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建行——走进甘肃”大型采访活动系列报道
编者按:6月底,本报及特约记者深入丝绸之路,探访建行甘肃省分行“一路一带”特色业务与产品,以定西为起点,一路向西,报道组对建行基层员工与建行客户也进行了同步采访。从本期开始,二版将依照地理顺序,依次刊登“丝绸之路上的建设银行——‘走进甘肃’大型活动系列采访”的人物报道,以飨读者。
孙胜军/摄
时光的底片里有你的画面
——访甘肃天辰辐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胜军
记者的话: 孙胜军是我在做这档人物采访以来接触的第一位企业客户,我和他的话题也跳脱出了以往采访业务口常会涉及的范畴,这一次我们聊起了——爱好。孙胜军钟情于摄影,又钟爱于用镜头去记录和刻画,曾经举办过小规模的作品展,在圈内算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很多人喜欢他作品理由并不全在于作品本身的造诣,更在于他的作品都是有性格的。见片如见人,孙胜军恰用一张张底片记录着静物却也勾勒出自己。采访中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可以把历过的整个阶段凝固在一张底片上,那么岁月中所经历的一切变化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显影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如果这张底片最终完成定影,成为一张定格在自己某一瞬的照片,大概会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孙胜军思索了许久,最终他的回答是,“那一定会是自己在最成熟时期的一个定格。”
■ 本报记者 张咏洁
曾听人说,爱摄影的人有三只眼睛,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发现别人所不曾留意的美好瞬间。因此,爱摄影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比常人多出几分光彩,并且总会有美丽的情节浮现。摄影师依赖镜头记录,通过“景别”来框定画面的容量,不同的距离造就出了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和远景的区分,在孙胜军的这卷时光底片里,恰有载满他不同时期的各个景别。
景别一:戈壁滩。
孙胜军成长在大西北广袤的戈壁滩,从上学到远赴新疆参军再到返回戈壁滩,孙胜军在这里经历了成长、养成了执着、也弥留了珍贵。在戈壁滩的时候,孙胜军有个习惯,就是喜欢一个人背上几根黄瓜、一点酱肘子肉、几张大饼到戈壁深处去捡石头,戈壁滩上手机信号都没有,只能专注于自己的脚下和眼前。孙胜军说自己骨子里是个好动不好静的人,鲜为人知的一个事实是当地地区标枪记录曾经被他垄断了近30年,而如今,和捡石头这种大相径庭的偏好相比,亦动亦静的反差更让他觉得精神生活上的充沛,“去更多的感知,能感觉到更多来自自己和其中的缘分。”
戈壁滩上的石头千奇百怪、数以万计,捡石头的人总会觉得下一块会是更好的,但在孙胜军看来,自己从来都是捡拾的每一块都视为珍宝,“看过的就算是拥有”,一块石头可能已经被风淋了上亿年,执拗的人可能会因为得到这样一块石头倾家荡产,得到的同时却也失去了更多,折腾来折腾去其实就是一块石头。随缘随性、大道至简,是孙胜军始终坚持的单纯。
景别二:胡杨林。
胡杨林的枯枝,十公里长、两公里宽,可能在对摄影没有感觉和想法的人眼中,这片不毛之地没有亮点,但在会观察的人眼中,它却藏匿着神秘。“很好的风景只能给人美好的享受,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捕捉到,禁得起时间的等待都能够等到,眼界决定画面,我想拍出其他的内容。”
有这样一副作品:折断的胡杨,一端掉落在地上,早晨的太阳还没有完全显露的时候,光线就像光环一样让断树有了色彩,孙胜军按下了快门。回去再看,恍然发现拍出来的竟是一座观音,背后的光晕恰似光环,法相令人肃然起敬,胜似显灵一般。
之后的每一年,孙胜军都要重返胡杨林,到那片怪树林里寻找那弯断枝。第一年、第二年没有找到,第五年、第六年他想可能是不会有了。起风了,气氛也跟着有些悲凉了,就在准备离开怪树林的时候,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她好像出现了。跑过去端详但已经不是她,六年的侵蚀,她已成了另外的模样,“她用自己的性格对抗着大自然的冲刷,有些东西被打磨掉了,有些东西却被留下了。”孙胜军的片子总是有新的角度和发现,他的片子里有他的性格在,“我不愿意走和别人一样的路,不为标新立异,但求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景别三:404基地。
在没有摄影之前,书画的线条和色彩是最好的记录,而摄影的出现却让记录实现了最简便的封存,摄影是一种手段,记录是真正的目的,而孙胜军一贯以“记录者”自居。2014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展上,有一组名为《和诚记忆》的照片,这是孙胜军记录的关于404生活基地的记忆,随着基地的阡陌,这一段在当时没有经过设计的写实记录,如今已成为绝迹。“和诚”取自“核城”的谐音,和谐、诚信,正是我国核工业重地发展秉承的灵魂所在,每每回看照片,孙胜军的眼前都会浮现出当年那片艰苦之地,浮想起那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似乎也成为了孙胜军前行的推动力。
404基地,既是工厂又是矿区,这里是孙胜军记忆最深处,同时也是和建行结缘地。生活在矿区里的人大多都是移民,建行的初团队有些是临时工、有些是从其他企业借调的,团队中弥散着的青春活力吸引着同样年轻的孙胜军,最终,当年的吸引变成了持久的情结。2007年,国家为600多名离退休的两弹一星功勋元老在兰州兴建了安居工程,孙胜军的公司也落户于此,为了便利老同志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楼下的汽车销售店被孙胜军请走了,请来了建行这个老伙伴。
在安居基地,孙胜军被委任为这里的“大家长”,对外,孙胜军要做市场经营,对内,又要对老同志负起托管责任,曾经得到的调令是先干着看,到如今,一干就是整八年,“既是基地的人,就要对基地有一份责无旁贷的责任,作为我们的父辈,老同志的事虽然不是中心的事,但是会影响中心的事,我既是大众儿子,就要当好这个角色,不指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只要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就足以证明了成功。”
景别四:未来。
无论是在公司办公楼内,还是在安居基地,孙胜军总是会张贴一些自己拍摄的颂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照片,为的是凝固住这股豪气,也正是这腔戈壁滩赋予的正能量,让孙胜军总是能站在一个合理的位置、用合理的情绪和反应来处理周遭的一切。
爱好和信仰是一样的,都是对一个方向的执着追求,无论是从身心、还是思想、还是实践,都会是一种丰富,追逐的过程将会发现各自的长处和不一样的地方。如今,对于摄影的爱好,孙胜军恐怕已经很难再分解成逐条的缘由,而是融合成一体,变成了对自然、对生活、对胸怀的表达,以及对万事万物用另一种视角去看待。
透过取景器看世界,所有的视听都会在这一刻聚焦,原本多维的世界,竟都可以表现在两维的底片上,记录了笑容、定格了泪水、留存了风光、凝聚了岁月变迁……光阴,就是组成人生的材料;图像,是留存的信息;记忆,就像筛子,筛选了那些值得留存的所有美好。
“爬上高山不一定去急着爬更高的山,坐下来看看蓝天白云,赏赏红花绿叶,休息好了再做也不迟”,这是孙胜军至今都铭刻于心、来自恩师的一句赠言,或许,会有那么一天,坐在高山上的孙胜军,在回看相机照片的某一瞬,也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一个都不能少
——访建行甘肃省定西分行行长赵晶
记者的话: 走近赵晶,聆听故事,发现这位建行定西分行领导班子的“领头羊”,不仅是一派70后的青春范,更是员工心里酷爱的务实派。他在“贫瘠甲天下”著称的定西市,硬是凭借一股子干劲、拼劲和韧劲,以心相交带队伍,成其久远谋发展,在风雨征程上执着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员工如果没有无法化解的困难,谁愿意选择离开曾经为之依靠的单位?”面对员工离职现象,赵晶说,“从抓具有离职意向的员工开始,带队伍做到一个不能少!”这句简简单单的“一个不能少”,让员工心里有了依靠和温馨,诠释了建行基层管理者以行动弘扬“善建者行,成其久远”文化的高度自觉和价值追求。
■ 本报特约记者 蔺文辉
“在走过的22年职业生涯里,工作过的机构、部门超过了8家,平均每2.5年就更换一个单位!”赵晶清晰记得,自1993年6月进入建行工作以来,从最基层的办事员做起,到今天成长为一家二级行领导班子的“班长”,锤炼前行、努力工作的节奏始终没有放慢过。“甘南是甘肃海拨最高的雪域高原,定西是陇中最贫瘠的黄土高原。我为拥有在这两大高原为建行工作的经历而倍感自豪。因为这两个地方,属于甘肃自然环境最艰苦、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方!”
2013年的冬季,赵晶在建行甘南分行主持工作的第一个月。“赵行长,这是我的辞职信!”“这是为什么?你是建行挂职培养的骨干啊!是不是对我们建行还是领导班子不满意?”……赵晶表情惊愕地望着这名刚入行工作两年的新行员王国泰,“我的父母在白银市需要照顾,而且,我找了个对象,也在白银市!”听了王国泰辞职的理由后,赵晶态度坚定,“你家里确实有困难,不想在甘南工作了,我马上协调,向组织申请,争取让你到建行白银分行工作,为何要离开建行?”赵晶细致耐心,真诚而具有远见的分析,感动了王国泰,更是感动了远在白银市的父母,“孩子,遇到这样好的领导,你就在那里好好干吧!”王国泰被这股温暖的关爱牵住了,终于把心安在了建行。
今年初,赵晶被调任建行定西分行担任党委书记、行长。第一时间就把经过实践的青年员工培训方案细化后,全面推开。“无论多大困难,一线网点的青年员工,要分层次分条线全面到市分行部门进行三个月的跟岗培训,如果优秀,可以换部门继续跟岗培训!”解决了青年员工综合业务能力提升的难题,更是满足了网点“三综合”的转型发展需求。在业务培训上,做到“一个不能少!”“只有让青年员工看得见未来,才能会走得更远!”赵晶如是说。
一位中层骨干,被某地方银行悄然以高薪挖走,而且开始发第一个月的工资了!赵晶得知实情后,毫不犹豫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终于把这位骨干留住了,而说服某地方银行“放人”的重任落在了赵晶肩上。他马不停蹄,第二天就来到了某地方银行总部,登门拜见董事长。当说明情况后,这位董事长以开会为由让他坐起了“冷板凳”。两个小时过去了,董事长见赵晶还是不离开,生气地说:“不就是一名员工吗?需要赵行长如此执着吗?”最终,没有熬得过赵晶的坚持,董事长终于给主管人事的副行长当场安排,“把从赵晶行长那里招聘过来的员工,手续退了吧!”“今后,再不准从赵晶那里挖人了!”……
面对如此难度的考验,赵晶真正感受到“靠薪留人管一时,而让员工拥有一流的职业梦想,才是根本。”“这也是总行、分行党委推行‘温暖工程’真正的精髓!”赵晶认为,“一个不能少,就是为了建行未来的事业留住人才!”
让赵晶没有想到,在他上任建行定西分行还不到一个月,一位早已退休的老员工找到了他。“家里亲戚的孩子,2012年被分配到建行张掖分行,离定西500多公里。大名是田志文,请赵行长帮个忙,能否调动定西建行啊!”赵晶经过了解,田志文在建行张掖分行网点工作已经两年了,而且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庄稼人。于是,他结合省分行开展的“团圆计划”,主动与建行张掖分行沟通,形成了解决办法。“我的娃,你在张掖好好工作吧!这里的赵行长答应我们一年后,会把你调回定西的!”
“这一切,归功于省分行党委推出的团圆计划。”面对采访,他谦虚地总结道:“至于我能悟出这个浅显的道理,源于我在省分行人力资源部工作的十个年头,明白青年员工最最需要什么!”“一个不能少!”成了赵晶职业生涯中不懈追求的主旋律,也成为他更重的担当和责任,更高的荣誉和梦想。(建行甘肃省分行)