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型企业大学
----——基于海尔大学的探索性实践研究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金伟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吴画斌
海尔大学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变成一个对内对外赋能的平台,其主要体现在构建了利于创新的知识平台、搭建对外赋能平台、扮演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本文选取海尔大学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建立创新型企业大学及如何赋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海尔大学的创新
首先,职能上的创新。2016 年以前,传统企业大学扮演 4 个角色 :事务性专家、员工发展顾问、业务合作伙伴和变革推动者。海尔大学在角色定位中提出了第五个角色即创新孵化器。这个角色也是海尔的首创,已经在凯洛格企业大学白皮书 10.0 中得到了认可。
其次,培训意义的改变。创客的培训是开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将这些项目引入海尔内部孵化平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除了创客培训,也有企业员工的能力培训。内部员工能力培训比例高于外部,海尔大学将一些课程进行有效匹配且能够融合企业内部和外部具体情况。在企业内部抢单需要有认证作为资格,有了认证才能抢单,没有资格的员工就要参加海尔大学培训,这种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充当资源的对接口。一方面充当企业内部对外的接口,如当 COSMO 模式(一种智能制造模式)需要正式向外输出时,海尔大学会和平台部门联合设计课程,收取课程费用,再按照比例分成;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外部对内的接口,例如云公网,海尔大学帮创客对接资源,寻找融资。同时,如果在创客培训中发现了很好的创意,这些创意就会被对接到孵化项目的投资部门。进入培训前,对创客项目审查其是否可以进入训练营的时候,投资部门的员工就是选拔评委。
最后,特色师资队伍构成。海尔大学和内部其他平台都是海尔内部的小微,相互之间是合作协同的关系。很多课程的老师是平台的小微主,也可能是平台通过业务联系到的企业家或学者。生态圈里资源很多,通过内部资源寻找外部资源,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带来的新理念,带动生态圈的发展。所以,海尔大学 90% 的老师都是免费请来的,海尔大学的员工不参与授课,只服务于日常事务。
企业大学需要成为智能方案的提供者
企业大学必须满足个人兴趣化学习,改变角色,变成推动者、主导者、赋能者、组织者。海尔大学精确地做到了这一点,如让员工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及链接力,打破常规思维、主动寻找资源。过去企业大学偏重执行,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重视不够,而海尔大学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扮演了思维的引领者,这对企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现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但企业大学知识重构仍是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现在需要做的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企业大学需要成为智能方案的提供者。阅读过行业研究报告的人都知道,行业中所有的知识都是海量的,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是个问题。此时就要以大数据的本质,分析用户的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捕捉到每一个用户的喜好、需求,使课程资源和用户资源相匹配。
知识需要快速沉淀,比如微课大赛链接了很多好的资源,让每个人打开的微课登录界面都是不一样的,学员自己可以寻找课程,学习意愿高,也会促进产生成果。所以企业大学要想做好快速迭代,就必须建立一个共创共享的平台。微课这个平台的构建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非常大,其目的就是去构建一个新的学习系统。
物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习主要分为激发、识别和激励三个层次。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识别信息变得尤为重要。现在行业内挑战越来越大,学习渠道多,学习要求高,对业务感知能力及产品设计的思维能力要求逐步提高。海尔大学对业务感知力要优于其他企业大学。目前海尔大学对外的赋能体现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输出人单合一模式。海尔大学一直致力于人单合一模式的输出,在物联网时代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人单合一的理念是为了激发大家的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上认为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目前很多企业的创新活力很弱,很多央企和国企来海尔大学学习这种理念。海尔首先是把拥有的案例进行沉淀,然后对外输出这种新型管理模式,让其他企业能够学习借鉴,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参加学习;二是触点网络的建设。如“日日顺服务兵”配送产品并负责安装维修,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这种用触点感知用户的服务是一种有温度、深度、广度的体现。海尔可以借助物联网这种途径,快速告知用户并且帮助触点升级,也可以用“轻课程”帮助文化水平不高的用户解决问题;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大学如果成为全球资源的整合者,就可以帮助其他企业解决问题,很多企业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得到很好解决。在开放创新背景下,一个企业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利用多少资源。企业原本有的资源,就像埋在土里的黄金,需要更深的挖掘。海尔在全球有十大研发中心,通过建立的 HOPE 平台可以将这十大中心联合起来,它随时都可以帮助其他企业找到想要的合作资源,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