面:如员工需要自主参与和适应线上学习及互动模式。在线上直播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某些年纪偏大员工对线上直播培训适应性比较慢,操作不熟练、不习惯;某些员工参与线上学习心情较为浮躁,存在“一心多用”现象。

同时,由于线上学习缺乏现场感,参训学员也需要特殊的引导和监督,如通过科技手段在线打卡签到,过程中连线互动等。

线上培训模式的“升级”思考

前面例举了一些线上培训模式带来的新“变化”。无论是传统的线下学习,还是当前线上的学习,培训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同时,随着员工对在线学习效能的追求,又将进一步促使在线培训模式的进化升级。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亟待改进:

一是升级培训课程内容。由于各类直播课程偏碎片化,一些直播课程受众对象不清晰,导致员工选择性学习的难度提升。笔者个人比较喜欢建行大学“惠学习读精品”的模式,原因是课程有方向感,便于学员自主选择。同时课程在内容上也比较有系统性,学员可以根据需要学深学浅。对此笔者有两个建议:第一,建议对前期已直播的课程,尽可能多地开放“回看”功能。既可以让员工更好地自主安排时间收看学习,又可以让优质直播课程产生“口碑效应”,更好推广和传播。第二,建议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分类维度对建行大学已直播的课程细化分类,如客户经理系列、新员工入职认知系列、青年员工心理辅导系列等,从而方便不同类别员工自主、快速选择收看,同时也便于基层支行培训管理员对线上资源的整合运用。

二是建议升级培训条线队伍。随着线上直播快速常态化,培训管理员,特别是基层支行培训管理员的理论认识和直播平台实际操作等内容的快速响应能力需要同步提升。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行内兼职教师群体的直播平台运用技能培训。以前行内兼职教师对线下培训十分擅长,现在短期内从线下走向线上,如何让行内兼职教师快速适应并熟练掌握直播技术十分重要。

三是建议升级运营管理机制。“培训目的,面向对象,预期达到什么效果”是我们组织培训经常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线上培训的运营管理机制也需要升级规范。比如线上直播如何推广,非完全公开化类培训的参训对象如何控制,学员学习效果如何掌控等。建议建行大学可以继续推行和完善学习积分制,根据员工岗位类别,确定必修积分和选修积分,从而通过积分管理的方式,引导员工自主化学习。(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分行)

 

 

传播视野浅论线上教育

■ 杨紫晨/文

信息革命席卷而来的技术浪潮改变了传播环境。教育的线上转型是要以传播工具为载体的。作为线上教育的有力抓手,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教育工具具有自身传播特性,在未来的线上教育发展中,应找到并尊重其自身预设的规律,适应性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事半功倍效果。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冷媒介”和“热媒介”概念。根据受众的参与度、媒介调动感官的能力等因素,他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传播媒介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虽然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的界定在学理上存在一定争议,但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启示我们,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如今正值在线教育爆发期。面对时代大潮,不应一律盲目追随,而是要注意从传播角度,理性研究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传播特性,进行利弊分析,并结合受众实际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和媒介属性的发展策略,从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以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代表的终端设备是线上教育的重要载体。“媒介是人的感官的延伸”。通过直播屏幕,学员可以近距离观看课件和老师,但在直播过程中,学员可能会被电脑上的其他页面、手机上的推送消息、弹窗广告等非相关内容所干扰,缺少排他性的观看环境,无法全身心投入,只有通过自身较高的参与度才能保证学习质量。这其实都属于媒介属性所带来的隐性结果。教育产品的开发技术、内容、时间、频次等要素都需要根据媒介特性而进行适应性调整。

第一,技术操作上,统一控制学员的听课终端,营造媒介强干预环境。线下授课场景中,讲台下每位学员的课堂行为都可以被老师清楚捕捉到,从而实现老师对课堂局面的掌控。但在远程直播课中,由于居家、办公学习环境缺少教室所营造的现场感,一定程度造成了受训学员的参与感和存在感缺失,讲师对课堂的掌控度更会随之减弱。未来,可考虑在以项目训练营为代表的线上班级教学中,实现老师对学员终端设备的控制,在教学讲解时,由老师统一操控学员的直播界面和终端系统,以此来提高学员的听课专注度,提高媒介的强干预属性。

第二,内容主题上,开发大众喜闻乐见的直播主题,丰富课程多元性。线上教育产品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传播形式上,随之也会影响到对内容的把控和设计。线下的面对面讲授是一种热传递,师生的表情、语言、情绪等状态都可以被双方直接感受到。线上教学隔着生冷的屏幕,大部分内容和状态的传播会有所缓释甚至滞后。虽然如此,一门好的直播应该仍能通过主题设定、内容设计等环节让学员感受到其内在温度。以主题设定为例,是否可以开发“华东学院厨师长教你在家做风靡全行的红烧肉”等主题的直播课程,短期内,符合疫情居家期间的受众需求,长期看,也可提升建行大学品牌的亲和度和多元性,中和互联网“冷媒介”属性。在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等硬知识之外,通过开发衣、食、住、行等各大生活场景中接地气、迎合受众需求的软性主题和柔性关怀内容,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第三,质量把控上,平衡好在线教育产品的小而精,保证内容的优质性。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设备更偏好体量轻的内容产品,如微信小程序,传播和使用的便捷性是其中一大原因。不难发现,在线教育领域,更小颗粒度、更精深的关键要点捕捉也更为学员所青睐。在内容质量的把控上,要实现由粗放式增长到精细化转变,思考如何让以微课为代表的碎片化学习产品体量轻盈但又不乏厚度。在线课程的时间虽短,但其制作应该有匠人精神。碎片化不等于非体系化,短平快也不等于粗而杂。以微入细,提亮关键点,抓住主要矛盾,以微为机,引发学员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深耕的兴趣,达到“看过留痕,听过留声”的效果,真正让小微课里蕴含起大学问。

第四,管理上,提升学员的线上教育学习规范,加强用户教育。线下教育中,对于课堂上的听课规范、课堂纪律等学习行为的用户教育一直贯穿在传统的K12教育中,这对于线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在线教育,由于在场感的缺失,学员们自由、无“监管”的学习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质量。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作为传播媒介,帮助人们打破了时空距离,却也无形中加深着情感交流和知识被深入接收的鸿沟。其实,优质的线上教育产品与书本一样,背后都凝聚着开发者的巨大心血。参加过华东学院组织的“主播训练营”系列课程后,切身体会到线上课程开发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精力。每一块直播屏的幕后需要多次的课件斟酌和语句润色,屏幕前的1个小时,是日常储备的日日夜夜,5分钟微课的背后,是浩瀚材料的反复打磨。但这对于单纯坐在屏幕面前的众多学员,可能是无法体会到的。因媒介传播带来的易得性、较高的可获取性,反而冲释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因此,应加大对学员参与在线学习的用户教育,提升学员对线上教育产品的尊重和正确认知。如开发“一场直播课是这样炼成的”课程,或从宣传角度,多渠道、深层次地在思想认知、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学员参与在线教学进行正确的用户引导和影响,培养规范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与线下培训相比,学习环境和传播工具的变化导致直播教学是更难抓住学员注意力的,所以对老师的内容准备、讲课方式、个人魅力等方面都做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媒介环境发生裂变,人人都可以是记者,自然人人也都可以成为主播。走出直播的第一步可能比较容易,但第一步之后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总体来看,线上教学是由传播媒介裂变所催生的新时代学习生态。掌握并适应其自身规律,方能行稳致远。然而,纵使形式再多变,学习的目标和理念不会改变。线上教学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契机和触角,但对于学员来讲,面对碎片化学习的载体,真正的功夫仍然要花在屏幕外。(作者单位:建行大学)

 

 

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融合与创新

■ 王婧楠/文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催化剂”,虽然没有改变培训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但却按下了培训向线上发展的“快进键”。疫情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家的学习模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线上化、多元化,习惯一旦形成,随着后疫情时代来临,未来在线学习总量无疑迅速变大,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也将迅速形成。本文将重点围绕O2O混合式培训,思考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融合与创新。

O2O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即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O2O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可涉及线上,又可涉及线下,可以通称为O2O。疫情期间,线上培训一路高歌猛进,势头方兴未艾,以直播授课为例,建行大学组织的直播平台大、师资强、受众广、题材多样,截至2020年2月底集合了10个区域学院(其中,7个境内区域学院、3个境外区域学院)、10个专业学院、37个分行分校集合多方资源面向行内外进行直播500余场。

展望未来,虽然线上培训不会完全替代传统面授,但是企业培训由线下向线上转移,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O2O混合式培训的做法并不新奇,以往的培训当中我们也尝试过线上线下相融合,不过从培训项目运营方面来看,仅仅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采集、意见收集、培训评估等基础性工作放在线上,线下面授仍占比较大;或者将知识讲授类课程做成微课通过线上平台供学员学习,将能力、技能提升或经验萃取类的课程或活动放在线下。有时存在线上线下两张皮的现象,往往给人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所以混合式到底怎么混,线上线下如何做到创新融合、有机融合,还值得深入研究并有待实践检验。

无论怎样创新融合,都要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热情,帮助学员提升学习便利度,并学以致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促进学习资源创新融合的思考和尝试非常必要且大有可为。横向拓展行外专家资源,广泛汲取外部知识营养;纵向深挖行内培训资源,注重内部经验萃取沉淀。

在疫情期间的直播课中,让学员感到非常惊喜的是资源的易得性和便利性,坐在家中便能得到总分行业务专家、一流高校的师资点播,甚至有三甲医院名师、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线直播、答疑解惑,这一点在以往的线下培训中是很难做到的。当然这些资源的整合建立在强大的平台凝聚力的基础上。在未来的O2O混合式培训当中,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建行大学的平台优势,整合外部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同时,要重视深挖行内丰富的培训资源,尤其要重视行内一线员工的经验积累,各条线、各岗位员工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真正得到重视,在线上平台得以积累、沉淀和传承,将形成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未来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重视长效机制。目前的线上资源个别是靠各分校利用自己的资源找个关系、卖个人情,如何保证优质资源粘合度,是我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比如对外要提升品牌影响力,让行外专家以在建行大学授课为荣;建立行外专家库、并为行外专家建立入库和授课激励机制;对内要鼓励行内员工贡献知识成果,把生产经营中的经验萃取和知识成果固化作为重要指标,为贡献优质课程的员工提供去各校区学习、授课的机会,并授予金牌讲师称号,一方面提升员工认真思考、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其自身知名度和丰富建行大学知识库。

建行大学可以组建专业团队,协助外部师资和内部资源将优质课程录制成网课,积累在建行大学平台上,设置标签供员工查找学习,另外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基础知识类、政策宣导类、人文修养类课程作为面向公众的资源,让大家都能享受到建行的优质资源,“金智惠民”普惠大众。将这些混合式学习资源,以不同的学习项目呈现在企业内网,或者是外部的云平台。我们甚至可以绘制出团队的知识地图,建造出企业的知识管理库,完成团队实现内部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模式化等多个环节的知识流管理。发挥区域学院线下培训的优势,将精心开发的在线微课、生动趣味的线下面授培训和案例文档等各种资源混合构建,再进行梳理和萃取,最终整合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式学习。

O2O混合式培训的创新融合,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既有线上又有线下就能实现的,要深挖培训需求和培训形式的完美契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形式固然重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并辅助实现培训目的的,不能本末倒置。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其目的在于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环境,从信息传递到知识积累,从工作经验到萃取沉淀,帮助学员快捷地吸收他人传递的知识,并内化为个人的技能。

创新,并不是旧瓶装新酒;混合式学习之“混”,其重点也不在于用的是什么形式。混合式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员实现知识技能内化,并且学以致用,用以创新、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减少团队中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最终实现企业培训赋能员工、赋能组织、赋能社会的目标。(作者单位:建行大学东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