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经常项目与进出口数据差异所在

发布时间:2018-04-11

 

 

 

■ 赵梓彤

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了一国特定时期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中国是经常项目顺差大国,顺差来源主要是货物贸易,因而常有人将经常项目顺差与货物贸易顺差混为一谈。

我们日常所说“贸易顺差”指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差额。经常项目顺差与海关进出口顺差二者有所关联,但并不相同。例如2017年四季度经常账户顺差622亿美元,进出口顺差1305亿美元。二者差异较大,原因何在?

首先,这两组数据涵盖范围不同。进出口数据由海关总署公布,包括实际进出境并引起境内物质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货物,以及超过自用、合理数量的进出境物品。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外管局公布,用于反映特定时期内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下的经常项目又可细分为货物和服务账户、初次收入账户、二次收入账户。其中,货物账户统计经济所有权在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转移的货物交易,而服务账户、初次收入账户和二次收入账户并不统计实物货物的交易规模:

服务账户包括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行,建设,保险和养老金服务等;初次收入账户统计由于提供劳务、金融资产和出租自然资源而获得的回报,包括雇员报酬、投资收益和其他初次收入三部分;二次收入账户统计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常转移,包括现金和实物。

海关进出口数据主要统计跨境的货物贸易,而经常项目的涵盖范围更大,其中服务、初次收入、二次收入三个账户统计的是非实物类经济交易或国际间的赠与行为,只有货物账户才是对实物贸易规模的刻画,才与进出口数据具有可比性。

其次,即便将范围缩小至经常账下的货物账户,它与海关进出口数据仍存差异。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金额通常高于外管局公布的货物账户出口额,海关的进口金额也通常大于外管局的进口额,海关的贸易顺差规模则常小于外管局的顺差规模。

二者差异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统计原则不同。海关遵循进出关境原则,只要实际进出中国大陆边境并引起境内物质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货物,和超过自用、合理数量的进出境物品,均列入海关统计。而外管局遵循所有权转移原则,即货物账户只记录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的货物(如进料加工贸易)①,而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的货物不纳入货物账户统计,而纳入服务账户统计。按照贸易方式分类,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统计项目共有20种,其中部分项目不计入外管局的货物账户,而计入服务账户或二次收入账户:

二是计价原则不同。海关出口数据按照离岸价格统计,包括货价、货物运抵中国境内输出地点装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和保险费;进口则按到岸价格统计,包括货价、货物运抵中国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和保险费。而外管局统计的进出口货值均按离岸价格记录,因此要将海关的进口数据从到岸价调整为离岸价,即扣除进口货物在运往我国过程中发生的运费、保费及相关费用。

三是存在补充数据。外管局补充了不纳入海关统计口径的进出口退运数据和转手买卖数据。进出口货物退运是指货物因质量不良或运输错误延误等原因,被买方拒收。离岸转手买卖是指我国居民从非居民处购买货物,随后向另一非居民转售同一货物,而货物未进出我国关境。

综上,从“量”上看,海关统计的部分进出口项目被外管局从货物账户中剔除,尽管有部分补充数据,但总体上,海关统计的项目更多,因此海关公布的进出口金额通常大于外管局公布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值;从“价”上看,海关与外管局的出口数据计价方式一样,但进口数据中,外管局从海关的到岸价格中剔除国际运保费,调整为离岸价格,导致外管局公布的货物贸易进口值低于海关进口金额。由于相对于出口值的差异,外管局与海关的进口值差异通常更大,因此海关的进出口顺差口径通常小于外管局的货物贸易顺差口径。

注:①进料加工贸易指中方用外汇购买进口的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的交易形式。

(建行金融市场部市场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