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10周年 建行正青春
记者手记
以全球金融中心的历史地位,香港从来不乏传奇兴衰,所以,当我第一次走进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建行(亚洲)旗舰店的时候,虽然墙壁上还悬挂着彼时广东银行古老文件的影印件,但却丝毫没有违和感。你得承认,香港是一个将传统和现代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城市,在这里,既有先进的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传承百年的商业操守。记得在一家潮州菜馆,我见到过一个服务生,穿着干净、利落的黑色制服,在为每道菜分盘装的时候,每一次转动餐盘,他的手臂都会从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准确地把食物摆放在碟子的中央,像是在完成一场万人瞩目下的表演,周遭的嘈杂似乎被什么东西屏蔽了。不慌不忙,神情专注的样子,让我恍惚以为自己是来看一场秀的。在我看来,这个服务生很好的诠释了香港人的职业精神,朴素、专注,没有焦急张望的姿态,更多的是对当下处境的接纳和笃定,不被时代裹挟,我总觉得,这是香港人在与世界的融合中保有的一种坚硬的自信。香港人对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不是放在博物馆里仅供特殊时刻瞻仰的临时摆设,而是交融在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一种无法磨灭的文化烙印。
在建行(亚洲)和建银国际采访的时候,记者们都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在建设银行集团国际化战略中,香港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建银国际董事长胡章宏博士和建行(亚洲)行长毛裕民的回答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人才。培养和发掘具有文化和专业优势的国际化人才。毛裕民坦言,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该是人的国际化,拥有国际化思维的专业人才,这才是香港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是建设银行迈向国际化的源动力。
繁荣、开放、自由的香港,一面是维多利亚港迷人的璀璨灯火,一面是天水围的嘈杂日与夜,就像香港的两面,拥抱世界、恪守传统。而这也正是我理解中的“国际化人才”的定义——一个扬弃的过程,一切外来的都要以融合的姿态落地生根。一位金融界高管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财富信仰不仅是物质的积累,也是文明的积累。
香港从不缺少财富,而那个在每次上菜时都会用手臂划出优美弧线的服务生,是否就是一种文明的注脚呢?
上市10周年 建行正青春
2005年10月,作为首家实现公开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从此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序幕。十年来,在建设一流国际化大银行的进程中,建行一路开疆拓土、深耕细作,收获斐然。2015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转型创新,实现了稳健发展。资产规模达18.2万亿元,净利润1,322.44亿元。与此同时,建行“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在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6家一级机构,金融服务覆盖139个国家和地区,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已搭建起包括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期货等在内的综合性银行集团框架。
在经济持续下行,利率市场化提速,“三期叠加”压力加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对跌宕起伏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上市十年的建设银行以不断创新之势,寻找利润驱动的“新引擎”,以谋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之路。半年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建行海外投行实现财务顾问收入30.68亿元,海外商业银行实现利润21.18亿元,同比增长35.61%。在国际化之路上,香港凭借着政策、制度、人才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一直都是建设银行国际化的“桥头堡”,在建行上市十周年前夕,记者走访了位于香港的建行(亚洲)和建银国际,透过这个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窗口,重温建设银行“走出去”的每一步。
1912年广东银行成立时的旧址,现为建行(亚洲)旗舰店。
建行(亚洲):“新生代”续写“百年传奇”
香港。繁华的中环。前身为广东银行的建行(亚洲)旗舰店就位于此。走进银行大堂,小而紧凑的格局,功能区划分明确,除了产品折页展架,没有多余的摆设,与内地建行网点熙来攘往的热闹相比,有着一种安静而专业的气氛。香港是建设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中唯一具备零售银行业务的地区,建行(亚洲)拥有42间分行、1间私人银行、5间私人贷款中心、4间中小企业中心,均分布在地铁沿线和商业/住宅区。随着建行(亚洲)大零售格局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建设银行”的蓝色LOGO在香港已不再陌生。
Mr陈从内地来建行(亚洲)工作一年多了,虽说生活、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但还是感受到了两地的差异。“建行在内地是四大行之一,市场影响力大。而在香港,相比于汇丰这些老牌商业银行来说,我们从某种意义说算是新生代吧。”
事实上,这个香港金融市场上的“新生代”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
说起建行(亚洲)的历史,时间要追溯到1912年创立的广东银行,作为香港第一家由中国人出资设立的银行,广东银行当年在香港的影响力可想而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2013年,建设银行完成香港地区机构整合,建行(亚洲)品牌确立,从而也成为了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目前,作为建设银行全资拥有的海外子银行,香港21家持牌商业银行之一,截至2015年6月末,建行(亚洲)总资产规模达8201亿港元。作为建行集团最重要的海外发展平台,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人民币理财专家的品牌诉求,使建行(亚洲)的人民币业务风生水起,实现了人民币业务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5年6月末,人民币总资产2085亿人民币,人民币存款证发行余额在香港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人民币业务在建行(亚洲)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贡献中的占比均已超过1/3强。
“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去”,为建行(亚洲)提供了发展的舞台。近年来,建行(亚洲)以不断创新的姿态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借助通过发债担保、债券承销等服务,帮助中国企业在低成本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随着国内自贸区的不断开放,建行(亚洲)又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国内,通过内、外的协同联动,带动内地和香港的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在与前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横琴自贸区、广西沿边金改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等特殊政策区企业的合作和政策探索中,建行(亚洲)陆续推出了跨境融资1-2号、内保内贷、内保租赁通、协议贷等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与此同时,在过去以外资银行主导的银团贷款业务中,也更多地出现了中资银行的身影。 2014年,建行(亚洲)共完成32笔银团贷款,在中资银行中列位第二。
在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中,更多活跃着建行(亚洲)的身影。2014年10月,金管局正式委任建行(亚洲)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一级流动性提供行,即人民币市场做市商,为维持和活跃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流动性做出了努力。作为人民币国债联席牵头行及簿记行,全力协助国家于内地以外地方发行债券,推动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之桥头堡,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并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投资选择。作为建行集团首家成立欧洲中期票据计划的海外机构,建行(亚洲)及建行香港分行先后于2013年、2014年成立了欧洲中期票据计划,自2014年初以来在香港、欧洲市场进行了9次公开债券发行,发行币种包括美元、人民币、欧元、及瑞士法郎,总发行金额等值约300亿港元, 2014年4月25日,建行(亚洲)率先进入瑞士市场,成功发行5年期3亿瑞士法郎债券,成为第一个进入瑞士市场的中国发行人;2014年6月19日,成功发行了瑞士历史上第一支人民币债券,年限3年期,规模12.5亿; 2014年11月11日,在台湾成功发行33亿元人民币高级债券,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宝岛债,由此为建行(亚洲)在香港地区赢得了“发债之王”的美誉。
为打造人民币理财专家的品牌形象,建行(亚洲)不断创新产品类别,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理财服务, 满足其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陆港通龙卡以及见证开户业务不但为中港两地互通账户带来了便利,也为客户在两地之间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资金往来渠道。与此同时,建行(亚洲)还不断推出多元化人民币投资产品。除基金及股票投资外,建行(亚洲)更提供一系列人民币投资产品,包括人民币结构性保本存款、股票挂钩投资产品、债券、以及外汇孖展交易等。覆盖了不同类型资产及投资种类,以帮助客户抓住人民币投资机遇。结合香港地区的市场偏好,建行(亚洲)大力发展私人贷款业务,以“好现金”私人贷款产品为例,该产品实际年利率低至1.81%,手续费全免,贷款额度达1200000港元或月薪的21倍,快速,即时批核即日就可以发放贷款,而且手续简便,可随时再提取已偿还的贷款部分,“轻如毛毛的低息”更是吸引了擅长精打细算的香港本地客户。据统计,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建行(亚洲)无抵押私贷业务余额增幅接近5倍。正是以产品为依托,使建行(亚洲)的零售业务发展迅速。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零售银行客户数增长率达40%。综合理财客户数增长率达143%。
就在记者赴港采访前不久,2015年7月31日,建设银行与中建行(亚洲)在香港举办了“商业银行与基金互认论坛暨签约仪式”。建设银行与建行(亚洲)和多间中港两地的金融机构及基金公司,签署了在香港分销中国基金及在中国分销香港基金的服务意向书。
从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推出到中港基金互认,时隔不足一年,人民币双向投资快车再次提速,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互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不仅为两地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投资选择,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香港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对于打拼香港市场的建行(亚洲)来说,这是否又将是续写“百年传奇”的开端呢?!
伦敦时间2015年3月25日,欧洲第一只人民币RQFII货币市场交易所基金正式在伦交所挂牌交易,建银国际担任基金管理人。胡章宏出席伦交所ETF挂牌仪式。
建银国际:我们走在这个时代稍微前面
在日前发布的建设银行2015年中期业绩年报中,建银国际以账簿管理人参与IPO项目数量和承销金额均列中资银行系投行第一位。应该说,作为建设银行对外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资旗舰,这个“第一”既是建银国际十年耕耘取得的成绩,更是建银国际依托创新谋求发展的写照。
深耕投行传统业务 不断完善产品线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香港资本市场中从事投行业务的公司有近300家,管理资产接近16万亿港元。随着国内企业不断“走出去”,内地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在香港成立投行机构,目前已有近50家,其中国内银行系投行占了近一半规模,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而建银国际的脱颖而出,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了香港中资投行中最完备的投行产业链,涉及Pre-IPO、IPO、Post-IPO等环节中的多种产品,贯穿了一个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上市前的股权投资、顾问重组业务,IPO阶段的保荐、承销、账簿管理、全球协调及交易,以及上市后的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重组业务及相关财务顾问业务。在这条产业链中,建银国际透过不同持牌子公司以保荐人、全球协调人、承销商、财务顾问、直接投资人等角色出现。这个产业链的成功打造为项目的快速进入和成功退出提供了保障。
对于这条功能完备的投行产业链的意义,建银国际董事长胡章宏博士认为,“一个有理想的融资企业首先应该选择一个具备完善产业链的融资合作伙伴,因为完善的PE产业链意味着他不仅有助于你实现快速融资,还有助于你实现制度的改进、人才的引进和机制的完善,甚至资本市场股价的表现。”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近年来,建银国际以保荐人、全球协调人、承销商、财务顾问、投资者等角色参与IPO保荐承销项目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累计超过1万8千亿港元,中信证券、中国信达、中国人保、万达商业地产等项目中频现建银国际的身影。2014年,建银国际独家保荐及牵头营销中州证券项目,成为2013年至今香港市场上唯一一家由中资投行独家保荐的金融机构H股IPO项目。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趋重的形式下,海外并购成为了众多中国企业首选的疏解之道,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再创历史新高,香港成为了这些“出海”企业完成并购和发债业务的主战场。近4年来,建银国际在“中资国有银行系投行旗舰”中的并购业务排名遥遥领先。其中,2014年建银国际共完成并购项目15单,在中资银行系投行持续排名第一。2014年,建银国际以联席全球协调人身份协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完成50亿美元债券发行,创下当时近十年来亚洲企业最大规模的美元债券发行。今年4月,建银国际再次以联席账簿管理人身份为中石化发行多期双币种债券,在美元和欧元债券市场上共筹集64亿美元等价资金,完成亚洲企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美元欧元双币种债券发行。
夯实基础 助力人民币“走出去”
沪港通的推出、中港基金互认机制的形成,迈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的重要一步。香港作为亚洲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在建设银行集团谋求国际化的战略中,香港是是不可或缺的版图。参与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探索跨境人民币产品的创新,建银国际的脚步有条不紊。
2011年,建银国际推出旗下首只人民币债券基金“建银国际-人民币收益基金”。继成为香港首批通过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认证的中资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后,针对海外客户推出的RQFII专户管理产品,目前RQFII总规模已经达到40亿元人民币。在建设银行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银国际更是将人民币推向了欧洲资本市场,在欧洲积极拓展RQFII业务。今年3月,建银国际与德国商业银行在英国共同推出欧洲第一只人民币计价和交易的货币市场交易所基金;6月,在法国泛欧交易所挂牌欧元区第一只人民币计价RQFII货币市场ETF。长远来看,这将极大促进人民币在欧洲市场的使用度及认可度,对推进欧洲离岸人民币业务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要让人民币真正走上“国际化”之路,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重要。在未来,根据建设银行与全球清算巨头欧洲清算行的谅解备忘录,建银国际将合作开发全球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及清算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共同计划打造人民币全球基金平台,即同一人民币离岸基金实现跨时区、跨市场的24小时全天候交易,覆盖地区包括欧洲、亚洲、北美及南美等主要市场。
锁定成长性企业 创新寻找精准定位
面对竞争激烈的香港资本市场,建银国际一直以创新谋求发展的活力。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建银国际把目光投向了新兴成长性行业。科技、医疗、工业、公共事业、保险及金融服务、汽车、可选消费品、电信服务及媒体等,并针对这些高成长性行业,专门成立了“成长性企业中心”,通过寻找成长性行业所属企业相关投融资业务机会,以此孵化培育了多个与之相关的项目。对于新形势下的战略转型,胡章宏自有他的考量:“我们每天都处在不确定中,而这些不确定中却有着诸多机遇。如何在不确定中完成一个精准的定位才是关键。现在传统经济艰难度日,但新兴行业却蕴含着很多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发展的机会。”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金融资本与新兴产业结合,一定会结出甜蜜的果实。
与新兴产业未来的成长性相比,建银国际还在另外一个维度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胡章宏将其定义为“大同战略中的确定性安排”,一带一路战略,人民币国际化,资产证券化和资产国际化的大势所趋,围绕这些国家战略,建银国际同时展开了面向未来的新的谋篇布局。
为了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银国际积极争取多样化金融牌照,不断完善投行平台建设。 2014年获批成为上海自贸区首批投资性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企业;开展环球商品期货代客交易服务,为集团客户提供覆盖境外16个期货交易所市场的期货经纪服务,产品涵盖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类期货和金融类期货;获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私募基金业务,发起设立覆盖医疗、文化、环保等7支基金。建银国际还成功获得了QDIE基金管理资格,计划申请境外投资额度并发起设立境内基金,引导境内资金展开境外投资;通过获得的RQFLP基金管理资格,计划设计境外基金产品,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对境内股权进行投资,以创新方式盘活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需求。通过积极争取多样元化的金融类业务牌照资格,不断优化产业平台,全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建银国际正在努力向国际一流投行迈进。
机遇和挑战并存,也许是对香港最准确的解读。建银国际依托香港的政策、制度、人才优势,在融合中应对竞争,在创新中寻求突破。2015年,胡章宏博士在全球总裁创新峰会上做主旨演讲,他表示,在未来,“互联网+”将为产业与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现在,我们只是走在了这个时代稍微前面。
而这,也正是建银国际成立十余年来的心路写照。
■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