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建行人
----——访广西区贵港平南支行驻新盆村扶贫工作队员莫龙振
深入种植基地(左二为莫龙振)
猪瘟防控检查岗值岗(右一为莫龙振)
■ 李秋燕
融入群众,当好“我们村”里人
“组织有需要我就来了,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以前住在山区,条件非常困难,没有电,上学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现在想为大家干点实事。”今年49岁的莫龙振来自平南县最北部的马练瑶族乡,从苦日子过来的他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当地老百姓的意义。
扶贫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精准识别贫困户信息,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人员构成以及致贫原因。
“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人不理睬,和你不熟凭什么跟你说。”莫龙振驻村后经常去村里走走,也不为别的,就单纯地聊聊天。“多去和村民聊聊天,信任你才会和你说更多。”就这样,莫龙振对贫困户逐户调查,一一走访核实,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这里大多都是因病、因残、因学致贫,但每一户又各不相同,需要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莫龙振天天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
摸排清楚贫困户情况后,就要研判各个贫困户缺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帮扶等等。“我们要对扶贫这块的相关政策了解透了才能更好地向村民传导。”莫龙振早早地把政府的扶贫政策熟悉摸透,便于结合每个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导政策。“比如今年谁家中考了、高考了,都要帮他们考虑一下符不符合帮扶条件。”
“放学啦?”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一蹦一跳从村委门口经过,莫龙振跟他打了个招呼,小男孩礼貌地向莫龙振问好,“莫叔叔好!”过后,莫龙振向我们介绍起了这家的情况。这个小男孩来自一个六口之家,家中只有一位70岁的老人靠理发挣点微薄的收入,底下还有两个小孩要读书,家里非常困难。“这户家庭没法支撑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刚好符合我们的‘雨露计划’,所以我们想办法多帮帮他们。”莫龙振联系村里为这家申请了补助,安排了两个小孩继续上学读书。
多为贫困户着想,多和村民打交道,莫龙振就这样快速地融入了村民的圈子里,慢慢和群众熟络起来,而“我们村”也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有他在的地方我们都很笑得开,他很会活跃气氛。”村里的扶贫第一书记如是说。莫龙振每个月至少有20天都在村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把帮扶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加上性格开朗随和,大家都喜欢和他打交道,很快村民们都知道村里来了个建行扶贫工作队员。
找准路子,产业扶贫助脱贫
“发展产业,齐心脱贫”,新盆村村委宣传栏上的标语十分醒目。就在村委员会门前,一片茂密的藤架下面挂着一个个绿色的小果。问过莫龙振,我们才知道这便是还没成熟的扶贫果——百香果。
地处山区的新盆村的特点就是山多。要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发展当地特色种植产业,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
说干就干,莫龙振和第一书记及其他扶贫工作队员一道,依托村委,一方面积极做好村民沟通,另一方面向上级申请资金,建设新盆村百香果种植基地,以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由新盆村村民合作社直接运营,资金投入主要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万元,同时吸纳了新盆村138户贫困户共44.3万元产业奖补资金投入基地生产,确保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收入。
“种植基地总面积200亩,2018年春投入生产,全部种植黄金百香果,同时利用百香果种植初期生长空间,尝试套种了玉米品种90亩。到去年底,百香果收入约15万元,套种玉米收入约1.1万元。”莫龙振对基地情况如数家珍。基地生产初见成效,还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产业扶贫其实并不容易,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村民对电脑、网络、销路都不熟,百香果、玉米种出来销路怎么办?”为此,莫龙振和扶贫干部都付出了很多,既要帮忙处理账务数据,又要负责为百香果和玉米找销路。
“种植产业都是集中上市的,产量多,价格低,单独买卖肯定不行的,得跑需求大的单位。”收成好了,莫龙振和扶贫工作队员们就跑企业、跑单位、跑学校……一家一家单位上门谈合作,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线上销售渠道,为村民们寻求更广的销路。他多次走访邮局、快递公司等运输渠道,确保百香果快速运输和销售出去。
“扶贫工作确实很累、很辛苦,但看到老乡们拿到收入后的笑容,我感觉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困难无处不在,莫龙振选择了把艰苦留给自己,把使命扛在肩上,用真心、热心、耐心谱写了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