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与你同行(二)

发布时间:2017-01-11

去年年初,客户版组织特约记者对“2015客户经理风采大赛”的获奖者及团队进行采访。26个采访对象,派出特约记者21人。覆盖全国21个省市,从准备到完成历时4个月。堪称“你和我”采访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派出的特约记者中,有多次参与采访活动的“老兵”,也有初试牛刀的“新手”。他们呈现出的文章各有精彩,各有独特,但这只是最终的结果。在2016年度的“撰稿人心语”中,我们更期待听到他们对过程的还原和感受。

 

 

采访“特等奖”

李莉

王天宇的稿件我写了两遍,第一天写完了,第二天感觉不满意, 与其被小雅老师枪毙,不如自己把自己毙了,所以马上推倒重写了一遍。因为我的采访时间是四月底,采访完就是截稿时间,“五一”三天假,我孕育了一天,忙了两天,生了“两胎”,有点手忙脚乱。

这篇稿件写了2400字,是我写《你和我》字数最多一次,主要是俺人老眼花,看错了小雅老师发的通知,当时俺正在长春采访,还对吉林省分行公关部的袁艳梅老师说:“这次报社挺重视,稿子要求是2600字,文章2200,记者的话400字!” 袁艳梅还不懂装懂地附和:“咱们是特等奖,当然要特事特办!”等俺写完稿子,再翻出群里通知,发现那是小雅老师给采访团队记者提的要求。

所以俺又硬着头皮从2600字删到2400字,好在小雅老师不跟俺一般见识,按2400发了,皆大欢喜。尤其是王天宇,还发到他们家族群里了,他奶奶带着老花镜念给他爷爷听了,他奶奶还代表他们家族谢谢俺。

采访战线拉的长的一个好处是准备比较充分,先是仔细研究了报社发给我的文字材料,又跟吉林分行要了王天宇的比赛视频资料,还上总行网站、吉林省分行网站搜索了大赛和王天宇的个人信息。还真搜出不少好东西,比如建行报大赛综述中对王天宇的评价,比如王天宇被推荐为总行工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公示,让我对王天宇有了更多直观感受,在现场采访时有了更多主动性。我还试图加王天宇微信,结果被他当做诈骗犯拒绝了。像间谍一样搜罗信息,主要是因为报社把特等奖交给咱,咱一定不能玩砸了。

出了特等奖,吉林分行高度重视,袁艳梅多次致电问俺啥时启程?还需要什么资料?需要采访什么人?俺就给她了个采访提纲,采访主题就是特等奖是个人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成为特等奖的?这是俺最感兴趣的,相信也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前者需要现场感受,后者无怪乎组织培养和个人努力。因而,俺提出除了采访王天宇本人外,还要求采访他所在中海支行的领导、同事,以及个金条线相关人士。

到了吉林省分行后,先是开了个座谈会,王天宇、带领他参赛的省行个金部副总经理张海滟、负责个人客户经理考核的业务经理、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的郭葆霖副总经理和袁艳梅老师参加了座谈,又去了中海支行实地采访,看到了筹建中的“天宇理财室”,期间还对王天宇进行了两次单独采访,直到材料足够多了,才结束采访。

初稿的题目是《偶然中的必然》,感觉比较平淡,材料组合比较僵硬,放下稿子扫地,突然灵光闪现,蹦出了“从草根到云端”几个字,感觉比较符合王天宇一赛成名的经历和他目前的状态,他那种在云端茫然不知所措、惶惶不宁的样子,与许多选手成功后不经意就流露出的洋洋得意很不同。“草根”蹦出后,如有天助,文章一气呵成。

“大巧若拙,大辩若诺”老子这句话用在王天宇身上比较合适,作为特等奖选手,王天宇比我想象的还要帅,堪比韩国欧巴,但却出乎意料的低调内敛,温和敦厚,这与他在赛场上挥洒自如的样子形成强烈反差。对自己有清醒认识,而又目标明确,相信王天宇能走得很远。

感谢报社对我的信任,感谢小雅老师给我的学习机会,感谢吉林分行给我提供的采访便利,每次同这些在“云端”的人物交流,都被他们感动着,他们的成功之处,都是我的学习之处。

天宇说,再去长春,他会请我吃饭,对于一个特约记者来说,每一个采访过的人物,都已是心底的一个朋友,默默地关注着。(建行山东省威海分行)

 

 

细细读,慢慢懂

陈新兵

这次去广东采访,我最大的感触是怎样搜集素材?说实话,孤身一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搜集素材太难,在很短的时间内认识一个人很难,而写出一个人的本色更难。作为一个很不喜欢敷衍了事的人来讲,我觉得责任重大,一定要想办法把采访工作做好。

那几天广东阴雨而我的内心是焦虑的。因为和被访者交流我心里没底,从侧面了解又缺少渠道。但后来我发现我的焦虑是多余的,而我认为这样的心路历程又是必须的。你不焦虑,说明你不在乎,你对于素材的索取路径的灵感就激发不出来,然后采访稿可能就会平庸而无趣。

之所以事后认为这种焦虑是多余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焦虑成为了多余。因为我努力熟悉采访环境,努力熟悉被采访者,努力熟悉被采访者周围的人,努力发现被采访者的生活、工作细节以及她的人生故事、努力从她的表情、喜怒哀乐去窥视她的内心。尽管过程艰苦,甚至苦思得有点心神不宁,但效果是好的,采访是成功的。

可是,达到我需要的素材的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次筛选后,我发现第一天能用的素材变得很少,有些是类似的,有些不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些又显得大众化,有些素材很官方化、说出来很无趣。幸好后来我发现一条路,那就是跟踪,所以我对被采访者说:你做你的工作,我在后面跟着你就行了。

于是,我拿着笔记本记下她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人物的性格,细节成就文章。更重要的是我文章中运用的一些故事就是在采访中通过别人的嘴、她的嘴、客户的嘴说出来的。我甚至和她去了一趟广东出差,就跟在她后面看她工作,但事实证明我吃这样的苦是值得的。

文章在被采访者看了之后,她说:你把我写得这么好。我说:你感动了我,本来就这么好。如何说不是这么好,你从文章中挑出有哪一样不是你真实的写照,哪一件事不是真实的发生在你身上的呢?因此,现在我就想,采访的素材一定要串好,要有一根线—文章的主线,要有中心思想—人物鲜明的性格,要有适当运用素材的技巧--人物性格表达的层次感。这样才能集聚精神力量,一波接一波冲击读者的心。

采访结束了,我感觉是回味无穷的。广东的饭菜不太吃得惯,潮湿的环境不适应。但是我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广东了。为什么?因为广东的人、广东的同事,因为有了共鸣,心灵里不知不觉开了花。回家的时候,已经结了果,我还把种子种了下来。我觉得这是一趟令人回味的采访,不仅仅我写的文章得到了被采访者的认可,更是因为这不仅是一次采访,而是一趟心灵之旅。(建行江苏省南通分行)

 

 

难忘的“第一次”

尤敏

虽然近几年参加过多次报社和省行组织的采访活动,但是这次的客户经理风采展示大赛采访过程,却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第一次”。

第一次“独立完成”采访任务:之前的采访活动,都是由报社老师或省行相关领导带队,行程及采访计划均不用自己打理。而这一回是第一次独立接受客户版采访任务,整个采访活动完全由自己联系完成,其中有收获也有困惑。

为圆满完成此次采访任务,按时保质保量交上合格的稿件,收到省行转发的《个人客户经理风采展示大赛”采访通知》后,第一时间向本行分管领导汇报,领导十分支持,安排认真准备,全力做好此次采访活动。

因报社对这次采访活动计划下达得早,当小雅老师征询具体采访时间安排时,我们有了较大的计划自由度。根据自己的手头工作情况,并与省行个金条线牵头人及办公室条线联系人沟通,将采访时间定在了4月中旬,同时将采访提纲及需求也一并发省行协助提供相关资料。在多次研读、领会人物栏目采写要求后,还将王璧君老师在微信群里发布的人物采访指导内容粘贴到电脑进行反复学习,并通过网站提前搜集了与被采访者相关的一些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次在外地采用“跟踪式”采访:去年在做我们分行一篇人物专访稿件时,因被访者单位离分行不远,就采用了两整天时间全天“跟踪”采访的方式,一路下来感觉收获颇多。这次采访根据当时的各种状况,感觉可能只有再次“跟踪”被访者,才能达到较好的采访效果。于是决定直接到达被访者办公地点,两天的现场采访活动就在营业地点展开。

改变坐在会议室面对面的采访形式,直接深入被访者工作环境,无论她早晨提前来到单位帮客户抢购纪念币,还是晚上加班整理资料,都和她早上一起到单位、晚上一起下班,几乎是“跟踪”了整整两天时间,全身心融入被访者的工作,这些都成为极好地全面了解被访者的机会。我看到:被访者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客户打招呼、交谈,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解决客户提出的一些问题……真正体会到被访者的工作状态只有一个:“客户第一”。

为尽可能少耽误被访者的日常工作,整个采访全部在“见缝插针”的状态下完成。当被访者面前没有客户时,我们就尽快聊几句,但也许一个电话就又打断了访谈。为节约时间同时又能较全面地了解情况,在被访者接待客户时,尽量请她安排其他同事、领导接受采访。

虽然个人采访对象不是团队比赛组成人员,但此次采访任务需要出个人采访和团队采访两篇稿件,因此在对个人采访过程中也侧面了解了团队比赛的情况,为对团队成员的采访打下伏笔。

第一次以“问答形式”做团队采访稿件:此次采访说明中要求对每一位团队成员的采访都要“根据采访提纲进行提问”,刚开始对这种成文形式有些迷茫,特别是在采访进行中,曾经出现对个别采访问题团队成员回答内容相似的情况。这样如何成稿呢?通过与小雅老师的多次交流,得到了她的悉心指教,困惑顿解,最终得以圆满完成稿件。

虽然遇到了这么多“第一次”,但通过这些“第一次”以及小雅老师在整个采访、成稿过程中不厌其烦的指导,也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独立采访的能力,并对客户版稿件选用的偏好有了更深的感受。(建行山东省枣庄分行)

 

 

小天地也有大舞台

黄峥嵘

三月春光初漾,受建行报委托到郴州分行采访“2015年个人客户经理风采展示大赛”个人三等奖获得者邓笑寒,我内心涌起兴奋的涟漪,随之而来的也有莫名的压力。开心的是,可以从繁忙的工作中偷得两日浮云,“名正言顺”地去做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不安的是第一次接到建行报采访任务,唯恐我的拙笔不能完美呈现笑寒身上的闪光点。整理好简单的行李,踏上飞驰的高铁,思绪也飞散起来,即将见面的人——郴州永兴支行90后客户经理邓笑寒是个什么样的年轻人呢?湖南分行22个二级行唯有他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湖南分行首获全国行业职工技能竞赛、全国建行2015年个人客户经理风采展示大赛“卓越个人客户经理”三等奖得主,两年来创新金点子30个……郴州分行撑起了南大服务标杆大旗,在他的身上,又蕴藏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思维呢?他的源动力来自哪里?我瞄了一眼采访提纲,静静地放空自己的思想。

三个小时左右到了郴州分行,我才知道笑寒所在的网点还有一个小时左右车程,分行行长王年军刚从客户单位走访回来,他的脸上写满赞赏和喜悦,“笑寒在年轻员工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因为他的风采展示,全行你追我赶的业务、服务创新氛围增添了新的气息。”他的话让我心里的期待更添一分,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唯有创新,建行才有出路和未来。那么,我笔下呈现的笑寒能不能带来这样的蝴蝶效应呢?

下午三点左右,我和郴州分行办公室副主任史腾琪一起到达笑寒所在永兴支行,一个仅有27名员工的小网点(带一个分理处)。英俊内敛的笑寒忙前忙后,既是客户经理,又是后勤人员,他平淡的表情看不到获大奖的激动,不过小会议室面对面入座,一聊到比赛现场,他的表情就有几分兴奋,话语如流水般酣畅。从大学时创办山西财经大学第一个“闲置商品交易网站”受热捧,研究P2P网络借贷到工作后跑遍周围各家商业银行体验业务流程,到北京跑中关村附近创业大街学习运营模式、服务和产品,到“CCB-ID客户账户体系”的设计构想,让客户用一个卡号实现所有功能,就好像一个微博账号可以登录很多网站……他沉浸在创新给客户带来的愉快体验之中。支行行长何鑫作为总行级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银行业学雷锋标兵,她说,笑寒是一枚集体暖男,他善钻研、讲奉献、吃得苦的特点值得我学习;大堂经理陈丽娜由衷地称赞,笑寒做事随叫随到,不分个人业务、对公业务;帮人有求必应,不分新业务咨询还是电脑日常维护;客户经理廖芬念念不忘笑寒为营销ETC设计的漂亮卡片、折页引来众多签约客户的创新金点子……

“我的梦想没有那么超卓,如果非要具体描述一下,那么就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幸福感吧。我们郴州分行、永兴支行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大波以行为家的同事给予我不断创新的动力……”笑寒谈到梦想的时候我有一点惊讶,旋即释然,心存大爱,方能唱出心中梦,而爱是可以传染的。

两个多小时的交流时间一晃而过,期间他几次起身,自然地给我添茶水,自然地聊到铁银支行的美团网互联网创新业务,他说这样的成功案例,全国建行可以复制并推广,让后来者少走弯路。荣誉背后的责任心、爱心、智慧和放眼全局的视野静静地呈现在我眼前,“把朋友变成客户,把客户变成朋友,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客户,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给企业、个人、客户三方创造价值”,他喜欢一位同仁说过的这段话,也特别关注客户对建行产品、业务流程、服务的体验,“让客户感到舒适、便捷、安全”,这就是他执着于创新的原始想法。与笑寒母亲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交谈,父母如何爱孩子,如何学会放手,那个独立、好学,把礼貌当成习惯的小绅士在我脑海自由行走,他趴在地上痴迷地读书看地图,他小大人一样提醒母亲,“人行道走内侧更安全。”好习惯才是好人生的开端。母亲认为笑寒舅舅对他影响比较大,于是,我和他舅舅电话聊了半个小时。舅舅是郴州某学校的老师,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笑寒念初中寄居他家,坚持自个儿腊月里定两个闹铃,五分钟后第二遍闹铃响起,他必定离开温暖的被窝,开始起床晨读;高中他考入省会长沙某重点中学,起初跟不上班,但是却反过来安慰舅舅不要担心。通过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笑寒的期末成绩果然进入班级前列。好习惯加上毅力,如虎添翼。笑寒心地善良,不断地创新建行产品就是源于他不愿意让客户久等,只想让客户体验到建行最舒适、最满意的服务。善良加上天生的热心肠,给他陀螺式的工作生活又加上一鞭子。

采访,让我心里涌动诸多思想的浪花,关于建行对年轻人的培养,关于家庭对孩子抗挫能力等培养,关于心胸、视野,关于责任心、文明素养……与客户经理笑寒对话,让我欣喜地看到,年轻人爱岗敬业,小天地也有大舞台,小舞台也能唱大戏。(建行湖南省分行)

 

 

波折背后的精彩纷呈

方砚

此次采访是一段难能可贵的经历,每一位受访对象畅所欲言的背后,感动与振奋无数次地冲击我的心灵。两个地点,相隔千里,文化迥异,但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建行人”的精神,却一脉相承、温暖人心。

采访之初,我其实有点担心,想着总行规定好的提纲大家可能发挥的空间有限,很难深挖。但是,在实际采访的过程中,还是充满惊喜。回忆起自己的参赛经历,大家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就在紧紧围绕提纲这个主线的基础上,顺藤摸瓜,融入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挖掘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心路历程中微妙的情感变化,以及整个团队磨合的点滴进步。

不过,采访过程也确实有点小波折。采访四川分行团队的时候,我原先以为会是所有参赛成员聚集在一起,进行群访。但是,到了成都后我发现,因为地域关系,这些参赛成员分散在四川各地,平时工作繁忙很难凑齐,只能先采访几位成都城区附近的参赛成员。在完成成都地区的采访后,我当机立断,当天下午立即奔赴乐山,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再多接触几位参赛成员,搜集更多第一手的资料。虽然路途辛苦,但的确不虚此行。遗憾的是,受采访时间限制,我与“蜀我最强”团队一半以上的成员实现了面谈,其他成员只能待我返沪后进行电话采访。

此次采访收获颇丰,但有不少技巧、方法和准备工作等方面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感谢总行提供的宝贵机会,期待下一次的采访之约!(建行上海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