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赏玩

发布时间:2015-08-19

岁月留迹年历片

 

嘉兴南湖

【什么是年历片】

年历片在现代人的眼中已经是个陌生的名称,因为许多年轻人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这种印制精良、实用性强、艺术性高的卡片,而这种源于历书却非历书的卡片,实际上是将画面与年历有机融合的艺术品,因此年历片又被称为年历卡或年历卡片。

【年历片的出现】

年历片在中国的二十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曾风行一时,是当时许多人随身携带的必不可少工具之一。这种比现在普通名片略大一点的卡片,由于记载着一年的公历、农历和节假日等信息,因此实用性十分强,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实际上就是张贴在家庭中的大幅年历画微缩品。

 

瑞雪迎春

【年历片消失】

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精美的挂历走俏,年历片的实用性受到了严峻挑战,并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逐渐销声匿迹,退出了实用市场而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心仪之物。目前人们见到的一些公司在年初印发的广告年历卡片,其实就是当时年历片的翻版,但这些卡片的制作工艺远不及当初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年历片那么精美,仅是出于广告宣传的长久性而添印全年日历罢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年历卡片不是真正的年历片,而仅仅是广告片,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印制,因此不属于年历片的收集范围。

 

钢琴伴唱——红灯记

 

样板戏——奇袭白虎团

 

越剧红楼梦

【年历片题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年历片题材多为政治性内容,发行数量并不多,目前已成为收集的重点和难点。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年历片的内容则丰富多采,制作工艺也大为进步,是年历片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这一阶段出现的年历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出现了大的飞跃,因此是现在集藏者收罗的主要对象,目前市场上交换和买卖的年历片以这个时期的品种最多。

 

古装美女套卡

 

广告年历(1977年)

 

猫(上海人美出版)

 

天鹅舞

【年历片的收集】

年历片的收集,可以从内容、形状和材质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正面的图案是收集的基础。实际上,正面图案所表现的就是内容,由于各种地方发行的年历片无法统计,因此一般以内容收集的集藏者只能按专题或主题分类。目前这种专题收集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动物、花卉、年画和国画、古典名著、生肖图案等,尤以动物、生肖、花卉和年画的品种最多,当然还可以继续加以细分。

    年历片在整个二十世纪70年代中,主要是以长方形为主,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方形、菱形、梯形和圆形等形状逐渐出现,但总数量并不大,绝大多数是以成套的形式出现,这类年历片在市场上并不多见,特别是成套的市价较高。

材质是随着年历片在大众使用的流行后,为适应精致美观要求而出现的工艺技术进步,由最初的纸质彩色胶印向凹凸版彩印过渡,再出现烫金烫银和塑层涂膜,最后发展到PVC片印制。当然,除了纸质和塑料材质外,极少数还存在着金属箔年历片。

 

 花卉(1978年)

 

民族歌舞

【年历片的集藏】

年历片的集藏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即出现,但那时因社会环境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投资性。但随着年历片发行的退潮,其使用功能已转变为真正的集藏功能,并开始体现集藏的投资价值。现在市场上数量最多的是凹凸版、烫金烫银和塑层涂膜工艺制作的彩印年历片,一般普通的年历片价格在0.515元之间,4枚以上成套的年历片价格则在10100元,10枚以上的大套系列和延续数年才形成的大套系列价格较贵,一般在100元以上。相对而言早期的纸质彩色胶印年历片价格不低,二十世纪70年代早中期的品种,一般的年历片每枚市价在20200元之间,不过由于这些品种的印制较为粗糙,近来发现有不肖之徒在偷偷地伪造或变造,欺骗集藏者以获取不义之财。鉴于年历片没有权威的目录可资参考和对照,因此辨别真伪的难度极大,曾一度影响到年历片的收集活动的正常发展。不过就材质与印制条件分析,区别还是能够做到的。

1995年以来,年历片的集藏即逐步处于升温状态,市场交易价格缓慢上升,2000年后,一些精品已出现了投资者参与的迹象,说明年历片的集藏正在朝投资化方向转变,而近年来年历片的交易开始活跃,集藏群体不断壮大,这是应该引起藏友关注的迹象。 图文/宝木

 

 

陶瓷考古碎片 永远的鉴定之师

 文/梁志伟

    陶瓷真伪鉴定方法有无数种,但是最实用的求知方法是找对高人求指点,并以考古出土的陶瓷碎片、残损件为师。

    201562日至93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斋宫·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对比系列展,是近当代中国陶瓷考古收藏鉴定界最重要的一次陶瓷考古收藏鉴定对比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拿出完整的明代洪武、永乐、宣德传世标准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拿出残损的明代洪武、永乐、宣德考古出土器,进行对比展览,这对于当代所有的陶瓷考古学者、陶瓷收藏鉴定专家、陶瓷鉴定行家及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来讲,都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学习机会。

    展览前,当代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说:过去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尚未发掘时,我们在陶瓷研究方面尚有缺失,近年来随着御窑厂遗址不断地发掘,出现了很多皇室造烧瓷器的残件与皇室使用的完整器物相比较,有许多是在故宫博物院里的藏品中都没见过的。此次故宫博物院与江西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联手,从故宫的藏品和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遗物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置于同一现场,希望能为陶瓷研究学者、广大观众和关心中国陶瓷艺术的人,提供一个绝佳的鉴赏机会。

    完整器与修复件的对比,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很震憾的,其意义甚至要超越单纯的完整器。正如江西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江建新先生所言,同类器物在造型、釉色、画工等细节上的优劣差异,只有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才能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此外,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大多是流传有绪的,部分征集器可能难以断代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遗物,因为有绝对的地层可考, 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都比较明确,可以说给了参观者一个标尺。

    新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新入门的陶瓷收藏者,都遵循这样一种标形学:鉴定陶瓷器真伪,都以各地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瓷器展品作为唯一标尺,作为唯一标准鉴定器。尤其是文博系统个别权威的陶瓷专家学者,在民间收藏品市场见到凡与博物馆藏器物不完全相符的,多一概不承认,俗语是被枪毙掉。这其实是民间陶瓷收藏界最伤心的案例之一,这同时也是民间陶瓷学者质疑官方陶瓷学者眼力不佳最具体典型的案例之一。

    其实20105月在上海世华艺术馆,由陶瓷收藏家赵月汀等策划,就举办过一次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展,展出的就是由景德镇陶瓷研究中心原主任刘新原撵头提供的一批明初御窑残损修复器。虽然,当时在中国民间收藏界引起过轰动,但由于没有故宫博物院收藏器物对比,且没有当代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出面捧场,影响就不够大。

    此次展览情况不一样,其一有故宫传世标准器作为对比展;其二展览地是在故宫博物院;其三有一代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压阵,笔者估计凡在北京的陶瓷收藏爱好者,必定会去参观这样一个展览,同时出版的展品出版物也将成为陶瓷鉴定教科书一般抢手。

    再从陶瓷鉴定理论层面上来分析,这个展览,又可以称之为2015年中国当代陶瓷鉴定大事件。还可以这样理解:中国官方文博界以耿宝昌为代表的陶瓷鉴定权威正式向陶瓷收藏界承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器,大多是流传有绪的,部分征集器可能难以断代。也就是说故宫博物院现藏部分征集器难以断代,就不是真正的鉴定标准器。而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遗物,且有绝对的地层可考,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都比较明确。这等于正式认可: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遗物,才是中国陶瓷收藏鉴定界遵循的标形学里的绝对标准器。

    简而言之,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世陶瓷器物是相对标准器,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陶瓷器物是绝对的标准器。

    这个明代御窑瓷器对比展,同时还告诉我们,明代官窑瓷器学术鉴定如遇到难题,当然科学测试如热释光光波无损检测等到科技手段作为辅助陶瓷鉴定手段都可以运用,但是最实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碎片,残损件作为一对一对比的标尺,进行对比鉴定才最有效,也最会让陶瓷收藏爱好者心服口服。反之,陶瓷科技鉴测人员,拿出一叠陶瓷检测数据,告诉你,这个是真的,这个是假的,普通的陶瓷收藏者看得懂吗、会听信吗?

    20105月,在上海世华艺术馆举办的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出土明三代官窑瓷器展,展品开箱信息座谈会上,策展人之一,原景德镇陶瓷研究中心主任刘新原先生就告诉笔者,故宫博物院的瓷器因来源问题,可能会掺杂假器。而我们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瓷器,每一件都是真的。已去世的南方明清瓷器鉴定大师刘新原,当年以敢说真话令同行敬重,可叹当年笔者胆怯,不敢实录刘大师的原话,对故宫藏品说三道四。今天在此文中写出来,也算告慰刘大师的在天之灵。在此,笔者还想引用2015苏富比纽约春拍,美国一代古董商安思远遗物专场拍卖会高古瓷器专场图录上的一句说明语:最后一组唐五代越窑、宋耀州窑龙泉窑瓷器碎片拍品,估价5千美元,说明文字上注明老师的老师。这说明,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著名古董商;无论是官方陶瓷鉴定专家还是民间陶瓷初级爱好者,学习古代陶瓷器真伪鉴定课程时,都把出土陶瓷碎片、残损器当作最可靠的鉴定老师,最可靠的鉴定对比器物随时带在身边。

为此,笔者本文再次忠告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看一看明代御窑器对比展,收藏陶瓷器一定要从陶瓷碎片、残损器起步,且一定要永久收藏保存好这些陶瓷鉴定道具,一定要终身拜出土陶瓷器碎片、残损片为师,你才会真正走上陶瓷收藏的康庄大道……

 

 

编辑手记

这次又要为大家推荐展览了,62日至93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斋宫·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对比系列展,这是一个迟到的展览,为世人了解中国瓷器制造历史高峰期的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梁老师已经在视点里为我们介绍了展览的重要意义,而我作为一个外行人,也对展览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会关注这些从一开始命运就不同的瓷器,本是同根生,有的成为珍品,有的却一出窑就被打碎销毁,而如今,这些当年被打碎的碎片成为了专家的珍宝。展览可以把那些曾经带回我的眼前,通过对比,会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存在。

年历片,无疑,我是没有接触过,不过跟同事聊天她告诉我,小时候很喜欢去收藏各种各样的年历片,每年都有所期待,这种期待现在不多了。不过,现在我喜欢收集明信片,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也是个过时的产物,但我喜欢这种等待,也喜欢卡片本身的内容,不如做个明信片的赏析版怎么样?你们会喜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