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老黄牛”
作为一家全国文明单位,山东省威海分行一直将挖掘宣传普通员工典型作为文明创建重要内容。2015年下半年,员工老龄化现象引起分行党委重视,全行40-55年龄段、没有职务员工占比43%,是全行转型发展中坚力量,如何激发这批人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潜能,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一批 “老黄牛”式员工引起分行党委关注,这些员工为人诚实、工作勤恳、恪尽职守,负责任、有担当,不讲条件、不讲价钱,长期以来,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体现了一种严格自律的职业精神。分行党委认为,“老黄牛”具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认可,不仅可激发中老年员工干劲,而且可打造一种严谨自律勇于担当的企业文化,产生长期激励作用,有效缓解因年龄老化出现的生产力退化现象。
一场“寻找身边的‘老黄牛’活动”在2015年十一月中旬全面启动。全行员工每人一票,公选“老黄牛”。20名“老黄牛”和 “地下牛群”被推举出来,特别是3名“老黄牛”式员工晋升为九职等引起强烈反响。一种“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风尚在全行兴起。
本版选登的几位“老黄牛”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分行,听一听“老黄牛”们的故事。
记者的话:采访闫红平比较难,两批青年骨干都没撬开她的“金口”,我知道她忙,便把采访主动权交给她,什么时间有空,什么时间来找我。她共来了三次,最短一次只有10分钟,手机响了17次,让我见识了“老闫热线”的热度;还有一次,她领来一能说会道同事,说自己不会说话,让同事跟我聊聊。我越发好奇,一个沉默寡言的营运主管怎么能成为全行得票最多的“老黄牛”?
“神医”闫红平
——访威海分行营业部营运主管闫红平
■ 本报特约记者 李莉
这次评选“老黄牛”,采用海选方式,全辖员工,每人一票,老实巴交的闫红平成为一头“黑牛”,以绝对票数当选“牛王”。很多不了解她的员工都纳闷,一个小小的营运主管究竟牛在哪里?
“闫管的脑子像装了搜索引擎,能直接联动交易码,没有她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看看‘老闫热线’就知道了!”她的徒弟马晶茹称她为“柜面神医”,她说营业部现在都成“重症监护室”了,闫管每天不光要接诊其他网点送来的“重症患者”,来自全辖的求诊电话也此起彼伏。这不,刚刚打发走的这位改名“病号”,是文登支行推荐来的。客户进门就嚷嚷“可找到大建行了,赖也要赖着你们!”他的美元存单不仅户名错了,身份证还是15位的,可谓“数症并发”。这类“病症”是柜面业务顽疾,没有固定“药方”,只能反复尝试,费事不讨好,还容易引起客户投诉。闫红平像个有经验的老中医:“这个业务比较复杂,大概要一小时!” 客户马上说:“三个小时都等了,不差这一个小时!”结果50分钟就改完了,客户结汇成功,连说要写表扬信。
“因为在营业部,接触的新业务多!”每当有人夸赞她“医术高明”,她都是这么一句。如果把分行比作医学院,营业部就像是附属医院,什么新药品和新疗法都从这里推开,像比较复杂的开立陆港通卡、办理ETC的B卡特殊业务,至今还是营业部独家办理。以陆港通卡为例,如果客户有1类账户,其他账户都要销户,光一个客户就要半个多小时,不少脾气暴躁的客户,就跟“医闹”一样,非要去楼上找行长。柜员也不愿办理,费时费力,还容易出“医疗事故”,而差错要跟绩效挂钩。每逢这时,闫红平总是说:“就这么办,出错算我的!”很多网点不愿办理结售汇,把客户推荐到营业部,有的柜员就嘀咕:“又不在咱这儿开户,不是瞎忙吗?”她就拿出自己的理论:“在家‘坐诊’就能挣到中收,哪有这种好事?万一客户办张卡,存款不就沉淀下来了?”柜员们一听就来了劲儿。
闫红平还有一手“捋一捋”的推拿绝活,别看她温吐吐的,手下的几个“女兵”却都是火爆脾气,柜面服务最需要忍气吞声,每逢遇到刁蛮客户,她都会站在柜员后面,哪个要崩火星子了,她便会捋一捋她们的后背,那股火瞬间就熄灭了。因而柜员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闫管在,天塌下来都不怕!”
而天塌下来都不怕的柜员们,最怕闫管接电话,那些来自辖内各个网点和兄弟行的“问诊”电话,常常把她的手机打得滚烫,换做别人,会找个借口回绝,先忙自己的事儿,闫红平却从不会说不,自己的工作做不完,就推到下班后。遇到不理解的领导同事,她又不会为自己辩解,常常憋得满脸通红,实在受不了了,就找个没人地方,偷偷地抽泣一会儿,擦干眼泪就跟没事儿一样。因而,无论谁打“老闫热线”,都畅通无阻。
很多人以为“医术高明”的闫红平一定师出名门,其实她当初连个“赤脚医生”都算不上,高中毕业后到投行干临时工,因为生孩子还在家“赋闲”两年,后来投行撤并,她到营业部继续干临时工,每个月就300元工资。一次,几个临时工抱怨工资低,沉默寡言的闫红平突然冒出一句:“别说给300元,就是白干我也乐意!”在家生孩子那两年她都快得抑郁症了,她觉得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份体面工作,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这是立身之本。
“我不爱说话,就爱琢磨!”不管什么业务,她都必须整明白,否则吃不饱,睡不香。刚推出外币存款时,可以收美元、港元、欧元、韩元、日元,柜员们从没见过这些花花绿绿的票子,都不敢收。“客户都去了其他银行,太可惜了!”因参加过一次外币反假培训,她就对照资料、笔记、钞币,反复“解剖”,寻找手感,终于摸索出了“提、拿、捏、点”工作法,她手把手教给柜员,并对他们说:“收到假钞,算我的!”营业部外币存款就这样开张了。个人外汇业务推出时,资料不多,她就扮作客户去中行营业室“偷师学艺”,要不就打电话给外管局小王。因为一笔业务,她电话可打到上开、广开、境外公司还有总行几个核算中心,完全不是碰到领导就语无伦次的样子。
很多子女在国外打工的客户,都知道建行的闫主管。一位荣成老大爷、一位乳山老大妈,每月都坐长途车来取款。闫红平看到他们,就想到了自己在农村的父母,她就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电话去当地网点,她远程指导网点柜员办理,国际速汇业务很快在全辖铺开了。“一说业务就有话,不说业务就卡壳!”最打怵见生人、接到领导电话大脑就一片空白的闫红平,却能去菏泽分行及当地商行讲课,她被省行纳入个人外汇业务专家库,每次省行有个人外汇业务培训,个金部都派她去,回来转培训,她是这个领域的首席专家。
都说医生难给自己下药,“医术高明”的闫红平同样治不好自己的头疼病,每次犯病,她都揪着脑门喝咖啡,久而久之,印堂处鼓出个“肉包”,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会说是工作累的,她却老老实实地说:“是家事愁得!”十几年前,老公生意失败,官司缠身,债台高筑,她把房子抵押出去,帮他还债创业,自己省吃俭用,一个人拉扯孩子,没时间接送孩子,就把孩子从公立幼儿园转到私立。有的员工说:“‘闫管’真会过,穿得像个‘西部赖子’!”,她也就笑一笑,从不向别人透露一个字。现在丈夫生意好了,喜欢给她买高档衣服,没事儿就来接她下班,最常说的话就是感谢她患难时的鼎力支持。她总是着急地说:“不要天天挂在嘴上,两口子不就该相互扶持吗!”
是不是“老黄牛”员工最有发言权,那些和闫红平每日相处的同事,那些拨打过“老闫热线”的网点员工,那些接受过“闫管”诊治的前台柜员,终于有了回报她的机会,他们把手中的选票默默投向了心目中的 “老黄牛”,让闫红平一举成名。
记者的话:威海城区最东边有一个村子,因临近海边取名海埠,威海分行城区最偏远的支行——海埠支行就坐落在这个远离都市喧嚣的村落。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冯志杰就工作在这样一个算上两位行长仅仅有八位员工的支行,自从我接下了采访身边“老黄牛”的任务,我就一直在想,这样一位藏在深山中的“老黄牛”到底有啥事迹称得上这个称号。我试着趁工作的间隙采访一下冯志杰:“冯姐给我讲一讲你的故事呗?”冯志杰放下手中的单子对我笑了笑:“都是些仨瓜俩枣的事,说啥呀?”
仨瓜俩枣那点事
——访威海海埠支行客户经理冯志杰
■ 本报特约记者 徐牧
说起“老黄牛”这个称号,冯志杰确实牛,做对公会计工作却“不务正业”,一天能卖700万股票型基金,这要顶上综合性支行一个月的销售额,旺季营销别人都愁着拉存款,海埠支行外面打来的电话多半是客户主动要给她顶存款任务,前一秒还惊天动地吵着要拨打95533投诉的客户,被行长硬拉到她那里办完业务,临走时竟然连连道谢,出了名的“铁公鸡”企业竟然一次性在她那里做到了对公产品覆盖度100%。这就是在外人看来神奇的海埠支行魔术师,你要问一问她有啥秘诀、有啥法宝,冯志杰还是那句话“仨瓜俩枣的事”。
冯志杰1995年进入建行,刚入行那会是在高柜,每天面对的就是简单的储蓄业务,那个时候没有产品营销,整天大练兵就是点钞、算盘、翻打传票。说实话每个员工都很刻苦,冯志杰不是超人,自然也比别人快不了多少。但是冯志杰有个特点喜欢去深挖每个业务动作的流程,也就是她嘴里“仨瓜俩枣”的事,从票据要摆在什么地方,钞票怎么捆扎,盖印用劲是手腕还是手指,甚至到办业务的时候抽屉是怎么开都反复摸索,去掉不必要的动作,硬生生的就是把一笔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办的比别人快上了5秒钟,就是这短短的5秒钟让她在那个客户还需要站着排队的年代赢得了称赞。
建行网点二次转型,冯志杰干上了支行客户经理,新的岗位给了她更加发挥自己长处的平台。面对种类繁多的营销产品,她埋头苦学坚持把每个产品的特点吃透,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她始终不厌其烦的耐心解答,她坚信打消了客户心中每一点疑虑才是优质服务的关键。当了客户经理有了自己的客户洽谈室,这次的“仨瓜俩枣”说的都是悄悄话。前一秒还在和客户聊自己家养的小狗怎么可爱,咦?话锋一转就到了建行百万身价保险产品,“姐你知道我们行有款保险产品猫抓了狗咬了都能赔付呢”。电厂的一帮老太太组成了一个“黄金团”是冯志杰的粉丝,建行每推出一样代销金产品就要集体来买上几件,有人问老太太们为啥买这些玩意。老太太指着手里转的银核桃反问“知道为啥中国老辈讲穿金戴银么?因为银能杀菌,这是人家建行冯经理告诉我的,有啥事问她去”,客户不但自己买还义务当起了宣传员。客户基金亏损了去她屋里找她聊一聊,客户孩子要出国找她商量做外汇定投,冯志杰的屋里总是人流不断、悄悄话不断。行长问她都跟客户聊啥了,客户出来一个个满面春风的,冯志杰还是那句话“能聊啥,仨瓜俩枣的事呗”。
用她自己的话说,仨瓜俩枣的事难啥呀,只要有时间,小孩上初中后,家里就没开过电视,孩子在那头写作业,冯志杰在这头做市场分析、看各种书籍,既省了电又养成了家里的学习氛围,一举两得。银行工作忙,冯志杰对象工作也是三班倒,孩子小的时候没人照顾,父亲病重期间她也没请过一天假,但这些困难冯志杰从不愿意提起。问起“仨瓜俩枣”的来历,冯志杰说她的老家在烟台招远,“仨瓜俩枣”的事在她们那里方言里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她母亲的口头禅。做点成绩就声张、遇到点困难就叫屈本来就不是她家的家风。
海埠支行有几年经营形式不好,员工绩效工资一直不理想,领导担心员工有懈怠思想,冯志杰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入行20年了,是建行培养了我,再苦再难也要一起渡过”,这是行长听到的唯一一次冯志杰说了句场面话。从那以后,冯志杰还是每天干她那些“仨瓜俩枣”的事——把共同营销的业绩让给同事、主动承担起支行的累活、杂货、帮着行长制定公私联动营销方案、冒着麦德姆强台风去给代工单位解决企业网银难题……
平凡的人往往不平庸,有故事的人往往不愿意讲故事。这“仨瓜俩枣”的事看起来不大,却是工作的事、却是客户的事、却是建行的事。苦心耕耘,才会有瓜藤满地清香甘冽;默默奉献,才会有枣树参天硕果累累。冯志杰是老黄牛,更是一个用心去经营“仨瓜俩枣”的建行人!
记者的话: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想请大家闭上眼睛,进入下面场景,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
“地下牛群”的故事
——山东省威海分行老黄牛集体金库中心老员工写实
■ 本报特约记者 李莉
——早晨7:15,打开库门,一口气提出40几个款包,每个款包相当于50斤一袋的大米;晚上5:30,再打开库门,提进40几个款包;在早晨7:15到晚上6:45之间,要无数次地重复这个动作,进库、出库、提起、放下;四十几岁时,你抓起款包健步如飞,五十几岁时,你提起款包,步履蹒跚,明年你就要退休了,腰肌劳损,腰间椎盘突出,你吃力地提起、放下……
——30多度的高温里,年过半百的你,头戴钢盔,穿着防弹背心,全副武装,坐在押款车里,奔走在威海的大街小巷,进入一个个闷热的加钞间,打开机门,放进钞票……
——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时间,你要一天八个小时带着帽子、捂着口罩,在灰尘弥漫,味道刺鼻的整点间,点着钞票,一天不喝一口水……
——深更半夜,电闪雷鸣,客户要赶飞机,卡被吞了,你爬起来,赶往ATM机……
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他们平均年龄53岁,最大的许灿军和孙德波已58岁,最小的徐波也已44岁,12个人中,有8个年过50,正是他们肩扛手提,保证了全行37个网点的现钞供应、单证领缴和黄金配送,20多个站点的上门收款、现金整点,80多台自助设备的供钞和设备维护……他们就是在威海分行“寻找身边的老黄牛活动中,被称为“地下牛群”的金库中心的同事们!
“全省16个金库副主任我最不放心的是你!”2009年6月,得知姜爱荣担任金库中心专职副主任,省行现金出纳经理李娟担心地问,她很难想象弱不禁风、细声细语的姜爱荣,怎么跟一帮五大三粗的汉子打交道。当时金库中心14位员工中,有8位转业军人。李娟特意叮嘱监控检查人员:“重点关注威海分行!”
但很快姜爱荣就被他们感动了,这个以转业军人为主的团队,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曾是营级干部、年龄最大的老许本来晕车,听说要去烟台拉黄金,二话没说就跳上车;金库中心全面改造,尘土飞扬,噪音震耳,施工到哪里,两个管库员就要跟到哪里,他们双层口罩一天换两次,每天陪到晚上九点多;“多面手”孙太波,不仅库存情况张口就来,还不声不响把所有账簿订得整整齐齐……2013年,她含着眼泪,依依不舍离开这个团队。
姜爱荣用4个词儿形容金库工作:规格高、架子大,环境差、责任重。别看只是二级部门,但金库主任却是分管行领导,一个管库员变动,要行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并报省行备案,规格不可谓不高;架子大更是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只要管库员上岗,就跟剑上弦一样,一次,徐波大学同学父母来威海旅游,让他接站,他愣是没出来;没去过地下金库的人,很难体会到什么是环境差,一年四季不见阳光,空气闭塞,整点间里,灰尘飞扬,气味刺鼻,银行白领根本与他们无缘;责任重大从“金库重地闲人免进”就可体会出,库里报警器异常敏感,她和徐波曾因电闪雷鸣、老鼠侵入,半夜赶来查看原因。
她的继任者王强用词更节省:累!除了三个女员工,其余都是搬运工!特别是4个管库员,堪称专业装卸工,别的不说,光每天晚上网点送来、早晨提走的40多个寄款包、40多个缴款包,每个就有50斤。现在人行都用上铲车了,但地下金库地方狭窄,上不了设备,只能肩扛手提。上月发行猴年纪念币, 376箱、每箱40斤,加起来 7吨多,两个50多岁管库员一箱一箱从人行提上车,又一箱一箱卸下车、搬进库,再一箱箱提出来,发往各个网点。那几天,孙太波左手受伤,贴着膏药,咬着牙,硬是坚持了下来。因为人手少,一个萝卜一个坑,四个管库员要轮流上岗,一上岗就是一个月,一个动,全部都要动,谁都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而员工们最头疼的则是病,老姜是整点主管,虽然一天8小时带着口罩,气管还是常犯毛病;ATM管理员每到夏天就到了发烧季,由于武装到了脑袋,下车一身汗,进车透心凉,整个夏季就是感冒吃药,吃药感冒。王强说;“你们注意到金库中心男员工走路姿势没有?上身不是直挺挺的,就是向前弓着,全都腰不好,长期负重,腰间椎盘突出成了职业病!老戚曾是首长专机上的空军机械师,现在病最重,经常是前脚出了金库门,后脚就进了按摩所,几个老哥交流的最多是‘这家诊所效果好,那家盲人手法好!’”
尽管一年中只有过年这三天管库员不用上岗,但他们最愁过春节,现金像洪水一样进来出去、搬进搬出不说,主要是担心备付金不好控制。虽然行里定的是3000万,他们却拿出了军人的严谨劲儿,在保支付情况下,常年压在1000万以下。人行规定200万一包才能缴款,他们凑够200万,就去缴一趟。过年这几天,各家银行都去提缴款,常常要排半天队,两个解款员为早早赶回来,处理缴款包,出入库单证、黄金,每次8点以前就第 1个赶到。ATM库存未纳入考核前,他们现金备付率一直全省最低,仅此一项每年就为行里节省利息支出20多万。
除此之外,那80多台附行式、离行式自助设备也不是省油灯,省行要考核开机率、缺钞率,最头疼的是吞卡、取卡、调账,碰到执拗的客户,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不拿出卡来誓不罢休。有“地下美女”之称的刘云,每天都要神经紧张地盯着监控屏幕,一个客户投诉处理一个多小时是常事。
很多员工都知道他们抗击暴风雪、“麦德姆”的故事,但是下面几个镜头恐怕没几个人看到:明年就要退休的白会计,每次眩晕症犯了,都天旋地转,老公要开车火速把她送来做指纹识别;正休着礼拜天,突然一个电话,杨天军和荣海声就从烟台和文登赶回来,为一个新疆客户取卡;张传豹拖着扭伤的腰,一步一步慢慢挪到库区,咬牙瞪眼提起款包;老姜遇到重大家庭变故,见到赶来的同事,泪流满面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的工作交给谁?”……
这个在别人眼里脏、累、忙的工作,老哥老姐们却相当乐观,他们自称是“地下工作者”;整点主管自我调侃“虽然不能每天睡到自然醒,却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几个东奔西跑、风吹日晒的ATM管理员向管库员炫耀是“阳光之子”;两个管库员必须同进同出,形影不离,他们把自己归入“鸳鸯蝴蝶派”;老杨明明提款包扭了腰,几个老哥非说他是跳“小苹果”出过了力,鼓动他去工会要补偿……
地下金库常常传出爽朗的笑声……
后记: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每天做着最简单的工作,像老黄牛一样,按部就班,该拉车拉车,该耕地耕地,对他们来说,二十年安全无事故就是最大的业绩!正是这样一群老员工,用平凡、琐碎的付出,撑起了全行网点运行的“半壁江山”。他们虽无惊天动地之举,但这份执着与坚守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老黄牛”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