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宏昌的“我画我心”
古镇一角
对弈图
在河之洲
■ 文/张文忠
赏看舒宏昌历年的画作,似乎风格极为多样,但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始终流溢出唯美和曼妙的感觉。这大概也很能体现舒宏昌的艺术观。
喜欢上画画,每个人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把画画好,但每个人所走的道路却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每个人对绘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舒宏昌小时候就喜欢画画,七年的边塞军旅生涯给他的理想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乌鲁木齐他有幸拜当地著名的画家舒春光先生为师,先生对他的谆谆教导使他受益非浅,对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舒宏昌又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美术院校以及古城西安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使他视野大开,收获颇丰,他对绘画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这是舒宏昌绘画生涯至关紧要的起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美院的系统学习,再到社会上的生活历练和感悟,舒宏昌确立了自己最基本的绘画方向和目标:反映时代、继承传统、立志创新。
中国绘画,如果离开传统土壤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固守传统盲目排斥外来艺术,传统绘画难保不成为枯木、死水,应该说绘画的传承性、兼容性才是把画画好可循的规律。例如国画的造型问题,眼下的有些写意水墨,人物的变形极为夸张、庸俗,再加上传统人物画观念对外来素描造型的轻视,使得当下的画风浑浊,泥沙俱下。而舒宏昌却固执地将注意力仍旧放在中西结合的造型上。他笔下的人物画形体是准确的,形态是美轮美奂的,意蕴却又超越形体和形态,让人捕捉的是画中人的心底情感。看来,他将传统和现代的“度”,掌握得恰到好处。
其实,就艺术现象而言,人的审美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发生改变的,走中西结合的道路,舒宏昌的选择是对的。不过,无论用什么样的绘画表现方法,他所要表现的对象却是固定的,那就是积极、健康,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他喜欢外出写生,他觉得不同地方淳朴的民众,浓郁的民俗风情,深厚苍茫的自然风貌,给他带来的是中华民族美好而又朴素的品德,在这些地方能找到最朴实的影子,也能感受到生命中最本质无华的内涵,这些最后都化作他笔下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
在写生中他还认识到,画画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融合的产物,要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突破,而不是原物的摹仿、照搬,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主题思想才能够升华。例如他的作品《金秋》,画面仅以一串串成熟的玉米穗作为表现内容,但观众面对此画,会产生遐想的空间来,那金秋时节农家丰收的景色感染着观者,令人啧啧称奇。谈到这幅画的创作,舒宏昌曾说这是他在周至写生时的真实感受,但在创作中,曾颇费一番周折。起初为了农家丰收的景象,他在画面上画满了玉米、辣椒、雄鸡、鸽子、麻雀等,但画出来效果并不好,也显杂乱,他陷入了苦苦的深思中,后来他几番修改,尝试删繁就简,虽然画面单纯了,反而主题更加突出了。
除了人物画,舒宏昌在山水、花鸟画领域也有涉猎,他的山水画笔墨与色彩构成的意蕴,画面虽多夯实,但充盈画面空间的超逸、中和精神,耐人寻味;他的写意花鸟质朴自然,不以奇巧取胜,属于锋芒内敛的一类,与传统花鸟相比,他似乎不看重宁静致远、淡泊清高的艺术情调,他笔下花鸟世界意蕴着积极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内涵,让当下人欣赏起来甚是“养眼”。
总而言之,我所理解的舒宏昌,无论人物、山水、花鸟,样样都见功力,笔笔体现着美。多年来,他不随波逐流,不玩抽象概念,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绘画信念:他在专注、沉稳的步伐中,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他在用画笔表达着自己心目中的真、善、美,他在用画笔描绘着最美的中国画品格,他在诠释着中国绘画传统的意蕴和现代的情趣!
人物介绍
舒宏昌,男,1961年3月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兼职教授、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现供职于建行陕西省分行。工作之余,挥洒丹青成为他的一种精神追求。近几年,先后创作了《凉山彝家风情》组画,以关中农村题材为代表的《金秋》系列,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危难时刻》等作品, 2016年,被西安市委选定为首批“西安文脉”重大题材创作画家之一,完成了《西安墙大南门览胜图》的创作。其先后获得全国及省市各类奖项,作品被选送巡回展出和收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
艺术创作贵在有我。在舒宏昌看来,画画是“我画我心,悦己怡人”。奖杯、荣誉只是暂时的,绚丽之极归于平淡。当他拿起画笔,心灵是纯静的,血脉里流淌着是对真、善、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