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光影

发布时间:2016-12-14

2014年年底,光影曾经做过一个国产电影专版。邀请撰稿人对当年某一部印象深刻的国产电影写一篇类似于观后感的文章。版面成行之后,觉得很有看头。近两年,国产电影在资本助力之下呈勃发之势,良莠不齐也好好坏参半也罢,基数大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林子大了也才有可以出头的鸟儿。有争议、有质疑未必是一件坏事,大家都认同国产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路上的风景或欣赏或吐槽,都要且行且珍惜。

 

 

 

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

导演: 冯小刚

原著: 刘震云

主演: 范冰冰

你看了《潘金莲》吗?潘金莲才是这个时代的荷尔蒙,编导要征用,我们也喜欢,大家都别装。

 

《潘金莲》的男人们

■ 文/毛尖

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导演亲自发动的一场骂战中开场。冯小刚嫌万达给的排片率底,以潘金莲的名义控诉王健林,王健林不便出马,王思聪拍砖老炮儿,排片少是因为咱不看好你。

虽然吃相不好看,冯小刚的广告是做成了,《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据说上去了,成了年底小热点不算,而且在人民群众中造出一个小口碑:一部揭批中国官场生态的力作。

力作不力作容我打个哈哈,果真“揭批力作”的话,首先应该避开范冰冰。范爷我蛮喜欢的,可实在不适合这部电影,形象不对,口音不对,她的影像前史更接近潘金莲,基本直接否定掉影片题目,类似我们聊天,都说,你看了《潘金莲》吗?潘金莲才是这个时代的荷尔蒙,编导要征用,我们也喜欢,大家都别装。

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莲行走神州大地,找的都是男人,小说中,女主倒还有个闺蜜,本来是情敌,后来出现共同的情敌后,“成了生死之交”,雪莲走上漫漫上访路之前,把自己二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了闺蜜。电影中,这两个重要的人设都没了,女儿更直接让编导给“胎死腹中”,算是为雪莲上访找点“人性”,但跟这点小人性比起来,李雪莲对自己身体的信心和把握才是真正的人性,一个乡村女子,毫不怯场地一路走进法院、县衙、市政府直至北京人大现场,凭什么?凭理她没有,小说中她主要凭一股子野劲走天涯。第一次进京,警察让她拿出介绍信,她没有,信口就说自己“子宫都垂到外边了,耽误不起”,警察不许,她就说要上吊,遗书里写上警察的警号,警察终于怕了她。但电影为李雪莲要回了美丽的尊严,她行走江湖,雨披草帽,聂隐娘似的,没有撒过一次泼,没有骂过一次娘,面对背叛自己的男人们,也高贵得跟安娜卡列尼娜一样,乖乖,在原著题目和人物之间的反讽黑洞里,范冰冰凭一个超现实的裸背填平了这反讽。

好在,为范冰冰配戏的一长串男人,算得上中国电影界的常委阵容。今年春晚要有这阵容,没有赵本山也不怕。这28个男人拯救了冯小刚的潘金莲,当官的像当官,当差的像当差,张译出场亮相,那个身段扭的,直逼葛优。张嘉译上厕所,叫来于和伟讨论工作,你有你的痛苦,我有我的尴尬,表演节制,没有一点点暧昧。田小洁能屈能伸的小眼神,黄建新挂不住也得挂的脸色,还有范伟,收尾时分整两句台词,举重若轻的荒诞和现实,才是电影本该有的质地。

《潘金莲》的中年男人们可以举步进入2016电影的人大会议厅,如果需要加入一两个新生力量,那么,我选《德兰》里的董子健和《驴得水》中的任素汐,两位年度最佳青年演员,都凭一个人的力气盘活了一部电影。

 

 

 

电影: 《三打白骨精》

导演: 郑保瑞

原著: 吴承恩

主演: 郭富城 恐俐 冯结峰 小沈阳 罗仲谦

八戒去花果山求援时对孙悟空说了一句话:“你和他计较什么?师傅才多大,你多大了?”

 

“三打”生活

■ 文/砂时计

如果要问这一年你过得怎么样,那么几乎可以说:我过得挺电影的。

这话看来是有语病的,那就换个说法:我的生活就是看电影。生活就是电影本身,电影里的一切也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上演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经历的环境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的出行范围被限制得很窄,在同样的交通路线上,停靠同样的站点,踩过相同的时间线,和大同小异的人流擦肩而过。即使是在假日,我们仍然跳不出那个叫日子的圈子。

倒并不是抱怨日子简单,而是现代城市里,人们的生活就是生活本身,缺乏不同的经历,体验不同的感受。因为这样,人们多少显得单薄而苍白。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很酷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酷,比如纹身化妆什么的,这些只要想去做就可以去做。而有些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是难以坚持的,比如读书,早睡早起,以及,看电影。

电影本身是一种门槛最低的艺术形式,它最大的作用之一是娱乐,这一点勿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电影的全部作用就只有娱乐,也不代表所有看电影的时光都是轻松娱乐的。蔡康永曾经说过,他在UCLA读电影时上的第一课老师就对他们说“不要以为观众是花钱进来看你们怎么开心的,电影是电影人的悲剧”。

是的。很多时候观赏电影实际上并不轻松。你可能很难说最终的过程不是享受的,但绝非完全是轻松的。你要在90分钟的时间里迅速地接受并理解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理清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在此过程里体会人物性格和命运曲线,同时领会导演意图,了解电影的“中心思想”。当然了,这么说并不是说把看电影当成一种课程。其实和读书一样,在日常生活的繁杂之中,阅读和观赏也都是需要成本气力的事情。

在这样的一年里,说起那么多的电影里哪部留下了印象,竟然出现了《三打白骨精》。以通常印象来说,这部起始于贺岁大闹天宫的超级烂片的后续也是可以不抱任何期望值的,但是出于对巩俐愿意出演白骨精一角的好奇,还是选择了尝试。

这一试,倒是尝出了些别样味道。

故事几乎是西游段落里最家喻户晓的“三打”,连小朋友都可以倒背的情节,却拍出了切入点新颖的世界观。影片视效观感大气上档次之外,剧情结构也出现了类似于体验式的新奇观景感受。商业娱乐的同时,风骨独特地传达了一些关于是非善恶人性认知冷暖人间的观点。

除了对“白骨夫人”之所以成为白骨精的前世故事和因缘进行了更多演绎,对于唐三藏的刻画也有了更新的角度。影片中,先是坠入魔道的国王诘问唐僧“念的什么经?度的什么人?”,在“二打”之后唐僧大怒念紧箍咒将孙悟空驱逐,其后二师兄八戒去花果山求援时对孙悟空说了一句话:“你和他计较什么?师傅才多大,你多大了?”

一句巧妙的戏语,悄然裹夹住了我们中国人爱讲的“禅机”。九世自渡江流儿,五百年后报因果。正因为身为大师兄的悟空最终悟了这个禅机,才有了最终的“三打”。

平面看命运,还是把命途立起来看。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破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所以你说,看电影不是生活本身吗。

很难说人生到底最终你是不是真的享受其中了,但过程中一定绝不轻松。在此基础上,你仍然还是甘之如饴的。喜如是,悲也如是。生活与电影不过是梦中梦戏里戏,更是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人年纪大了便不会再像年少时那般喜欢情绪大起大落,无论对待何种人事都更愿意保持平和,告诉自己生活本真如此。不过心底里仍会有些不褪色的地方,那些多半不愿与人言明的部分,就都寄予电影,在其中不躲避波澜壮阔,不掩嘴放肆大笑,不以为丢人地大方掉泪。

如果有人来问,你怎么了?你就第一千零一次地这样回答吧:

我在看电影啊。

 

 

 

电影: 《路边野餐》

导演: 毕赣

原著: 毕赣

主演: 陈永忠 谢理循 余世学 郭月

年初雄心勃勃的600亿票房如今看来已经绝无可能。这不仅仅是资本爆发之后的曲线下滑,更是市场的一种冷静自省。

 

谁不是,谁消亡

■ 文/易芳

2015年末,我曾经在回顾一年观影历程时暗下决心,接下来的一年绝对不要再以工作忙碌为由懒得动脑为借口再看国产电影。理由只有一个:与十有八九是烂片的国片交手纯属浪费生命。

然而当2016年来到的时候,出于对国产电影的“关心和爱护”,仍然在烂如星屑的国片中尝试着与几部过了过招。结果依然是毫无意外地令人失望。除了开始认识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宣传片花,听说闻所未闻疑似洗钱的制片公司,没感觉得到任何享受与增值。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这一点毫无疑问。

然而中国电影在市场井喷的两年时间里吸引了海量资本火海式砸钱,不差钱让中国电影市场变成了“人傻钱多速来”的土壤。随便瞎拍什么都赚钱,那谁还好好拍电影——这让国产电影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梦,显然离我们有点远了。

但是李安说过: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电影才需要发展,才可能会继续发展。

即使是在声讨烂片热钱过剩的浪潮中,仍然有那种凤毛麟角之作,阅后心旷神怡,并因为仍有这种微弱闪光而愿意相信我们的电影还有希望。比如《路边野餐》。这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出自一位85后导演之手。关于时间与自我,空间与维度,无论从影片脉络还是拍摄手法,无论从灵魂立意到人物塑造,无一处不显示出导演超乎年龄的老辣与犀利。

自古英雄出少年。低调的大胆与艺术片票房的低迷状态终究是成了正比,毕竟不可能每部文艺片都以“一跪”解决问题。跪也绝不是艺术电影的出路。其实在看完《路边野餐》之后个人已经认定了全年最好的国产电影非它莫属,但还是留了一线期待给咱们的“大导演”和“大制作”。

年末,一封确实不是潘金莲写的金莲有话说开撕国民老公,揭开了国产电影宣传方式的崭新篇章。据传闻该片签下了十亿票房的对赌协议,因此不炒到这个数字绝不能甘休。其实身为一部现实主义拷问题材的电影,且先不论其商业娱乐与否的定性,就算是从冯大导演所处的段位来说,都不该对自己这样一部看起来用心良苦的电影寄予这种目标,这样与类型严重不符的票房目标对于电影的尊严来说都该算是居心不良。

内容没看,先倒了胃口。这种事例在中国电影市场屡见不鲜。这代表着一种极其恶劣的价值导向,让人想到前几天被人目击在街边面店吃一碗10块拌面的窦唯,顿时成为全民同情的对象,慨叹其境遇不堪竟混成了如今这样——这是一种多么单一浅薄充满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价值观。似乎衡量他人生活的标准除了肉眼可以看到的那些物质就再无其他了。表面上倡导多元生存方式的主流价值观里,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尊重过金钱和物质以外的追求。

于是你也很难怪现在的电影人都静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毕竟,如果不追求收益唯利是图,就是没有雄心壮志不努力奋斗的表现。那么如果没有票房,再好的电影也不过是缺乏斗志的残废。

但与此同时,不尊重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也终将被自己反噬。年初雄心勃勃的600亿票房如今看来已经绝无可能。这不仅仅是资本爆发之后的曲线下滑,更是市场的一种冷静自省。没错,我们的观影市场仍远不算成熟,但我们的观众绝非什么都吃的傻子,而把观众当傻子蒙的人也终究要有一日为此付出代价。

这或许就只能用年末最后一部即将上映的国片名字来概括了:罗曼蒂克消亡史。

 

 

 

电影: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导演: 张一白

原著: 张嘉佳

主演: 邓超 白百何 杨洋 张天爱  岳云鹏 杜鹃 柳岩

据说是因为一场痛彻心扉的失恋,张佳嘉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失眠,所以写出了睡前故事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不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 文/张瑾

据说是因为一场痛彻心扉的失恋,张佳嘉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失眠,所以写出了睡前故事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所有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如果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那么,失恋的男人是可以修炼成哲学家的。

搬上屏幕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三段爱情故事,演绎了三种爱情形态,不论结局是喜是悲,都是深情做就的茧。陈末、小容和幺鸡、猪头和燕子、荔枝和茅十八。陈末爱小容,幺鸡爱陈末,在“爱”与“被爱”之间, “被爱”最终得以成全。我们总爱标榜什么“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但爱就必须得到回应,这像真理一样不容置疑。猪头的爱情最虐心,全身心呵护着自己心中的女神,无怨无悔为燕子付出一切,却最终等来分手,远走异国冒着炮火卖炒面。年轻的时候,以为这样爱的纯粹,一头扎进去,不晓得回头,却最终在爱情路上成了“路人甲”,落得个遍体鳞伤,走夜路总要先找对方向,不是吗?茅十八和荔枝的爱情以离别成全“圆满”,理工男一向有用技术斩获爱情的优势,导航稻城,一场浪漫求婚,令人唏嘘,没承想死神悄悄埋伏,茅十八英雄救美悲壮收场。肉身已逝,爱情不死。爱情中最动人的部分永远是相思,那也是真的圆满了。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这绝对是真理,没有对错,只是选择。彼时彼刻,此时此刻,无论怎样,都是最好的安排。时间可以疗愈一切,爱情亦然,生活亦然,活过,爱过,何须追忆,空留惘然。谁又没年轻过呢?爱情当然也年轻过,年轻就是太容易受到蛊惑,常常奋不顾身地投入爱情的怀抱,决绝的姿态,丧心病狂般的,企图一路开进你的全世界。只是,青春期的爱情太脆弱,总显得有点用力过猛的劲头,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每一段爱情都深情,每一段都堆成了“情殇”,陈末对小容,猪头对燕子,然后呢?女人一句,“你根本就不知道我要什么”,一切归零。仔细想想,青春就像一部用情过深的作品,重新翻读,好尴尬。

即便如此,人还是会迷恋爱情中的各种疯狂,不顾一切的疯狂,这又和年轻无关。你可以唾弃每一个在爱情中沦陷的人的种种的傻,但又不得不承认那份痴迷执着自有它动人之处。司汤达说过,爱情就像一场高烧,其来去像风一样自由,不受意志约束。

我们都发过烧。不是吗?

人生总有退烧的时候,一边念叨着爱情这件小事儿,一边就身不由己地跌进了生活的一团乱麻里。爱情只有在凡尘里打个滚儿,才能现出真身。干嘛要奢望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呢?做一个太过深情的人容易受伤,看着猪头追着出租车拼命喊着“燕子”的情形,想起《恋爱的犀牛》,有句台词说的特别好:过分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别是一切不如意的根源,在有着无数选择可能的信息时代,“死心眼”这个词基本上被称作是一种精神疾病。如此诊断的话,陈末和猪头都有病了,不是吗?

李宗盛在53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山丘》,半世沧桑,几段情殇,又怎能是一首歌能唱尽的,不过是欲言又止罢了。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让人轻轻地唱着/淡淡地记着/就算终于忘了也值了/说不定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然后我俩各自一端/望着大河弯弯,终于敢放胆/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等你我都站在了青春的这一端,才发现生活根本是经不起追问的。

记得有首民国的小诗,年轻时看过,当时只是觉得有种水墨淡彩的美意:我是轻轻悄悄的来了/就像林间吹过的一缕清风/我是轻轻悄悄的去了/就像水面漂来的一叶浮萍 /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就像想起一颗夏夜的星/你爱忘记我就忘记我/就像忘记一个春天的梦。对于炽烈的青春期的爱情,总显得有些凉薄。

如今烧退了,才发觉这应该是爱情最好的形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