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波罗的海三国的探析
按: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地处波罗的海东岸,紧邻北欧,拥有出海口或者过境国的优势,波罗的海三国虽存在经济增长不足和劳动力连续流失等现象,但因其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特别是陆路交通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潜力巨大,波海三国被欧盟视为向东拓展的重要依靠,也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市场,在前苏联时期也是最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波海三国未来发展看,尽管进一步加快与欧盟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为弱化对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过渡依赖性,波海三国除了与传统贸易伙伴保持合作关系,还会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不断拓宽多元化经贸合作模式。这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对接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对投资波罗的海三国的探析
■ 孙铭
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加入欧盟。在欧盟支持下的最初几年,波海三国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势头,曾一度出现了大跨越式的增长,成为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但受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袭击而戛然止步,波海三国经济走向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波海三国都希望借助外资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外贸规模,恢复经济增长。
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状况
波罗的海三国是中东欧国家中基础较好、转型较快的国家,2005-2007年波海三国的GDP表现为高速增长(见表1)。这期间,拉脱维亚GDP平均增长率超过10.9%,爱沙尼亚超过8.8%,立陶宛达超过8.4%。但波海三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经济发展易外部因素干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波海三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2009年,波海三国GDP平均跌幅超过15%,增长最快的拉脱维亚GDP 跌幅达到创纪录的17.95%,其中工业生产跌幅更是高达-20%之多(见表2),下滑幅度排名欧盟国家之首。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波海三国自2010年开始经济走向复苏,进入平稳发展期,2011年GDP增长率均超过5.4%。到2014年,立陶宛GDP总量达481.72亿美元,拉脱维亚GDP总量达319.21亿美元,爱沙尼亚GDP总量达259.05亿美元。北欧银行对波海三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进行了预测,立陶宛2015年为3.2%、2016年为4%,拉脱维亚2015年为2.7%、2016年3.4%,爱沙尼亚为1.8%、2016年为2.8%。(表1、2)
● 波罗的海三国的产业结构
独立后,波罗的海三国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贸易政策,国家经济总量得到了较大提升。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波海三国GDP增长的主要依靠,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占比都在50%以上,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更是达到70%之多,但第一产业均未被充分挖掘潜力,在国家GDP比重中仅在5%以下。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在波海三国GDP中占比分别是:立陶宛4%、45%、50%,拉脱维亚4.4%、22.4%、73.2%,爱沙尼亚4.8%、21.2%、74%(2014年3.7%、28.1%、68.2%)。
立陶宛 立重点产业有食品加工工业、木材加工业、交通物流业、生物技术产业、激光产业。2014年,立国内生产总值为481.72亿美元,增幅2.95%,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建筑业和工业。然而立工业家联盟经济和金融部主任别萨基尔卡斯对工业前景并不乐观,2015年3月25日他表示,目前俄罗斯经济疲软,所有独联体国家都在争相贬值本币,以促进对俄出口,这导致立商品价格相对上涨,竞争力下降,同时俄立关系不稳,双方市场因政治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立政府力推的新市场开拓,并非一蹴而就。当前,立更多瞄向西欧市场,寄希望其经济快速增长。只有在西欧经济复苏后,立工业品生产和销售状况才会得以真正改观。
拉脱维亚 服务业是拉支柱产业。2013年,拉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4%、22.4%和73.2%,分别比上年增长3.1%、2.9%和6.6%。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占14.2%,增长4.3%)、房地产业(占8.8%,增长15.7%)和制造业(占12.5%,增长2%)表现突出。但是,运输和仓储业(占10.2%,下降0.5%)有所下降。2014年,拉GDP增速比2013年有所放缓(如表1所示),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建筑业、贸易和公共服务业助推经济增长。但这一年,拉工业产量较上年下降0.9%,其中,制造业工业产量下降0.1%,电力和天然气工业产量供应下降6.6%,采矿和采石业工业产量增长3.2%。 2015年上半年,拉脱维亚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7%。其中,制造业产出同比增长5.3%,采矿和采石业产出增长11.3%,电力和天然气供应产出同比下降4.3%。
爱沙尼亚 爱重点产业有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IT和电信业、金融业、化学工业、农业、旅游业。2014年,推动爱GDP增长的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科技研发,拖累GDP增长的主要行业是建筑业、运输仓储业、酒店服务业和餐饮业。建筑面积下降2%,产值下降4.1%。运输业增加值已连续两年下降,2013年下降4.8%,2014年下降8.6%。2015年第一季度,爱GDP同比增长1.2%。据初步测算,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制造业,特别是电子设备、矿产品及木材产品的生产。由于电子产品、矿产品的出口大幅增长,爱第一季度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这也大大带动了相关产业及整个GDP的增长。
● 波罗的海三国的外贸结构
一直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视为实现经济转型、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视西方国家为主要的贸易伙伴;?进一步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特别是对俄罗斯的贸易方针,不再以俄罗斯作为最大贸易伙伴;注重发展对东方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关系。2005-2014年,波海三国对外贸易整体上保持平稳态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短暂下滑。目前,波海三国进出口总额均以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最高水平。(见表3)
波罗的海三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基本情况如下:
立陶宛主要出口产品有矿产品、机械配件、化工产品、蔬菜类产品、饮料酒醋烟草、车辆船舶等交通设备、塑料和橡胶制品、纺织品、肉油制品等;主要进口产品有矿产品、机械及配件、化工产品、车辆运输设备、基本金属、饮料酒醋烟草、蔬菜类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纺织品等。根据立统计局发布的外贸数据,2014年前8个月立产品最重要的出口国是:俄罗斯、拉脱维亚、波兰和德国。同期,立最主要的进口国是俄罗斯、德国、波兰和拉脱维亚。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尽管俄罗斯对立陶宛实施反制裁措施,但2014年立对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2.01亿欧元,再创历史新高,跻身欧盟对俄服贸前6强,超过爱沙尼亚(5.56亿欧元)和拉脱维亚(3.74亿欧元)。目前,俄罗斯虽仍是立的主要贸易伙伴,但2015年前5个月,立产品对俄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55.6%,其中立农产品和食品对俄出口仅为2480万欧元,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9.4%。
拉脱维亚主要出口产品是木材及木制品、钢铁及其产品、电器设备和矿物燃料等,主要进口产品是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机械器具及零配件、机电设备、钢铁、车辆及其零配件。主要出口目的国是立陶宛、爱沙尼亚、俄罗斯、德国、波兰、瑞典等,主要进口来源国是立陶宛、德国、俄罗斯、波兰、爱沙尼亚等。另外,因目前俄罗斯扩大对欧盟的食品制裁,拉食品行业无法很快找到新市场,导致增长停滞。自俄制裁以来(2014年8月起),拉食品企业新开拓了18个市场,但出口总量不大,只有350万欧元。
爱沙尼亚主要出口产品有电子机械产品、矿产品、农产品及食品、木材及木材制品、金属及其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化工原料及其产品、纺织原料及其产品;主要进口产品有电子机械产品、矿产品、农产品及食品、交通运输设备、化工制品、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木材及其制品。主要出口目的国是瑞典、芬兰、拉脱维亚、俄罗斯等,主要进口来源国是芬兰、德国、瑞典、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俄罗斯等。
从波海三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看,各国贸易逆差总量不大,发展较为平稳,且产品大多为初级商品,可替代性较强。从主要贸易伙伴构成上看,波海三国已在欧盟大市场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外贸易结构的阶段性组合,彼此间能够起到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作用,但俄罗斯仍是波海三国离不开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波罗的海三国的引资状况
波罗的海三国一直注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外资已成为促进波海三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截止到2014年底,立陶宛累计吸引外资121亿欧元,拉脱维亚累计吸引外资114.7亿欧元(到2013年底),爱沙尼亚累计吸引外资158亿欧元。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发布的2015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显示,拉脱维亚得分69.7分,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7位,较去年上升5位,列入“适度自由”经济体之列。其邻国爱沙尼亚由去年第11位升至第8位,立陶宛由去年第21位升至第15位,两国被归于“较自由”经济体之列。
● 波罗的海三国的主要外资来源国
立陶宛 对立投资的国家主要是瑞典、波兰、德国、荷兰、挪威。外商对立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业等,外资基本垄断了立的石化、金融、通讯、保险等领域,立不少大型零售贸易公司中都有外资公司进入。外商对立投资主要集中在立基础设施较好的大城市。中国驻立陶宛使馆经商参处2015年4月5日发布的消息指出,根据立陶宛统计局最新数据,欧盟国家对立投资为102亿欧元,占立累计吸引外资总量的84.3%;来自独联体国家的投资为2.36亿欧元,占比为2%。未来,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客户服务、可再生能源是立重点引资领域。
拉脱维亚 对拉投资的国家主要是瑞典、荷兰、塞浦路斯、挪威、俄罗斯、爱沙尼亚、德国、丹麦。外商对拉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国际金融危机后,活跃经济成为拉优先发展方向,拉开始实施一系列措施以优化商业环境、培育新企业,从体制结构上大力简化创业企业的融资条件。
爱沙尼亚 对爱投资的国家主要是瑞典、芬兰、荷兰、挪威、俄罗斯、拉脱维亚、塞浦路斯等。外商对爱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通讯、交通运输业等。近十年来,外商对爱直接投资的年均收益率为11%,高于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在欧盟国家中,外商对爱投资收益率仅次于捷克(12%),这反映出爱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 波罗的海三国的投资环境
区域合作潜力大。从经贸往来可以看出,波海三国间存在很高的互补性。经过多年发展,波海三国间的经贸合作模式、产品结构、涉及领域相对稳固,并已显现出了集群力量的效应。同时,在欧盟框架下波海三国与北欧的经贸合作、与荷比卢的经贸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甚至相互重叠。在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后,波海三国应对外部风险、化解内部矛盾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也积累了经验。从波海三国经济回复增长情况和贸易结构看,波海三国构建共同防风险机制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
吸引外资基础好。波海三国在吸引外资的优势表现在:一是经济自由度高,外汇管制程度低,政策保障较好。如,爱沙尼亚对外汇没有管制,对国际支付无限制,任何货币、无论数量多少都可以自由兑换、汇出汇入。其它两国也相对宽松。二是波海三国公民受教育程度高,大学普及率高,基本上都能讲一至两种外语,特别是英语和俄语使用十分广泛。三是波海三国工资水平在欧盟范围内相对较低,月工资一般不超过1000欧元。根据欧洲统计局数据,2014年波海三国均为欧盟国家中最低月工资少于500欧元,立陶宛300欧元、拉脱维亚360欧元、爱沙尼亚390欧元。
互联互通程度高。波罗的海是东西方交往的天然通道。通过喀得加特和斯加基拉克海峡与北海相连,经由波斯尼亚湾、芬兰湾及里加湾远至内地,贯通北欧。西北通过厄勒海峡和大、小贝尔特海峡出北海,与大西洋相通。经德国的基尔运河可与北海相连,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接。波海三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联,而且也都是申根国家,在欧盟统一构建的基础上,波海三国将会形成一个现代高效的立体化交通网。拉拥有3个国际性港口,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等服务业较为发达。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濒里加湾。爱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铁路、公路和港口构建成的较为完善的运输网络,在欧、亚中转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波罗的海三国的优先投资领域
波罗的海三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潜力巨大。立陶宛连接欧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独联体等三大经济体,位于亚欧交通走廊和波罗的海南北交通动脉十字路口,在亚欧物流链中处于重要地位且优势明显。拉脱维亚地处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拉拥有3个国际性港口,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等服务业较为发达。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濒里加湾。爱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铁路、公路和港口构建成的较为完善的运输网络,在欧、亚中转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4年9月11日,欧委会发布《欧盟交通基础设施新政策备忘录》,计划在2014-2020年间融资260亿欧元拉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简化跨境手续,构建单一市场的经济命脉,真正实现货物和人员自由流动,促进繁荣和增长。备忘录指出,至2050年,欧洲货运量将增长80%,客运量将增长50%。同时,欧盟将构建由九条主干走廊组成的核心交通网络,每个走廊至少涵盖三种运输模式、三个成员国和两个跨境段。欧盟基础设施新政策旨在把28个会员国放入一个强大的欧洲运输网络中去促进增长和竞争力,用网络整合碎片化的运输资源。九条主干走廊中七条为东西走向,重点是连接东欧与西欧,消除运输瓶颈。
2014年1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容克计划”,这是一个高达315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旨在通过设立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重振欧盟经济。2015年6月22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芬兰五国在里加签署了波海高铁(Rail?Baltic)合作协议。波海高铁全长728公里,途经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立陶宛-波兰边境与波兰铁路接轨后,可一直抵达德国首都柏林,预计造价37到52亿欧元。其中,爱沙尼亚境内段长度210公里,造价约12亿欧元。预计铁路建设将于2018年动工,2024年完工。欧盟承诺给予85%的资金援助。
波罗的海三国经济发展的困境
波罗的海三国是东北欧小国,也是欧元区国家。中短期看,波海三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仍将与欧盟的整体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在欧盟,既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德国、法国,作为欧元区核心国,也有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的国家。从本质上讲,波海三国是欧元区边缘国家。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还在不断扩大,其结果会导致边缘国家竞争力的下降。就波海三国而言,其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易受外部环境冲击。
能源的高度依赖性一直困扰着欧盟部分国家。因此,欧盟仍将俄罗斯视为保障其能源安全的重要伙伴。目前,欧盟消费的85%石油、65%的天然气依赖进口,其中立陶宛、拉脱维亚的天然气供应几乎完全从俄罗斯进口。可以看出,波海三国过多依赖欧盟必然受制于欧盟的内外关系,尤其是欧俄关系。从战略角度上看,欧盟或许更加期望波海三国成为一个可控的共同市场,能够应对外来风险、化解内部矛盾。
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各国间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展程度高国家流动的趋势也在不断加速。而一国劳动力的流失不仅会造成社会结构的不稳定,也往往会因人才的流失而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使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波海三国正面临这样的难题。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0-2013年,立陶宛人口减少幅度为欧盟之最,年均减少约3万人,其主因是对外移民。2008-2013年,拉脱维亚每年3万人流失国外,累计已损失8%总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2013年,爱沙尼亚总人口131.2万人,比2012年减少0.8万人,同比下降0.6%。其中,适龄劳动人口仅占67%。由于人口流失、劳动力紧缺所造成的工资上涨压力将使爱的通胀率较欧盟其他国家上升更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人员)
表1 波罗的海三国2005-2014年GDP和增长率状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宏观数据整理。
网址:http://fec.mofcom.gov.cn/gbzn/guobiezhinan.shtml?COLLCC=1115387799&、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index.html,2015年7月15日访问。
表2 波罗的海三国2005-2014工业生产增长率情况 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俄罗斯e-REPORT数据统计库,
网址:http://www.ereport.ru/stat.php?razdel=country,2015年7月16日访问。
表3 波罗的海三国2005-2014年对外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国外交部数据、全球经济数据网数据整理.
链接
立陶宛
中文名称:立陶宛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所属洲:欧洲
首都:维尔纽斯
主要城市:考纳斯、克莱佩达
拉脱维亚
中文名称:拉脱维亚共和国
英文名称:Republic of Latvia
所属洲:欧洲
首都:里加
主要城市:道加瓦皮尔斯、利耶帕亚等
爱沙尼亚
中文名称:爱沙尼亚共和国
英文名称:Republic of Estonia
所属洲:欧洲
首都:塔林
主要城市:塔尔图、纳尔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