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再游京都记

发布时间:2020-01-08

 

 

 

□ 文/赵金婕

初瞥惊鸿,再遇倾心,这便是京都。京都的好,流目便知。音羽山上的清水寺,朝拜者众,登上悬空的清水舞台,便将层峦叠翠尽收眼底;闻名遐迩的鹿苑寺金阁,伫立水中,金光灿烂,流光溢彩,怎不令人心目迷醉;伏见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绵延数里,仿佛橘红色时间隧道,蔚为壮观。京都的妙,需用心感受,才能体味那份飘逸与清寂。再游京都,没有了初来时的匆忙和焦灼,倒添了一份“沾染一袭其他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韵”的闲适。

京都从平安时代起(唐贞观年间)成为日本都城,其规划格局可以看做是缩小版的唐长安城。伫立在“唐门”之下,除了为梁柱之上奢华的金箔菊纹、镂空花雕所沉醉,更为能够亲眼见到“唐破风”式屋顶所庆幸。这些出现在宋元画作里,却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尚未得见的实例,在东瀛一隅得以寄托与印证。在二之丸御殿的“黄莺走廊”上,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清脆的鹂鸣声。寻着耳畔传来的历史深处的声音,顺次走过远侍、式台、大广间、苏铁之间、黑书院、白书院六个房间,满目尽是艳色浓彩的“大和绘”障壁画。这些隔扇和屏风上的绘画,依据每个房间的不同功用表现出不同主题:接待觐见者的“远侍”以虎为主题,凶猛的老虎和宽敞的房间凸显出德川幕府的权势,震慑来者;作为将军私人办公场所的“黑书院”以花草为主题,雪松、梅花、樱花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季节变换;而作为起居室的“白书院”,则选择中国山水画法,以淡淡水墨勾勒出杭州西湖景致,彰显了主人的雅致。这建筑、这绘画、这韵致中传递出的丝丝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竟让我感到亲切又陌生,兴奋又怅然。

京都的禅寺仿照南宋“五山十刹”的模式建立,又仿照了元代制度,以南禅寺为“五山之上”,统率诸寺。京都寺院,三步一间,五步一座,散布于市内各处,需以一份幽静和些许禅心来游赏。几乎每座禅寺的方丈庭院,都是一幅立体山水长卷,“以石象山、以砂拟水”的“枯山水”深具禅宗思维,颇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禅境。龙安寺石庭便是其中翘楚,与许多方丈庭院相比,其石庭规模之小或许会令许多慕名而来者微感意外:长方形的庭园铺满白砂,上面布置了十五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左至右分为五组,每组周围绕以岛状青苔,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而石庭令人着迷之处,正是以如此简约之元素凝练出种类繁多、见仁见智的解读。尤其是那十五块石头摆放位置之绝妙,无论从何角度观看,都不能见之所有,似有“一叶障目”之意味。坐在方丈室外回廊的木地板上,对枯庭山水,做长时间静观,进入禅宗式冥想,是日式枯山水庭院的“标准”欣赏方式。入乡随俗,盘腿坐于庭前,久久凝望一组庭石,反复咀嚼沉吟,好似非要悟出些什么。庭石后的长墙,古旧斑驳,宛如白砂石庭的一道深色画框,将墙那边扶疏的花木拒之庭外。身后一位日本女士轻闭双目、五心朝天,吐纳天地之气,已然进入自我的禅修空间。

京都遇雨,亦不失为一件妙事。绵绵细雨为京都增添了一丝清冷,雨水沿着石板路往巷子深处流去,长长的街巷空无一人,鸭川上潺潺的水声愈发清晰响亮,唯有偶遇的那柄伞,成为这烟雨朦胧中一抹跳跃的红色。雨中的贺茂御祖神社分外寂静,穿过从太古时期就存在的原始森林“糺之森”,走在被高耸树木包裹的参拜道路上,看着雨滴从叶间、伞沿上轻轻落下,三两声乌鸦的鸣叫回荡在林间,远古的幽静平复了一颗颗喧嚣的心。神社前,朱红色的鸟居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分外夺目,提醒着前来的人们,踏入鸟居就意味着进入神域,要“洗手净心”。贺茂御祖神社中有一座属于干支属相的拜殿,求一张“水中签”,轻轻浸在神社前的御手洗河中,看着签文慢慢在水中显现,别有一番趣味。坐在无人的廊檐下,望着雨滴落在庭院中的神石上,旁边是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天地之间万籁俱寂,那一刻,人和时间一并戛然而止。

京都这座历经了平安、镰仓、室町、安土桃山等诸多历史时期的千年古都,在吸收了绚烂的唐宋文明后,形成了自身优雅典丽的独特风格。看多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到这里慢慢体会着唐风宋韵,在异国他乡情归故里,不正是此次再游京都的初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