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与你同行

发布时间:2017-01-04

 

去年年初,客户版组织特约记者对“2015客户经理风采大赛”的获奖者及团队进行采访。26个采访对象,派出特约记者21人。覆盖全国21个省市,从准备到完成历时4个月。堪称“你和我”采访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在派出的特约记者中,有多次参与采访活动的“老兵”,也有初试牛刀的“新手”。他们呈现出的文章各有精彩,各有独特,但这只是最终的结果。在2016年度的“撰稿人心语”中,我们更期待听到他们对过程的还原和感受。

 

那是几场愉快的采访

■ 应克

很多前辈告诉我,采访一个人物之前,得自己心里要有谱,按照自己的谱去做采访,才能事半功倍。可是,实际上,我在真正见到被采访对象、没跟他们聊上一两个小时之前,我从来都心中没谱。每次的主题与亮点,大多数是在采访的聊天过程中,眼前一亮,然后豁然开朗地发现的。所以,我比较喜欢客户版仅提供一份简历,而不是用厚厚的一摞总结材料来先入为主,塞满我的脑袋,能让人以“空杯”心态去接触人与事采访。当然,这不是说,事前不用做任何准备,人物与事情的背景、因果转承等,我还是需要事先细致了解。

众所周知,咱们的采访,都是属快餐式的,不可能有很多时间让你真正很深入地了解这个人,曾经戏谑,做行内通讯员得具备“神相”才能,要能根据面相,甚至根据一个人的背影等,学会一眼识人。可惜,这个本领我一直没能掌握,所以,也就只好用笨办法。我给采访对象包括涉及到的其他人,都发了一张调查表,把能想到的问题,都罗列上了,恨不能将祖宗八代的调查也纳进去。

收齐表格是一个并不容易的催办过程,但大家还是陆陆续续交齐了,当然,书面调查表,局限于“书面”。而且,因被调查的人应对态度或其他因由,收到的有效度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是也总能让人找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幸运的话,会让我发现我所需要的切入点或脉络走向。

在通过表格初步了解情况之后,我就给采访对象们打电话。通过电话,相互初步熟悉后,接下见面会很快切入正题;还有一个必须的原因,是我要告诉他们,我想要的。因为系统内的采访,难免高大上与脸谱化,经常性与一个采访对象,聊了半天时间,他(或她)会给你念一堆材料上的书面总结,空洞的口号、表扬,最后你想要的啥也没透露,最终的后果是浪费了半天时间,回来后你对着电脑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处下笔。这种事情是绝对不能让它发生的。实践证明,这个电话打得是非常有用的。

看过表格、打过电话之后,我一直在找对方给我的感觉。想,他们为什么会“成功”?

第一站,是前往福州,采访黄蓉榕。317日是周四,当晚动车到达福州,我会用当晚和周五一天的时间进行采访,然后周五傍晚返程。所以,为了不浪费掉一分一秒的时候,对方就根据我的要求,让黄蓉榕与我形影相随。从接车开始到送车,除了夜晚睡觉的时间,黄蓉榕基本上就没有离开过我的视线,连上厕所也是结伴前去。我们坐在车上聊、吃饭时聊、走路时聊……就这样,在争分夺秒的聊天中,渐渐走近了黄蓉榕的世界。

“我的名字其实很容易记,蓉榕,就是从小草到大树。”如此有趣的解释,果然易记。看着眼前这位长得有点山口百惠年轻时模样的姑娘,文章的标题,在那个瞬间初步确定下来:《一棵想当大树的小草》,在形成稿件的过程中,敲定为《欲为大树先当小草》。一天一晚的接触,从她、到她的母亲、到她的各条线上级、到她的同事、到她的客户……一个立体的形象渐渐呈现在我脑海里。不管是机遇垂青还是“贵人”相助、或是环境造就,在这之前,首发的,是自己的付出、自己的认真与努力。从黄蓉榕联想到去年采访的大连分行的叶欣,同一个赛场上的演讲能手,一样地让人赞赏,甚至钦佩。

就这样,318日当晚回温,319日当日就抓紧完成了稿件,有点“一气呵成”的感觉。最初,让我印象深刻的蓉榕在表格上填的关于“2美元压岁钱的故事”,最终没有采用。成稿后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与蓉榕的现场采访接触后所获得的信息。其实,并非一锤定音,我做了两个版本,最后选定了现在这个版本。真正定稿是323日。

然后,我就紧锣密鼓开始了第二站的采访:324日,又是一个周四,我动身前往杭州,我将在杭州完成对陈宇杰和浙江团队的采访。

在我二十年的山寨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人当然不算少,但90后真心是第一个。那就是这次绍兴分行的陈宇杰。从照片上看,因为是请商业摄影师专门拍摄的妆后宣传照,人显得比真实年纪成熟。当时我给他打电话时,听到的是冷漠的男声,有拒人千里之外之感,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犹记得给黄蓉榕去电时,从话筒里听到的是甜而不腻、热情却不失稳重的声音,很符合一个优秀客户经理的形象。我便很多心地想,这个男生,没有热情度,是如何在演讲台上发挥自如的?又是如何成为众口交赞的优秀客户经理的呢?这倒点燃起了我的好奇心。

当天晚上,我见到了陈宇杰。素颜、背着双肩包的陈宇杰,清秀腼腆乖巧,这形象从年纪上,终于符合了我心目中九零后的标准——小鲜肉。但与宇杰一晚聊天下来,才发现,这个表面鲜嫩的小男生,思想的成熟度,远超过其同龄人,而且,他从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冷漠声音,也不是装的,也许用外冷内热来形容这个充满冷幽默的男孩才比较符合。

“我叫陈宇杰,耳东陈,去头屑用雨洁。人家都说我像马云,我没有他那么有才。”很幽默的开场。马云可没他这么帅这么鲜嫩。听宇杰的故事是很轻松愉快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包括初恋、包括失恋等等,他都轻松地、信任地聊下来,有着九零后的大方从容,不藏着掖着。他对于自己这么年轻,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也感觉不可思议,但接着又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一切看似意料之外,其实情理之中。”陈宇杰采访的标题,就这么轻松地敲定下来。

那晚,总共进行了三场采访,一场在饭桌上进行,采访陈宇杰周边的人,另外两场在旅馆进行,采访对象是陈宇杰和陈宇杰的领导。之所以安排得这么紧,是因为明天我必须采访团队。在福州的一天一晚,不管我采访了多少人,始终是围绕着黄蓉榕一人展开,而在杭州这一天一晚,我采访的这么多人,是分两个主题的。被采访的对象来自浙江的各个市县,他们分别来自绍兴、金华、台州、丽水,都是从百忙之中,抽调时间,聚到杭州,所以采访的时间战线不能拉太长。

对宇杰的采访,是晚上十点多结束的。结束的当口,团队成员到齐了,大家闹哄哄到我的房间里,就这短暂的空隙里,瞬间就“熟透”了,与我仿佛是相熟了十年的伙伴似的。

“我们是伐木累题目。”从没采访过一个团队,是这样的激情四射,亲密无间。他们争先恐后讲述,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在真心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团队采访的每个问题我都已经事先发给每位成员做准备,而且每位成员也都书面回复了答案,只是,书面答案很官方、很正式、很口号化,并不能打动人。但那个半天的现场采访中,没有一个人在重复书面回答,而是畅所欲言,我则听得津津有味。不管我抛出什么提问,他们总能轻松地接住,然后滔滔不绝又如我所愿地聊下来、并打动我。不管聊天的过程中,是切中主题,还是离题万里,在我看来,都是唯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这真是一群充满激情的“伐木累题目”。可以说,这一场风采大赛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令他们平静的生活与工作多了些与往常不同的波澜。开拓了视野的他们,在荣誉的光环下,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与他们交流,你会深受感染,会沉浸在他们充满能量的氛围中、沉浸在他们情同手足的友谊中……无法自拔。对他们来说,也许这一阵激情过后,生活与工作依旧归于平淡,但这一经历将永留,弥足珍贵。

“行得行,不行也得行”,这一铿锵有力的表态,也让团队采访的主题有了落地之处。纵观这一次的三篇采访,每一篇的标题,都是在采访聊天中,瞬间确定的。本次的系列采访真的是很幸运,因为所遇到的被采访对象,都是善谈、并谈得很赞的主儿,而且充满了正能量。这让我的采访变得轻松愉快,愈加喜爱这份采写工作。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主动、努力,我想,这正是这几位年轻人比同龄人更快速成长的最大原因。感谢他们!羡慕他们!

(浙江省温州分行)

 

2016,难忘皖西北的那次采访

■ 石志藏

第一次受《建设银行报》(客户版)委派采写建设银行2015客户经理风采展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建行安徽省阜阳分行营业部客户经理杜宇。采访出发一个月前,我就联系小杜,并加微信,因此在虚拟空间有了一定联系,为后期顺利采访打下了基础。

我写稿件一般先立一主题,据此搭框架,然后采访时围绕主题+框架找素材,我谓之为“预设”式写作。当然,会根据事中、事后采访所掌握的实际情况,作不断调整,乃至推翻原来“重起炉灶”。

首次出行皖西北的阜阳市,途中充满新鲜感和故事情节。

一是采访自始至终有安徽行个金部、本家石顺艺老师全程陪同;二是与杜宇见面很有戏剧性,我头天住合肥,第二天赶至阜阳。小杜常培培训结束,连夜赶来约定与我同行。第二天早上在宾馆大厅,我联系小杜,结果与他接通电话,他竟在我的旁边,于是莞尔一笑,俩个熟悉的陌生人赶紧握手……。还有,在一马平川的皖北大地上驰行,感到外面的广大。

得益于报社的精心安排,安徽行、阜阳行热情接待,采访特别顺淌,因此没有什么困难。

笔记为上。应该说我的采访不仅时间抓得紧,并且记录多,我没有用录音笔的习惯,因此最后成2100字的稿件,我用去采访本将近一半,34天采访中粗略估算一下,约摸做了近万字笔字,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会感叹“太传统了”。

“是的,是太传统。”我承认。

我不得不吹嘘自己,我似乎有当记者的“潜质”,除了文字记录多,我还有记人、记物、记场景且不易忘记的天赋,到现在,我仍能复原阜阳之行的人物的音容笑貌等基本细节,乃至言谈。

综合本次采写,表达以下四点感受。

一、“兵马未行,粮草先备”。由于报社对采访活动安排早,采访对象明确,写作要求清晰,为本次异地采写准备工作,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因此在采访前,我不仅掌握了杜宇本人、家庭等基本情况,而且对阜阳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也进行了资料积累。

二、有所取舍,侧重生活。我虽然记了大量的笔记,写作时我按照要求定调“侧重生活,还原真我”,所以我用大部分笔墨,写了生活中的杜宇,工作和业务只有寥寥几笔。

三、“真”字当头,走近主人公。我写本文的目的不是突出杜宇工作有多么努力,业绩怎样骄人,如何舍小家为大家……因为一等奖的奖项,已足以支撑起主人公业务上的形象。所以,我深入了解小杜的人生历程、经历过的“甜酸苦辣咸”,即“业绩以外的东西”,确实,挖掘中了解到年轻的小杜却有“丰富的宝藏”,如“富二代”身份的“洗白”、父亲经营变故让小杜感受世态的炎凉、组织山地自行车协会、病中的思考等等。采访的最后一天,我还走进了主人公的生活,与小杜一家子相处了一个上午,抱过小杜的儿子,还合了影,因此有了文末对出生才四个月的杜宇儿子的描写:“那天,我有幸见到了小杜的爱人和他们的“爱情结晶”,四个月大的“小王子”(杜宇对儿子的昵称)。孩子文静又充满稚气,一双大眼注视着我,眼神清澈见底。小杜十分勤快,为了避阳光直射,推着婴儿车一会朝前一会朝后,不仅逗孩子玩,还熟练地给孩子换尿布。“小杜,孩子像谁呢?”我问。“儿子应该集中了我们俩人的优点,眼睛像妈妈,性格有点像我……”为父的小杜才刚刚开始自己一段新的征程,但每天在同一扇窗前看到日出,走过同一条拥挤熙攘的上班路,看见熟悉的工位熟悉的同事,都让他感觉无比踏实。”

四、接触周边人,了解别人眼中的杜宇。在阜阳期间,我分别采访过阜阳分行个金部总经理、营业部正副主任、杜宇的34个同事,还有前来办业务的随机的5位客户,尽可能多地占有一手信息。

五、煞费苦心为题目。成稿后,我一直纠结于怎样起好题目,草拟了5个,如《“富二代”的故事》、《“少年”老成》、《走过去是一片天》、《曾经的磨难是动力更是财富》、《水花涟漪后的平静》。最后选定了后者,因为它平真朴实亦生动,更能体现主人公的真。

(宁波市分行)

 

一钵里的酸笋

■ 李庚瑶

120日,接到了 “个人客户经理风采展示大赛”的采访通知,心情无比激动,第一次有幸独立采访,即将面对的又是如此优秀的广西团队,于我而言,格外珍惜,这是一次任务、一次历练、作为一名客户经理,此去之行更是一次交流与学习。

对于广西,并不陌生,初入广西是我中考那年,是访景。泛舟游于漓江之上,更多领略的是“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的自然之美。11年后,再入广西,是访人、访心,完全不同的心境,深入感受城市的变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没来广西之前,我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受访的团队成员们逐一加了进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了工作,话起了家常,“群温”直冲沸点,我早早就感受到了大家浓浓的友谊和热情,每个人的微信里都记载着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我渴望看到更立体、更全面、更真实的大家。走访下来,才发现大家其实性格迥异,工作地点分散,最大年龄差20岁,当聊到最令大家感动的事情时,大伙儿谈的都是相互之间的搀扶与鼓励,好几位成员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抓住三月三的尾巴

比起接待式采访,我其实更喜欢出其不意地观察和感悟。抵达南宁的第一天,到了酒店已近傍晚,还没到下班的时间,我走在干净又美丽的街道上,转角遇到一个建行网点,于是就走了进去。

熟悉和亲切自不必说,此刻我仿佛“神秘人”暗访,细细观察着网点里的每一个角落。要采访客户经理的日常,从网点大可看出一些相似之处,走了许多网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技感很强,运用智慧机具非常普遍。

此次采访从411日到16日,正好赶上了广西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尾巴,沿途望见铜鼓舞表演,所有鼓手整齐地排列成队,时而是几面铜鼓同时敲起嘈嘈切切的清脆鼓点,时而是一组组的铜鼓依次响起,像海潮涌动,渐渐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把强烈的气氛烘托到极致,构成了起伏跌宕的交响曲,给人极富艺术震撼力的美的熏陶。

大家每个人何尝不像是一面面铜鼓,纹饰不一,形状各异,音质自不相同,然而却能和谐交汇、开放包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展示,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到现在,这个群里依然每天都“铜鼓擂鸣,载欣载奔”。

秉烛夜行,柳江访心

最放松的时候最能表达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想尽量让气氛活跃轻松一些,白天在柳州集中采访过后,有人提议一起到沿柳江散步,我趁此机会聊聊家常。

“为什么要选在柳州作为集合地点?而不是南宁?”

“因为我们团队中有两位准妈妈,在备赛中途怀孕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她们坚强的精神也带给我们执着向前的动力!她们都住在柳州,让她们尽量减少步行吧。”

终于明白,每个团队在比赛中都想获得至高的奖项,但是比奖项更重要的,是学到的知识、相处的友谊,准妈妈们没有放弃,团队更没有放弃友谊,是相互理解让这支队伍脱颖而出、团结而快乐。行走在柳江边,夜风阵阵吹来,也吹进我的心里,打动我的原本是成功的喜悦,现在更加打动我的是纯粹的光芒。

沙蟹精神,迎接挑战

据说在广西北海,生长着一群可爱的小沙蟹。走近一看,是一片极细小的小沙球,和一些小洞,走近时,有些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刷”地不见了。蹲下来耐心等几十秒,也可能是几分钟,那些可爱的小生命从小洞里钻出来了,都是像米粒般大小的沙蟹。

沙蟹们钻出来后,用两只钳子往嘴里喂被海水浸湿的沙,然后吐出一个个比米粒还小的小沙球,圆圆的,在它们的藏身洞旁边一直铺过去,铺过去。它们估计听觉是灵敏的,隔十来米的脚步声它们能听到,就全都齐刷刷地退进洞穴;出来的时候不那么整齐,有先有后,但相差的时间也不多。像是一个有纪律的军团。

这些有趣的小生命,就靠沙里还没干透的海水吸取养份。那涨潮后它们被淹在海水里又是如何的情形呢?不怕面对失败,迎接一波又一波潮水,迎接一轮又一轮挑战。

生命为顽强如斯,沙蟹的世界,也就是人类的世界。持续数月的比赛对大家都是一次次挑战,有的人在性格上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在知识上获得了进步,不同的变化,相同是大家执着的心。

酸笋之于螺蛳粉,灵魂之于团队

一钵螺狮粉里不一定有螺狮,但是不能没有酸笋,没有酸笋的螺狮粉就像没有酒的李白,没有跑步的村上春树,没有秦腔的贾平凹。一个团队中的酸笋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广西团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团队中有70后、80后、90后,大家性格各异,每个人都很辛苦,却能相互包容,默契配合,大家为了一个目标齐心尽力是让我最感动人的事。

采访已经结束了,大家各自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轨道,如今我可以亲切地称呼他们“友仔、友女”,前几日听闻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了,我也感到无比高兴,古典与现代完美的融合,既厚重又开放,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个钟灵毓秀的人杰之地,这个团队一定会“铜鼓擂鸣,载欣载奔”,而我也会带着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智慧勇往直前。

(北京市分行城建支行)

 

以平常心对平常人

■ 韦泱

基层采访,常常有不确定因素,会遇到种种想不到的意外。

但无论如何,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一场大赛的背后,有许多感人的事例,有许多出挑的人物。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柳暗花明。以我采访的一个人物和一个团队为例,就是在调整采访思路的一瞬间,解决了难题。面对获奖的个人和团队,我总是习惯性地以仰视的心态,宣传的心理,去思考如何采访、如何撰稿的问题。采访对象的成绩摆在那里,只要听听获奖者谈谈获奖经过即可。以为这样一组合,就是一篇采访稿。

其实,事与愿违。以采访个人先进武汉行的陶成林来说,他不太善于表达,与我想象中的客户经理如形象英俊、能说会道等,有很大的反差。关于比赛关于获奖,他说不上几句话。采访就陷入僵局,进入没话找话的尴尬境地。我突然想到,我为什么要把他放在高高的先进人物位置上呢?我面对的是一个实在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要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你我他,一个可以自由交谈的身边员工。我所要挖掘的,正是作为普通员工,他为什么会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出色。

问题的症结找到后,一切都顺理成章顺顺当当。在我们聊天式的交谈中,非常放松随意地谈过去,谈家庭,谈个人爱好。以这些为切入口,迂回到采写主题,就把一个人写真实了。

在采访辽阳市分行团队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八九个团队成员,在会议室一起座谈。我想找他们的闪光点,体现他们的崇高思想。他们呢,也在滔滔不绝地讲团队如何目标明确、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等等,听上去很“高大上”。听着听着,我就想,如果采访稿中都是这些空话的话,这一定是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责任在我而不在他们。在采访进行到近半时,我突然提议,大家可否安静想一想,在迎接比赛及参赛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有什么记忆深刻的细节。那怕是哭鼻子,那怕是闹别扭。有个员工说因为拍片录像,被电弧光灼伤双眼,晚上痛得无法入眠。话盒子一打开,就引来许多生动的话题和入微的细节,连带出许多闪光点。所以,我在问答式的文章中,可还原出许多原生态的真实故事,实在有写不完这些具体而传神的精彩内容。

采访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不同于采访其他活动。与先进面对面,对于被采访者,需葆有一颗平常心。对于采访者,更要把对方视作平常人。这样的采写,才接地气,凝正气,有生气,更大气。

(上海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